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 一、“混沌”的含义与混沌学混沌,又称浑沌,人们通常用它来描述混乱、紊乱的状态,无规律的运动,不成形的事物。在人类早期文明史上,“混沌”这一术语渊远流长。最初它有三种含义:(1)混沌是一种自然状态。古人常用混沌去描述从周围环境中某些复杂系统到茫茫宇宙的一种自然状态,认为混沌不是无,而是有物浑成,是一种实在的东西。但混沌不是纯一,不是绝对的同一,  相似文献   

2.
姚晓雷  陈莹 《中州学刊》2023,(7):162-167
残雪是先锋作家中在新世纪坚持文学实验道路的孤勇者。她提出“新实验”文学的理论,以自身的灵魂为实验对象,进行“灵魂探险”。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作家灵魂的象征,他们是家庭、小社会中的困兽,在变态的人际关系中精神异化,既疏远外界,也疏远自己的内心。他们看似虚妄、封闭,其实拥有比一般人更复杂、剧烈的内心冲突。“自动写作”不是出于巫性的神秘力量,而是借助“解离”,有保护地接近潜意识,并释放内心冲突的过程。残雪借助“解离”来开启叙事,既满足了自恋,又接近了创伤,使写作成为一种自我圆融的表达性艺术。然而,由于在自恋的闭环中迷失,残雪“灵魂探险”的实际意义也在自我消解。  相似文献   

3.
混沌学理论揭示,由非平衡、非线性过程所产生的混沌是一种奇怪吸引子,它具有不规则的、非周期的、错综复杂的、自相似结构的特性。所有的奇怪吸引子的曲线的环状圈既不是一条直线,又不是一个平面,它是什么呢?它不是通常意义下整数维空间的几何对象,而是分形几何的的研究对象。分形理论对象具有分数维、自相似、无标度性的特性,并拥有生成元。分形与分维理论是混沌理论的基础数学工具,为各种复杂性研究提供了“中介关系”的方法,从科学方法论上清算了还原论,解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与一般系统论互补,因而包含了丰富的系统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一) 在传统名词逻辑中,一切逻辑形式都由变项与四个不同的逻辑常项、即“所有……是”(A)、“所有……不是”(E)、“有的……是”(I)、“有的……不是”(0)构成;其中,某些逻辑形式还含有否定词“非”,它也属于逻辑常项。传统逻辑的表述工具既不是纯粹的自然语言,又不是纯粹的形式语言,而是一种半形式语言,其中逻辑常  相似文献   

5.
忧郁美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不同,它源自西方的美学观。忧郁美一直是西方艺术家追求的美学对象。他们热衷于忧郁的情调,发现在忧郁的体验中有一种令人愉快的意味,甚至把忧郁当成一种崇拜的对象:“贤明圣洁的女神啊,欢迎你/……最神圣的忧郁!”海涅在谈到拜伦时说:“他们因为他很忧郁而怜悯他。难道上帝不是也很忧郁吗?优郁正是上帝的快乐。”雪莱也强调:“倾诉最哀伤的思绪才是我们最甜美的歌。”弗莱契则坚信:“没有什么比可爱的忧郁更优雅甜蜜。”波特莱尔说得更明确:“欢悦是‘美’的装饰品中最庸俗的一种,而忧郁似乎是‘美’的灿烂出色的伴侣。”对浪漫主义和“颓废派”诗人来说,忧郁已成为快乐的一个源泉,忧郁美成了他们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6.
买保险也应该有风险意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险种都适合您,更不是所有的保险公司都“稳妥可靠”。  相似文献   

7.
美学论著中经常谈论美、审美,其实美并不存在。美既不是一个实存的对象,也不是对象的某种性质,严格地说美也算不上是抽象概念。美学史上真正有价值的美的定义最终都指向空无,而指向物质对象和属性的则不能成立。真正存在的是鉴赏活动,这是因为人在历史过程中发展起精神能力,于是就有了精神需要,这使得人不仅有了物质享受,还有了精神享受。鉴赏活动是人在精神或情感上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顺应和喜爱,人以自己的精神能力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的世界,通常所说的美就是只存在于人心中的这种诗情。把美当作真实的存在是一种错觉。应当以“鉴赏”和“鉴赏学”代替“审美”和“美学”。  相似文献   

8.
第一个难点:美学本体论原则的确定。近四十年我们看到的所有关于美的定义性命题中,几乎都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把“美”当作为一个直接可达的终极对象加以认识,二是把美学建立在哲学认识论基础之上。前者实质上是以“美”的理论终极性,取消了事实上必然存在的“美”所体现的生命活动和体验之过程性。作为一个终极问题,“美”不仅是人类认识上的终极,而且更主要地是人的生命意义的终极;不过,它又并非直接可达的终极领域。因此,作为从感性通向理性的生命过程的描述,美的定义性命题最终不是为了确立“美是什么”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你每天怎么起床?闹钟放床边,手机天天部定时,还是让家人每天早晨叫你?其实,起床也要讲究“心理学”.长期被粗暴或不恰当的方式叫醒,会影响身心健康. 在被叫醒的那一刻,大脑需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转换:环境安全检查、潜意识切换、神经系统启动、四肢苏醒.当潜意识接收到“醒来”的指令后,会先检查一下周遭的环境是否安全,如果安全,潜意识就准备“下班”,意识逐渐控制大脑,所有神经系统开始启动,下令给四肢:伸展、坐起、揉眼睛、掀被子、下地……这个过程中,四肢也逐渐苏醒.整个过程都需要在安全的环境里,且需要一定时间.  相似文献   

10.
审美幻觉:中西美学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学理上说,确定现代美学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与近代美学问题具有本质的不同;其二,涵盖现代美学和艺术的各种基本流向。从目前接触的理论材料来看,现代美学的基本问题既不是关于美的本质的哲学思辨,也不是关于艺术作品的实证分析,而是审美幻觉问  相似文献   

11.
贺爽 《船山学刊》2005,(1):120-123
《喀尔美萝姑娘》是青年郭沫若在精神分析学影响下写的一篇中篇小说。它用长达2000多字的笔墨描述“我”的一个与情爱有关的梦境,试图用“我”的夜梦描写,揭示人的潜意识心理特征,验证精神分析学关于梦的观点,即:夜梦是潜意识愿望的满足。  相似文献   

12.
精神太极图是从人类精神活动的实际出发,根据中国哲学固有的阴阳观念及对精神现象的分析,为精神系统建立的一个新的模型。意识是太极图的阳面,潜意识是太极图的阴面,潜意识和意识既阴阳相反,又互渗互补,因而精神系统是一个“负阴抱阳”、阴阳相合的有机整体。这个模型既能正确说明意识和潜意识的不同性质,又能正确说明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因而能解释一切正常与非正常的精神现象,比弗洛伊德的模型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反幻觉”诗学的语言哲学基础及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奎英 《文史哲》2005,(6):117-123
反幻觉是当代西方诗学文化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倾向,这种倾向最重要的语言哲学基础就是索绪尔的符号任意论。索绪尔以此打破了词与物天然对应的“神话”,揭破了人能控制语言的“迷梦”,促生了一种与传统的词物对应论相对立的“词物分裂论”,为当代西方反对实在论和主体性的幻觉,解构“自然”写作和终极意义的理想,强调写作“不及物”、“作者已死”、“暴露技巧”的反幻觉诗学提供了语言学根据和批判的武器。但这一批判的武器是一把“双刃剑”,在其革命性背后隐藏着一种既无关于科学评价又反人文精神的共时性范式和后现代情绪,已产生出不利于人类的诗化生存的东西。因此,批判的武器只有经过批判性反思,那种真正具有科学意义和人文精神的反幻觉诗学才能建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指出:“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不仅都有简单再生产,而且都有规模扩大的再生产”。长期以来,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据此都把再生产分为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和大于原有规模的再生产两种类型。实际上,根据马克思的经济思想,还有一种再生产,它既不是在原有规模上的重复,更不是在扩大规模上的进行,而是小于原有规模的再生产,即缩小再生产。这种再生产同扩大再生产和简单再生产一祥,也是再生产的一个类型。  相似文献   

15.
一、“美在联系”不是马克思的观点。在当前美学讨论中,有同志提出了一种有代表性的论点“美在联系”,广泛流传,很有些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仔细研究。当我们在刊物上看到这样的标题:《用现代科学和方法揭开美的奥秘》(《当代文艺思潮》1985年第三期)是十分高兴的。运用现代科学和方法,是应该的;能用它揭开几千年未解决的美的难题,更是好事。这篇论文一开头就把这个“美的奥秘”揭开了,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美在心物联系”。其实,这也不是新答案,历史上早就有人主张美在心,有人主张美在物,也早就有人主张美在心物之间的关系。老答案得到了新肯定,也可以,关键在于提供什么新的论据和论证。作者说:“‘美在心物联系’。确切地说,美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现实的联系’,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给我们铸制出来的足以打开美的大门  相似文献   

16.
静之美     
人类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绚烂的鲜花,婉啭的鸟鸣,艳丽的色彩,姣好的面容等等,无不进入审美视野,令人心情怡悦,获得美的感受。然而这些审美对象都是具体的、外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审美领域的开拓,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又发现一种更为抽象内在的美,这就是“静”。最早明确地表述静美观念的是《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里“静女”之美不同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的“硕人”,她之所以美,并不是因为漂亮的容貌或华丽的服饰,而是由于她的“静”,亦即气质的娴雅安详、仪态的庄重而不轻佻。稍后一些的宋玉在《神女赋》中也表现了以静为美的意思: 淡清静其愔嫕兮,性沉详而不烦。神女虽然有“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动人之处,然而更美的则是性情上的沉静安详。从耳目等感觉器官所得到的快感到以静为美,显然是审美观上的一步重要深入,并且也标志着充满浓郁中国特色的静美观的诞生。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深层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当代性具有多重意蕴 ,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探讨 ,但其深层意蕴则在于它是实践唯物主义 ,是“改变世界”的哲学 ,是一种实践的、批判的和人类解放的哲学 ;其主导语境既不是本体论 ,也不是认识论 ,更不是生存伦理或价值哲学 ,而是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批判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相似文献   

18.
艺术的根本特征既不是形象(形象性),也不是情感(情意性),而是意象(意象性)。意象性是形象性和情意性的综合形态。这样说法,有如下理由: (一)从美的特征与艺术根本特征的关系来看。艺术是审美价值的凝结,艺术美是美的典型形态,艺术和美同属于一个系统。因此,我们可以从美的特征,看到艺术的特征。那么,美的特征是什么? “美的生命在于显现(外形)”,“如果没有美的形式,就没有美;其次,这种美的形式如果真要  相似文献   

19.
现有这样一个命题:“凡诗人都是作家”.否定这个命题得到一个负命题:“并非凡诗人都是作家”.负命题“并非凡诗人都是作家”与支命题“凡诗人都是作家”是矛盾关系.又据逻辑方阵,“有的诗人不是作家”与“凡诗人是作家”也是矛盾关系.因此,“并非凡诗人都是作家”等值于“有的诗人不是作家”,后者的命题形式为“有S不是P”. 现要在提出的问题是:根据“并非凡诗人都是作家”等值于“有的诗人不是作家”,我们能否把“并非凡诗人都是作家”的命题形式也分析为“有S不是P”?我认为不能.  相似文献   

20.
“身在福中不知福”,如果将这里的“福”换成“美”,也是十分恰切的。的确,世上很难有什么东西比我们生活中随处皆是、须臾不可稍离的“美”更叫人费解的了。两千多年来,“美是什么”竟如梦魔般纠缠着哲人们的头脑,聚讼几无已时。有的将美归之于神赐——神话中那从大海泡沫中诞生的维纳斯就是古希腊人崇拜的爱与美之神。有的则将美当作人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