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魏兆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4):138-142
趋向连动式是含有趋向动词的连动式,它是贯穿古今汉语的一个重要的句法现象。《左传》中的趋向连动式的形式非常多样化,有的和现代汉语的趋向连动式的形式已经非常接近。从趋向动词在连动式中的位置看,部分趋向连动式已经初步具备了语法化为动趋式的条件;但是从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真正的动趋式还没有产生。 相似文献
2.
马小燕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37-139
《醒世姻缘传》中动+将格式类型,分别为动+将+趋向动词、形容词+将+趋向动词、动词+将+动词、动词(形)+不+将+趋向动词、动词+不+将+宾语+趋向动词。这五种结构类型中,将已经虚化为一个结构助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延续,趋向动词或表趋向或已虚化。今天,动+将结构已经走向衰亡,但可在方言中发现其踪迹。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从句法、语义上对"V+成"式动补结构进行考察,指出这一结构具有A、B两种不同的格式,并对其中A式在进入特殊句式"把"、"被"字句时的特点作了分析,进而对"V+成"动补结构造成的歧义现象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4.
谢茹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6):113-117
短语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单位之一,短语的重要性决定了短语研究的重要性。以往人们认为了解了词 的功能也就了解了它所构成短语的外部功能,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合汉语实际的。通过动词与其动趋式短语 的功能差异比较,可以看出汉语中X词和X词性短语在功能上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汉语高频连动式双音词的研究发现,连动式双音词内两个动词性语素具有不同的论元结构特征。根据论元的数量,连动关系可分为以下类型:包含一个论元的、包含两个论元的、包含三个论元的。其中,包含两个论元的连动关系可细分为3个小类,包含三个论元的连动关系细分为7个小类,而且词语的数量分布与子类型数量分布之间不具有对称性。 相似文献
6.
杨梅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3):40-44
“李氏将兴”与“刘氏当王”是隋末的政治谶言,它们分别为当时两大集团——太原李唐集团与山东豆子、高鸡泊集团所利用。李唐建立后,更把“李氏”之谶加以发挥,作为自己代隋而立的符命。对于这两个谶言,前贤皆没有上溯及这些谶言的早期历史背景,本文通过对其形成过程的考察,试图揭示它们的发展脉络及其在社会中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杨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3):151-161
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连动式和语言类型特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它主要存在于形态稀少、句法标记不丰富、分析型强的语言中,具有一系列的普遍特征。从类型学的角度分析,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既有跨语言的共性特征,也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在共性特征方面,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中的动词没有各自单独的事件位置修饰语;动词在语调上位于同一语调曲拱中;如果连动式表达因果关系或事件先后顺序,动词呈现出时态象似性;动词共享至少一个论元;当连动式的动词共享非施事角色时,施事角色也被共享。在个性特征方面,“单一小句的否定判定标准”不适用于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动词不一定有相同的时态取值;动词可以有各自单独的时间修饰语;人称、时态、语气、否定标记既可以出现在边缘位置,也可以出现在核心位置。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出发研究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不仅避免了研究受印欧语眼光的影响,也开阔了研究视野,使其融入到世界语言研究之中,有助于全面地描写和解释明清时期汉语连动式的语法面貌,更好地把握其共性和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杨海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6):329-332
"副(程度)+名"框架在义形上都实现了增殖1.语义名词外延包含性状性;2.句法与程度副词直接结合;3.语境存在诱导实现性状义的背景."副+名"的效能值为实现语义增容、句法增殖与语用的增效. 相似文献
9.
汉语"动、介"组合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云徽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2):150-152
如何看待现代汉语中客观存在的动、介组合,语法学界尚没有统一的意见.我们通过分析"动、介"组合的语法特征,主张将它看成动词,并由此推出,现代汉语中介词短语一般不充当补语. 相似文献
10.
童莉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大量“动形”组合的新语词,它们意义丰富,使用广泛。这类词具有独特的语义关系、句法功能、意义特点。其中,动宾式与动补式的界定依据主要是“动”、“形”之间的语义关系。“动形”式动词不常作补语。同时,这类词在表义上具有形象性、丰富性和新颖性。此外,“动形”式新语词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语言自身规律、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与人的关系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汉语连动结构已有研究成果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刻画连动结构的多体谓词逻辑系统SVC;在给出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甚至修正了已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152-156
汉语方言中能带补语的动词重叠式与共同语中的动词重叠式是同形异质的两类形式,补语包括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和数量补语等三类。这种结构现在主要分布于江淮官话、闽语、粤语和吴语中,但它应该是古吴语的底层语法结构。 相似文献
13.
14.
安俊丽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6-67,94
对动词直接作定语作了界定 ,认为界定的主要依据是确定该结构为偏正结构 ,且该结构中的前一个词语具有动词功能。在此基础上 ,从动词的内部结构、动词的音节结构、所修饰名词的语义特点以及动词与名词的紧密程度等入手 ,就动词直接作定语的偏正结构所具有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阐释了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安俊丽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66-67
对动词直接作定语作了界定,认为界定的主要依据是确定该结构为偏正结构,且该结构中的前一个词语具有动词功能.在此基础上,从动词的内部结构、动词的音节结构、所修饰名词的语义特点以及动词与名词的紧密程度等入手,就动词直接作定语的偏正结构所具有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关于构式"有+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习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97-103
“有 VP”在古汉语中早就存在。当前出现在现代汉语中的“有 VP”构式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 VP”结构在当今社会掀起的复兴,是汉语言发展与时俱进的表现。该构式的复兴也有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和功能的原因。“有 VP”构式中,“有”依然是动词,在其为谓语中心的句子中作谓语,表存在,不是动词“有”的虚化;“VP”的内层语法特性依然是动词,表陈述,但在该构式的使用中,其体现的外层语法特性是指称,包括自指和转指,表行为事件本身或行为的对象与主体。“有 VP”构式是对现代汉语表达方式的一种补充,它具有形式简练、表达丰富、功能鲜明的特点。其中“有”的“存在”义使得其后的VP动态性弱化,从而使得其自身的意义得到强化,可以用来表明动作行为等的曾经产生、存在、完成和持续等,有表示肯定、强调、标示信息焦点的功能。但在一定语境条件下,“有”自身也是信息焦点,表“存在”。 相似文献
17.
全立波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6):86-90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现代汉语“动 出 宾 来”中的动词的特点存在着一些使人误解、笼统的说法。我们考察后发现:一方面,此格式中动词音节的多少对动词的选择有很强的制约性,另一方面,此格式中动词的语义特点也对动词的选择有很强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18.
N为受事连动结构的句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探讨了汉语中NP为受事的连动结构 ,认为该结构是“空算子”移位的结果 ,进而总结出一条原则 ,即空算子要受到主句中论元性名词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贺阿丽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4,14(4):133-136
习语在英语中指结构相对固定的词组或短句,它的意义不是其构成词意义的相加.一般来说,习语不允许发生词汇和句法层面的变体,但事实上习语变体的可能性比预料的要大得多.英语中有许多结构不同的习语,选择“动词+定冠词+名词”结构的习语作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分析这类习语变体的程度、引起变体的原因以及定冠词“the”在这类习语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的隐喻性看动词述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胜勇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102-104
人类对于自然语言的处理依赖于隐喻和惯用语意义的理解及建构的认知过程,这一认知过程在动词述谓结构的理解中所起的作用目前还鲜有讨论。述谓结构如give a groan和cut taxes的理解过程包括多义动词的隐喻性扩展。认为述谓结构是从直义到隐喻和成语的连续体。文章讨论了动词述谓结构的隐喻认知过程及判断动词短语是直义性、隐喻性或完全习语性的标准。由于隐喻性的述谓结构是多产性的,认为将认知语言学与计算语言学结合起来可以为判断动词述谓结构隐喻性和可接受性提供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