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商时期对四土的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商时期是商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商文化的分布地域比早商时期进一步扩展,商夷同盟的终结与商夷关系的恶化,商朝势力在江淮地区退缩及在长江中游地区的进一步扩张,商文化在渭河西进、东退,中心聚落北移与对北土控制的加强,大体反映了中商时期商朝四土经营与民族整合的基本态势。晚商时期,商朝对四土的控制大为收缩,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王玉哲先生关于盘庚迁殷之前商族还处在氏族制到奴隶制的过渡阶段、盘庚迁殷后才算正式跨进奴隶社会的“一家之说”,证据不足,疑点颇多。  相似文献   

2.
肇源白金宝遗址第三次发掘,是迄今在嫩江下游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该遗址堆积厚,时代跨度长,文化内涵丰富。依据层位关系及对出土遗物的分析比较,可划分为四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第一期遗存为小拉哈文化;第二期遗存为年代相当于晚商时期的一种过渡性文化;第三期遗存属白金宝文化,第四期遗存是晚于白金宝文化的汉书二期文化。其中,第一期、第二期两种文化遗存为首次发现。这一发现填补了此前松嫩平原早期青铜时代考古文化的空白,同时也为构建夏至战国考古学发展序列确立了可资比较的编年标尺。本次发掘所揭示的渔猎型生业方式,为当前我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提供了探讨另一种文明模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原商周文化向长江流域的扩张,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是通过不同的模式进行的,其影响程度及结果也不相同。中原商文化在二里岗时期曾大规模向长江流域扩张,直接促成了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殷墟时期,中原的青铜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商王朝疆域的内缩及对周边控制力量的减弱,促使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迅速发展,并使区域性文化中心得以形成。此时,南方青铜文化明显承袭二里岗时期所形成的一些传统,同时又接受了以安阳殷墟为中心的中原晚商文化的新因素。长江流域各支青铜文化在中原商王朝礼制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不仅进行着物质文化的融合与统一,而且还是思想观念上的融合与统一,为西周集中统一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而到了西周中期,中原地区的强势文化已波及到大江南北,长江流域已成为西周王朝政治文化统辖的直属地区。随着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江流域有的部族已开始采用中原商周的礼仪制度作为社会的整合手段,以规范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长江流域在商周时期的文明化进程既体现出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与其政体性质及生活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反映出长江流域的古代社会主要通过地方与中央的行政隶属关系被纳入文明社会的发展框架中。  相似文献   

4.
林县商文化     
以前,对林县商文化遗存只作过一些地面调查。近年来随着我国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在林县境内发现了几处商代遗址,并出土几件商代青铜器,引起了考古学界的注目。这对研究殷商文化的发展及分布情况,无疑有重要的帮助。本文着重对林县青铜文化的类型、特征提出某些探索性的看法。 一、林县商文化的发现及分布 林县商文化的发现始于本世纪70年代以后。这些遗址多分布在漳河、淇河、洹河的两岸。漳河流域的有东盘阳遗址。淇河流域的有阳台寺遗址、前寨遗址、荷花遗址。洹河流域的有下陶遗址。  相似文献   

5.
王丹 《殷都学刊》2023,(3):55-67
本文通过对殷墟孝民屯遗址645座商代墓葬中使用席子现象的梳理统计,以量化的形式证明了席子在晚商墓葬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以及该遗址墓葬中席子的使用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不受时代与墓主人性别、年龄、等级的影响。文章对孝民屯墓地各墓中不同位置使用席子的痕迹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各类痕迹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推测,形成了对我国早期葬具发展史中,席子这类遗存应曾起着重要作用的有益结论。同时对商代晚期殷人的居住生活状态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还原与推测。  相似文献   

6.
将殷墟甲骨文、晚商铜器铭文中的""与殷墟出土的两座""铭铜器进行综合研究,可知""在商代是一个较重要的族氏,生活于武丁至帝辛时期。该族氏的族长或重要人物,世代出任武职,在殷王朝的对外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殷墟发掘已历经80年,殷墟出土的实物史料与甲骨文相印证,使得商代历史真正成为信史。夏商周三代都城的发现,以及三代文化架构体系的确立,也是建立在殷墟发掘成果基础上的。殷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源地,在这里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工作者,创造出一整套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推动了中国考古学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时期,殷墟的发掘与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搞清了殷墟的范围与布局,对殷墟文化进行了分期断代,对一些重大的学术课题开展了深入研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洹北商城的发现,是殷墟发掘以来最重要的收获。我们纪念殷墟发掘80周年,应该学习先辈的高尚品格和严谨学风,继承他们的遗志,把殷墟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8.
豫东岳石文化与郑州商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豫东岳石文化与郑州商文化的关系陈旭(郑州大学历史所)近年,在豫东地区发现了岳石文化,这是河南夏商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岳石文化因素和特征,在郑州商文化中亦有一些表现,这说明岳石文化与郑州商文化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代的历史背景。下...  相似文献   

9.
王文轩 《殷都学刊》2012,33(4):31-33
汶泗流域作为中原商文化向海岱地区东进的前沿,自早商时期到商末都一直在延续.中商时期商文化在该地区繁荣之后,晚商早段却突然出现退却,直至乙辛时期商王朝才重新对汶泗流域恢复了实质性的控制.本文试结合晚商早段商王朝对外的政策,探讨这一时期商文化从这一地区退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将殷墟甲骨文、晚商铜器铭文中的"(族)"与殷墟出土的两座"(族)"铭铜器进行综合研究,可知"(族)"在商代是一个较重要的族氏,生活于武丁至帝辛时期.该族氏的族长或重要人物,世代出任武职,在殷王朝的对外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华简《楚居》和传世文献提供了楚先祖的年代信息。楚先祖在性质上是传说人物而非是历史人物。季连的年代上限为虞夏之时,下限为商代晚期,具体为武丁后期至祖庚、祖甲时期,考古年代大致为殷墟二期。穴熊的年代上限为廪辛、康丁时期,考古年代为殷墟三期,下限为帝乙时期或周文王早期,考古年代为殷墟四期偏早。丽季出现于穴熊晚期,与穴熊的时代有部分重合,约当殷墟三期偏晚,商武乙、文丁时期,其下限为周文王晚期或帝辛时期,考古年代为殷墟四期偏晚。熊狂的年代应为周初武、成之交。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殷墟的考古发掘源始于甲骨文的发现与探究。甲骨文的发现与整理,导致了殷墟考古的重大发现。殷墟考古发现对中国上古文化史研究的影响至大。在此之前,由于疑古之风盛行,连商代作为一个历史朝代的可靠性都趋于动摇,很多学者怀疑它的存在。正是由于殷墟甲骨文和殷墟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才根本扭转了这种局面,不仅使商代历史由此而得到深入、系统地研究,商代以前的夏代历史也由此进入了有益的探索阶段。从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考古学概念来说,殷墟的考古发掘至今也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几十年来,殷墟考古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13.
余琳 《殷都学刊》2012,(1):28-34
商文化是一支具有独立起源与鲜明特色的文化,其前身由先商文化、早商文化发展而来,至安阳殷墟时期,已处于完整而成熟的发育态势之中。商文化一系列遗址所出器物均体现出趋同的特征:即器形中饮食器逐渐占据主导、器身表面积扩大、纹饰日益丰富。这与之前夏文化遗址中的所见形态是截然不同的,昭示着商代已孕育出重视感官体验、主体意识觉醒的社会审美风尚。在这一集体审美视域之下,商礼的建构,也同期呈现出以人为礼仪中心,以情感为礼仪基点的新兴特质来,并对后世礼仪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谢肃 《殷都学刊》2005,(3):23-29
商代祭祀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商代祭祀遗存研究中还存在着8个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本来有非常良好的生态环境,雨水充沛,温暖湿润,植被丛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不过从考古发现和甲骨文反映的殷墟文化各期生态资料的数量变化,并结合文献记载的“象之南迁”、“洹水一日三绝”、“河竭而商亡”以及“雨土于亳”等材料来看,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曾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气候开始变冷变干,土壤变质,旱灾频仍,沙尘暴时起,植被减少,野生动物灭绝、迁徙等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界西北季风的转向,而人为的破坏作用也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邵家棚遗址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原邵家棚村中和村北,2019~2021年进行了发掘,总计发掘面积约6 500平方米。此次发掘共发现商代大型房基3处(18座)、车马坑4座6车、墓葬20多座及大量的灰坑、窖穴、道路等,出土了一大批商代青铜器、陶器、骨蚌器、车马器等。邵家棚遗址位居殷墟南区的中心位置,遗址分布密集,各类遗迹保存较完整,是近期殷墟南区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为研究殷墟遗址的范围布局、文化内涵、生产业态、聚落形态、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新的丰富资料。  相似文献   

17.
在夏代的基础上,由于淮河流域居民的辛勤劳动,商文化的南斯和东纪、越族等文化的影响,淮河流域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越往北,受商文化的影响越大,文化水平越高.从考古资料来看,大体在安徽毫县以北的地区,由于原本就是商文化的发祥地,又靠近商王朝的中心地带,所以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中原黄河流域地区.由此向南的淮北地区次之,淮南又次之。一、商代治河流域的回族、自带与考古资料所反映的各区经济发展*平经笔者综合诸家考证,商代淮河流域范围的国族、邑落主要有盂方(河南难县)、商(河南商丘)、毫(商丘市谷熟集…  相似文献   

18.
刘一曼 《殷都学刊》2008,29(3):5-12
80年来的殷墟考古,发掘出35000多片刻辞甲骨和有铭青铜器600多件,为商代甲骨和金文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研究者将甲骨文晚商金文的有关资料与殷墟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相结合,研究商代社会(如商代的族氏、人物、官制)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9.
商汤立国之前商族虽经历多次迁徙,但先商时期商族主要活动于豫东商丘一带。关于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历史文献中有众多记载,甲骨卜辞中"商"地也频繁出现,商丘地区至今仍存有商人先祖及其后裔宋国的众多名胜古迹。在考古方面,商丘的永城、柘城和夏邑等地均发现有先商时期考古文化遗存。文献材料、甲骨卜辞、名胜古迹与考古发现均表明,殷商文化起源于豫东商丘地区。  相似文献   

20.
从新石器时代到晚商时期,先民获取肉食的方式逐渐从依赖性转变为开发型。晚商时期,中原地区完备的"六畜"经济,殷墟先民族属的多样化、等级差异的显著性,众多因素导致先民食物结构的多样化和差异性。孝民屯遗址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显示,此遗址先民主要以牛、羊动物蛋白为食。通过与同属于殷墟文化保护区内的黑河路遗址先民同位素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先民的食物结构差异显著,可能与身份地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