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本文勾勒出雅典城邦土地所有制形成的大致进程 ,对城邦土地所有制的两种存在形式——公有地和私有地的占有和使用状况作了探讨 ,认为雅典城邦土地所有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中小土地所有制 ,它构成雅典城邦的经济基础 ,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和繁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古红梅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2):115-119
土地所有制改革是目前理论界讨论的热点议题,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修订工作正在进行,更将该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将我国历史上的土地所有制类型进行梳理,能为我国目前的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某些可兹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臧世俊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本文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亚细亚的、古典的所有制形式的理论,分析论述了东西方古代社会的不同特征,并揭示了东方社会自古以来就沿着不同于西方社会的路径在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要重建什么样的个人所有制?——评谢韬、辛子陵《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与中国改革》一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茂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1):74-79
马克思要重建的是未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上个人所有与社会所有相统一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个人所有制"、"社会所有制"或"社会个人所有制"只是它的不同称谓而已.它既不同于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任何形式的公有制,更与任何形式的私有制风马牛不相及.谢韬、辛子陵的<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与中国改革>一文,严重曲解了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的科学内涵,极易造成理论和思想混乱,必须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5.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47-54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文明起源与东方社会特征的科学理论,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是理解这一理论的关键。亚细亚生产方式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一般形式,也是中国等亚洲国家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自然形成并长期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同于西方古代社会的特殊性质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客观现实性。 相似文献
6.
吴萍鲜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2):15-18
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标越来越接近马克思所设想的公正、公平和自由的理想社会.就目前而言,解决公有制的主导地位的定位问题、在个人所有制实现过程中私有制的作用问题、公私并存的必要性问题是我们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关系,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趋向协调、实现经济飞跃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胡世祯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6):4-7
马克思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指的是全社会范围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绝不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将股票说成是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采取的形式,篡改和歪曲了马克思的理论.谢韬、辛子陵的私有化主张是妄图改变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8.
农民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土地私有制是对地主不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土地私有制的否定,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制度安排为重建土地个人所有制提供了制度条件。重建土地个人所有制是对农民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土地私有制的否定之否定。重建土地个人所有制存在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上的条件,需要通过深化制度变革的方式解决。重建土地个人所有制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实现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4世纪雅典土地所有制状况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前 4世纪 (迄前 3 3 8年 )雅典的土地所有制与公元前 5世纪相比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土地占有未出现猛烈集中 ,更未形成大地产制 ,城邦土地所有制仍然是比较稳定的中小土地所有制。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 ,阿提卡的自然条件不利于大地产的形成 ;其次 ,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存在的可供兼并的土地并不多 ;再次 ,从法律上严格限制土地兼并 ;最后 ,伯罗奔尼撒战争给雅典人带来了严重灾难 ,使雅典公民的财力较战前大大削弱 ,从而削弱了他们兼并土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盛荣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4):71-74
印度和中国一样,都是庞大的农业人口分享微薄的农业收入,印度表现为贫困问题,中国表现为农民收入问题。印度的土地私有制度并不成功,50多年的持续改革也不能减缓贫困现象,因此中国不能实行土地私有制。“国有永租制”就是与城市土地制度相一致的土地制度,农地国家所有,农民享有永久使用权。减少承租农地的人数,同时把农业收益留给农业经营者是农地永久使用权制度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11.
顾华详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5-122
我国古代曾长期存在着土地国有与私有并存的状态,虽然土地所有权国有的制度始终未被彻底打破,但以土地为核心的物权法律关系仍在一定条件下得到了实现与发展。土地所有权向私有方向发展虽起起伏伏,但从未间断,并最终形成了更加明晰的土地私有权制度,构筑起了具有中国封建社会特色的以土地为核心的物权保护体系。在土地所有权国有与私有的长期斗争中,法律最终从注重土地所有权的确认转向了更加注重对土地使用收益权利的保护,并最终孕育和完善了封建社会的物权制度。 相似文献
12.
赵振军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4):32-41
在农地制度问题上,人们习惯性地只是注意了权力的生产,热衷于在权力的生产环节找问题。这种惯性思维的结果必然导向对集体所有制的质疑和否定。但现实权力不仅来自生产,也来自消费。当前农地制度的主要问题是在特定的政治体制和具体的社会生态下,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无法消费。权力消费的低迷返回头来抑制和阻断了权力的生产,从而窒息了权力本身。农民的土地权力是社会权利甚至社会制度的函数,不是所有制的函数。30年来我们的农地改革把主要精力对准农地集体所有制本身,可能没有抓住导致农地制度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锋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4):53-56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为一定范围内的"农民集体",但由于目前我国立法上的缺陷,出现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的问题。因此需要按照法人治理模式,构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赋予"农民集体"的法人资格,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是我国当前土地问题深层次的原因。该文在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考虑现有土地利益主体的现实利益基础上,针对国有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问题,提出应依照现有的国有土地隶属和审批关系确定各级政府土地所有权,由县级政府根据行政管辖属地范围核发统一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证书,由各级政府根据土地用途分类管理。文章认为现在被称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不仅是虚置的,而且所有权是残缺的,事实上国家拥有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不应也不能成为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各级政府应成为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其中农用地划归中央政府,其他划归县级政府,这实际上是一个公有化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对我国土地制度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并产生了一系列的新理论,但这些理论过多注意了学理层面的考量,实际应用价值则极其有限。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战略,确立新的理论,以充分保护农民的农地权为核心、从“三农”问题整体解决的思路出发,推进土地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16.
周昌洪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19-21
通过实地调研,思南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1.改革现行征地制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2.提高农村集体土地的征地补偿价格;3.建立失地农民保障机制,使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致下降;4.赋予农村集体土地完整的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调整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分析我国当前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立法与运行机制的现状入手,分别就农村土地整理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农村宅基地权属的调整以及整理后新增土地的发展权配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完善土地整理立法、健全土地权属调整运行机制以及注重土地权属调整中农民权益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术环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23-27
当前理论界关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有四种方案。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要考虑路径依赖问题、注意制度变迁的两个层次、交互使用两种模型。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坚持并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相似文献
19.
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问题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新城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14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不能离开公有制来谈论社会主义。用分配政策来界定社会主义是错误的。公有制建立以后,最重要的是管理问题。毛泽东对公有制企业的管理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20.
樊秋莹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6):36-39
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尝试,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经历了内在结构的重组、规模实力的演化,以及由内聚型到外向型的拓展。其状态与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21世纪初,我们对其发展历程中的积极、消极因素,正面、负面作用进行审视、反思、总结,对其未来趋势进行预测,使其更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