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高校科研与科研管理工作现状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我国高校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取得了不小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调整、解决的问题。"职称科研"、"膨化学术"等现象一直为世人所诟病;重管理、轻服务,用同一标准来评判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的科研成果自然有失公允。强化高校学术组织职能,调整、优化高校学术组织模式,强化、细化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倡导、培养诚信精神,是做好高校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罗志敏 《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41(4):156-162+213
科研诚信宣教是一种以宣传和教育为主要手段、旨在促使科研人员形成正确学术伦理关系认知的学术伦理规制方式,其操作机制表现为内在的科研诚信价值规范与外在的方式和组织的统一。高校作为最具代表性、学术伦理关系最为复杂的学术机构,若针对其校内科研人员建立科研诚信宣教机制,不仅能够防范和降低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及发生概率,而且还能够激发其科研创新意识。要建立这一机制,使科研诚信宣教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必须以"一元二层三面"的立体式价值观体系为价值指引,并在此过程中采取鲜明、公开、多样的特定行动策略,建立起中心—网络式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架构,并以其为组织保障,推动科研人员形成具有较强稳定性的、符合学术伦理关系要求的理性品质以及相应的科研行为,进而引导整个高校形成良好的科研诚信氛围。  相似文献   

3.
重新界定了学术不端的含义,认为学术不端是学术工作者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实施造假、剽窃以及滥用职权等违反学术道德和相关法律而应当受到道德谴责、行政处罚或法律惩处的行为。以此为理论基点,探讨了高校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和评价指标体系,为学术不端的确认提供了评价依据。并就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评价的领导体制及工作机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叶继元 《云梦学刊》2007,28(4):19-22
当代高等教育的二大任务之一是科学研究。科研评价是否公正、合理,不仅关系到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的实现和科研积极性的发挥,而且关系到高校使命的完成和学术的健康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已基本改变了传统的科研“大锅饭”、学术基本没有评价的窘况,但近10多年来。许多高校似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学术评价中的简单化、行政化、唯数量化倾向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5.
陈俊生 《学术探索》2013,(8):126-128
高校科研评价结果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对各项科研活动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高校当前的科研评价制度在质量导向、评价标准、评价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失范现象,对高校科研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文章在充分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就改进高校科研评价工作提出了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实行分类科研评价、建立中长期考核制、完善科研评价机制、逐渐实行代表作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术评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评价机制的争议在不断争鸣中完善,有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与繁荣。我对这个问题跟踪了一段时间。我个人经历了从政治学术到量化学术.再到自由学术这三个基本阶段。在自上而下推行的量化学术评价机制的高峰期我已经退休。现在是做自己想做的研究,不受量化的干扰,也没有跟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这是比较庆幸的,少了不少烦心事。在我看来,目前官方的学术评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  相似文献   

7.
朱国华 《云梦学刊》2007,28(4):18-19
我们形容一个人的美,其实是不可以按照三围之类尺度来描述的,道理很简单,满足了那些条件的未必就美。古人宋玉对美人的称赞被认为是最高明的,他说:“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其高明之处在于,他认为美只是恰好,也就是不可以比较的。从理论上来说,一个人之美,是一个属于质的事情,而不是属于量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张国春 《云梦学刊》2006,27(4):25-25
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考评问题,是一段时期以来学界较为关注、议论颇多的问题。近些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根据国内外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态势,对科研成果的量化评价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应该说,作为科研管理领域的探索,量化评价是有其一定积极意义的,但科研成果的量化评价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应用到管理工作中尤其应该慎重。科研成果评价对科研工作具有引导作用,在成果量化考评本身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的情况下,简单化地将这样考评的结果与激励措施直接挂钩,则会对科研导向和学风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原因在于,科研工作的业绩体现在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9.
听了各位的发言,受益匪浅。我来自一所地方大学,地方大学的学术环境与各位所在的大学相比可能更加恶劣。刚才牛大勇教授讲中国现行学术评价机制学自美国,而我们地方大学又学自部属大学,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友。  相似文献   

10.
对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确立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对提供科研导向、建立激励基础等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确立科研评价指标须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稳定性、可行性和全面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11.
我今天想谈的问题。可简单地归结为五个方面。 第一,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学术评价机制?对此问题我思考了很长时间,有个问题我始终没有搞明白,即教育部制定的一系列学术评价机制。它能否成立或者是否应该成立?看一下教育部制定的一些评价机制.我们基本上看不清楚它的目的所在。教育部自己说是为了促进中国学术进步。  相似文献   

12.
浅析地方高校的科研创新培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玉红 《理论界》2008,(4):224-225
科研创新培养机制对于当今高校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地方高校却存在诸如培养动力不足、培养途径有限、缺乏灵活性等方面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建议在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科研创新组织方式等方面予以完善,建立多角度、全方位,协调有效的科研刨新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的科研要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是要彻底改革不相适应的科研管理体制 ,提高当前的科研管理水平。就高等学校文科科研管理来说 ,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队伍建设、改革科研机构和改变管理模式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当前的形势和高等学校文科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 ,分析了这几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着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资源竞争,教师的科研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高校科研评价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由此引发的学术不端事件,又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当前学术失范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激烈讨论。造成学术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通过学术评价体制的漏洞弊端产生。现行学术评价体制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数量化评价、官僚行政化评价和“学霸”评价。这种评价体制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学术失范,主要包括剽窃抄袭严重,研究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虚报造假;学术原创性丧失,学术道德沦落。因此应从重质轻量、倡导民主化评价和确立专业性的专家协会评价等方面改革和完善学术评价体制。  相似文献   

16.
建设高校专职科研队伍,在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实现高校价值等方面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高校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总结专职科研队伍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正视存在的问题,培养造就一支具有一定规模、适应未来科技发展要求的专职科研队伍,是当前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科技道德评价是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杠杆,是科技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对于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行为,主要是以传统的形式侧重于定性的方法来评价,这些形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方法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而量化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分析在科技道德评价中运用量化方法的必要性、哲学依据和优越性三个方面,以说明辩证地运用量化方法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使之在科技道德评价体系中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量化标准与学术失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的学术失范之事频频发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对学术进行过分量化的评价标准当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学术量化模式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当前的经济大潮与商业文化对知识分子心灵的巨大冲击;其次是今日中国无孔不入的"官本位";第三是过于强调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第四,则是传统学术规范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强大合力使中国的许多人文知识分子悖离原创,轻质重量.解决问题的途径主要也有四条学者们应加强自律;强化创新意识;积极发挥学术批评的巨大力量;建构并完善各种科学的学术规范体系,建立和健全各种监督与制约机制.切实改变重量轻质的量化评价模式,以推动我国学术研究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9.
科研创新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素,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必须不断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科研机制完善为保障,增强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科研创新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素,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必须不断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科研机制完善为保障,增强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