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晓校 《学术交流》2013,(1):211-214
图拉真作为"五贤帝"时代"最佳元首",对内各项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对外通过征伐扩大了帝国疆域,使帝国的版图达到最大化,军事业绩让前人和后来者无法与之比肩。图拉真治理帝国、治理军队成效显著,是他能够顺利推进他的征服政策的基本保证。图拉真军事征伐有直接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他本人对军事胜利的追求,以及对被征服地区财富的掠夺。  相似文献   

2.
“四帝共治”是解读戴克里先的“关键词”之一,也是罗马帝国晚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共治”在罗马史上多有记录,但人数、时间均不及“四帝共治”。与历次“共治”不同的是,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成员彼此无血缘关系,依姻缘联系在一起。戴克里先将帝国分成四个部分,交由“四帝”统治,四分了帝国的政治空间和地理空间。“四帝”各自拥有都城、宫廷、官僚机构和军队,导致开支浩繁。“四帝共治”彻底颠覆了元首制,直接否定了皇帝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倪合良  贾春杰  蒋清江 《社科纵横》2009,24(11):109-111
军事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新中国的土壤上生成与发展的,尽管她以学科的形式存在的历史不过30年,但是因其伴随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一起走来,并在当前“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和新军事变革的实践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心理科学的繁荣、军队建设思想的转变和军队建设及战争发展需求,为军事心理学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创造了条件。坚持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积极吸纳先进的科学理论成果,服务于军队建设和打纛信息化战争,是军事心理学把握机会、迎接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4.
在军队参与公共危机突发事件抢险救援背景下,有必要完善军事刑事立法,以确保军队有法可依、依法治军和依法卫军。完善军事刑法的立法,需要修改和增设军事犯罪的罪名,明确界定战时、战场和犯罪行为的含义,增加军事犯罪的主体,完善军事刑罚,设立刑事免责条款,加强涉外国际抢险救援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5.
倪合良  王连水  蒋清江 《社科纵横》2008,23(10):133-134
军事软实力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主要力量,加强军事软实力建设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紧迫要求;传统文化是军事软实力生成发展的源头活水,军事软实力建设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时代精华:"慎战"的战争观念;"上兵伐谋"的谋略思维;"以治为胜"的治军思想;多姿多彩的战争文学.  相似文献   

6.
秦俑是"兵"还是"郎"?——一个貌似学术性的常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学理 《唐都学刊》2009,25(4):42-56
秦俑坑同始皇陵园内外诸多地下设施一样,都是"从葬坑"(称"陪葬坑"是一种错误概念,因为只有埋人才称得上是"陪葬").这些统统都属于陵园建制的一部分,是墓主生前生活内容的反映.坑中俑群是秦代官兵的艺术形象,其排列为体现秦代军事生活的主要场景,选择了阵、营、战、墓等四种方式来表现,从整体上就构成了一幅"秦代的陈兵图".模拟军队从葬,是秦统一战争接近胜利之时新增的陵园工程项目,体现着秦始皇军队的情愫.这一属性,就决定了它不是拱卫咸阳东门的"三军"布阵,也不是"陛戟"殿下的"郎",更纳入不了什么"郎系统".  相似文献   

7.
圣像破坏运动是公元八九世纪拜占庭教俗统治集团发动的禁止使用和崇拜圣像的社会斗争.这场运动涉及面广,影响极大.这场运动首先从经济上打击了教会和修道院的实力,加强和巩固了世俗权力.其次,加速了拜占庭帝国封建化的进程.第三,对帝国军事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有成效的.第四,对帝国文化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有近期的也有长远的.第五,宗教上的得失对帝国来说可谓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正近卫军是俄罗斯的一种历史符号,也是俄当前内外双重压力下普京的一款"私人订制"。成立国家近卫军并非偶然,是俄罗斯酝酿了十多年的结果,目的在于打赢其当前面临的"混合战争"。"新组建的国家近卫军将负责打击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将在内务部的框架下发挥特种部队、特别反应部队的作用,但是,近卫军将独立自主地展开行动。"莫斯科当地时间2016年4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与俄内务部部长科洛科利采夫、  相似文献   

9.
军事题材美术作品在中国美术发展的进程中不可或缺并推进了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涌现出了众多具有实力和特色的优秀艺术家,陈琳就是这个群体中典型的一位。多年来,他以国家和军队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军事题材美术作品,在美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张晓校 《学习与探索》2007,14(2):233-236
作为罗马帝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君主,奥古斯都和君士坦丁都有过重建社会秩序的经历,而且都进行过包括军事改革在内的诸项改革。在罗马帝国历史上,不只奥古斯都和君士坦丁两个皇帝进行过军事改革,但历史影响深远、属于制度创新者当属奥古斯都和君士坦丁。前者建构的军事体制持续到君士坦丁时代,君士坦丁改革后的军事制度一直持续到帝国灭亡。奥古斯都和君士坦丁进行军事改革的时代背景不同,改革的内容不同,产生的结果和影响也迥然不同。两者改革的差异性及其历史作用揭示了彼此之间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5.
16.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7.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杨中华  林琳 《社科纵横》2010,25(8):36-37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与节能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低碳生活就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节能就是应用技术上现实可靠、经济上可行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用能设备或工艺的能量利用效率。低碳生活与节能是人类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20.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