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苑掇英     
马克思发展理论的本质特征与当代意义吴晓明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2期撰文认为,在当今关于发展的主题上,存在着无批判的实证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批判主义之间的基本对立。这种对立一方面根植于现代性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另一方面则反映着以资本为原则的现代世界本身的矛盾与分裂。马克思正是通过对现代性的双  相似文献   

2.
镜像中的生存——现代性的反思与反思的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04年8月16—18日在四川绵阳举行,其主题为“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如何批判性地正视现代性的存在及其影响、发掘马克思有关现代性论说的当代意义、实现中国语境的现代性建构,是本届论坛总的学术目标。这里发表的三篇论文,是会议的入选论文。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认为,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现代性”这一概念,却是最早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做出全面诊断的重要思想家。马克思从经济哲学的独特眼光出发,通过对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生活现象———商品、货币、资本、异化的分析,对现代性的本质作出了深刻的阐述,为当代学者的现代性反思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中央党校哲学部郭大为教授认为,“反思性”是人类认知与实践的基本结构,是科学的基本研究立场,也是现代性的根本特点和现代人无法摆脱的存在境遇。反思现代性的反思性,是辨明现代与后现代的争论,认清现代社会的风险和当代人的存在境遇,把握人类希望的关键所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邹诗鹏教授认为,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与建构,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也历史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任务与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任务就是要求确立以建设为核心观念、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系统,构造一套符合全球时代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及长治久安、并具有自检与防御机制及能力的开放性的社会、政治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04年8月16—18日在四川绵阳举行,其主题为“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如何批判性地正视现代性的存在及其影响、发掘马克思有关现代性论说的当代意义、实现中国语境的现代性建构,是本届论坛总的学术目标。这里发表的三篇论文,是会议的入选论文。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认为,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现代性”这一概念,却是最早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做出全面诊断的重要思想家。马克思从经济哲学的独特眼光出发,通过对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生活现象———商品、货币、资本、异化的分析,对现代性的本质作出了深刻的阐述,为当代学者的现代性反思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中央党校哲学部郭大为教授认为,“反思性”是人类认知与实践的基本结构,是科学的基本研究立场,也是现代性的根本特点和现代人无法摆脱的存在境遇。反思现代性的反思性,是辨明现代与后现代的争论,认清现代社会的风险和当代人的存在境遇,把握人类希望的关键所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邹诗鹏教授认为,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与建构,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也历史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任务与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任务就是要求确立以建设为核心观念、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系统,构造一套符合全球时代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及长治久安、并具有自检与防御机制及能力的开放性的社会、政治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04年8月16—18日在四川绵阳举行,其主题为“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如何批判性地正视现代性的存在及其影响、发掘马克思有关现代性论说的当代意义、实现中国语境的现代性建构,是本届论坛总的学术目标。这里发表的三篇论文,是会议的入选论文。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认为,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现代性”这一概念,却是最早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做出全面诊断的重要思想家。马克思从经济哲学的独特眼光出发,通过对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生活现象———商品、货币、资本、异化的分析,对现代性的本质作出了深刻的阐述,为当代学者的现代性反思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中央党校哲学部郭大为教授认为,“反思性”是人类认知与实践的基本结构,是科学的基本研究立场,也是现代性的根本特点和现代人无法摆脱的存在境遇。反思现代性的反思性,是辨明现代与后现代的争论,认清现代社会的风险和当代人的存在境遇,把握人类希望的关键所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邹诗鹏教授认为,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与建构,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也历史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任务与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任务就是要求确立以建设为核心观念、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系统,构造一套符合全球时代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及长治久安、并具有自检与防御机制及能力的开放性的社会、政治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于马克思有没有自己的现代性理论,学术界存在着长期的争论。这种争论反映了现代性进程的多元价值特性和马克思观察思考现代性问题的多种价值取向。作者认为,马克思一方面从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积极评价了现代化的正面价值及其广泛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也从人性、阶级性的高度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的巨大内在矛盾及负面效应。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对于落后国家和地区自觉发挥现代化所蕴涵的革命性和批判性,积极加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预防和克服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编者按:学术界关于社会正义问题的讨论,是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理论和观念上的反映,也是学术研究中的难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面对理论和现实的重大问题,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开掘马克思思想资源中的社会正义思想,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在场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联合《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既有研究中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学者甚至认为这一部分应该独立出来作为第四笔记本。在考察文本的历史变迁和原初结构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部分在逻辑和文本上都是开放性的,其哲学讨论与第三笔记本中的经济学研究错综交织在一起。而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态度的细微转变则反映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存在的两条逻辑此消彼长的理论态势。在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理论定位的问题上,西方“马克思学”和苏联马克思主义都有意无意脱离了文本的原初写作进程,转而以某种外在的理论框架为出发点进行阐发。对此,我们必须加以审视、反思。  相似文献   

8.
吴楠  朱虹 《北方论丛》2008,4(2):118-121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是马克思区别于其他现代性理论的核心。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这种关系切入现代性理论,一方面深化了政治哲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丰富了马克思现代性理论。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背景和主题是人与社会的分离,其核心内容为市民社会批判。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市民社会的方法论批判,第二阶段为市民社会的实证性批判,第三阶段为市民社会的现象学批判。现代性问题的最终解决是实现共产主义,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民族、国家与暴力>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勾勒出世界史的粗线条,其理论建构的核心在于现代性的四种"制度丛结",其理论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的过程.该书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出现了几点偏差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延展到的地方,并不是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地方;全面地肢解马克思主义直接影响了本书的科学性;离开马克思所处时代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是无力的.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中,不断传承与开掘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精神,并且逐渐展示出自身现代性理论的独特魅力。总结西方马克思主义自身现代性理论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概括为时间维度辩证法与空间维度辩证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把两种辩证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揭示了“现代性”思维把人类的形而上的理想追求和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批判融为一体的理论特质,这些思想家对现代性的这种特有的理解角度开拓了我们理解现代性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更深层地认识现代性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伦理学研究在普列汉诺夫整个哲学研究中所占的比重,同美学、哲学史、科学社会主义、宗教等领域(更不用说唯物史观了)比较起来,显然小得多。然而,普列汉诺夫的道德学说确有其独到、“新颖”之处(参看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8页)。恰金指出:“在马克思的那些论述道德的学生和继承者中间,最深刻地和全面地分析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道德问题的功绩属于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一般社会学理论的分析》,1977年俄文版,第123页。这里指的是直接受教于马克思恩格斯的那些门生)。他“具体化了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的某些方面”(《普列汉诺夫及其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1963年俄文版,第106页)。那么,普列汉诺夫的道德学说中有哪些独到、新颖的内容,在哪些问题上具体化了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是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性相适应的本原性理论视域。对现代性的理解、反思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批判,剖析资本、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对现代性进行了最初审视。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理论,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合理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于20世纪西方其他左派思潮的一般理论特征,它是本真马克思的诉求和工业现代性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其哲学逻辑经历了早期建构、人本主义转移和科学主义扭转,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已经终结。这一终结的理论特征表现为在全面批判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否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生产和人的解放逻辑。法国1968年的“红色五月风暴”,则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走向衰落。终结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演化为后马克思思潮、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晚期马克思主义三种理论形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终结并不意味着其理论效应和研究价值的弱化,对于其理论逻辑的反思与讨论是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深化的表现和机遇。  相似文献   

14.
当前,现代性研究又重新成为人们的核心理论关切。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更多的是关注马克思本人和英美理论家的现代性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则被弱化和忽略。然而,在一定程度上,颜岩教授的新著《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可为学界补上这块短板。作者采用一贯的文本学解读法,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做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内容涉及日常生活批判、激进需要批判、历史哲学批判、政治哲学批判、道德哲学批判、文化哲学批判等方面,不仅层次鲜明地呈现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全景图,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在的处境 ,我们需要将老问题转换成新的提问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解读正是这一要求的反映。在解读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诉求及其历史基础问题时 ,将历史唯物主义解读成政治哲学 ,也体现了马克思“实现”哲学的要求 ,其实际的理论效果则是消解各种形而上学假设。本文比照列奥·施特劳斯和理查德·罗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构性阅读来反观以现代性旨趣解释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路 ,以示警戒。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辩证批判是一种矛盾分析方法指导下的"内在批判"。辩证地把握现代性的内在矛盾,说到底是要把握住资本逻辑及其二重性。内在批判的根据和立足点都内在于现代性的社会历史进程,都根植于现代性自我扬弃的矛盾本性特别是资本逻辑的二重性之中。现代性的内在批判指向了现代性的"内在超越",超越的前提和路径也是内在于历史过程的,其实质是资本逻辑的自我扬弃趋势。批判与超越的内在性质,决定了社会批判中始终蕴含着社会建构的指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批判对于引导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外在化"局限的当代矫正、重建工具理性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标志着马克思新世界观出场之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已经诞生16 0周年。今天,重读《提纲》,追问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出场路径和本真意义,我们发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与马克思现代性视域的变革以及资本现代性批判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长期以来,学界在考察马克思哲学革命和哲学转向的根据时,马克思现代性视域变革及其资本现代性批判问题被摒弃于视野之外;而对马克思现代性视域转变及资本现代性批判的研究又忽略哲学革命这一关键环节,两者完全脱节。本文以出场学方法,深度考察马克思《提纲》的出场语境和出场路径,从而得出结论:对资本现代性的实践批判的彻底性要求导致马克思对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经典现代性的两大根基———抽象的人和先验理性进行批判,进而走向哲学革命。因此,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是哲学革命出场的现实路径,而哲学革命则是现代性批判彻底化的哲学结论。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中的劳动力市场理论与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中的劳动力市场理论与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唐德才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突破和发展.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劳动力市场理论极为丰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章第三节专门论述了“劳动力的买和...  相似文献   

19.
对马克思社会学思想中所蕴含的宝藏进行挖掘和提炼,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常向群著《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稿》的出版,是在这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该书不仅凝聚了著者个人的心血,也汇集了我国几代有志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者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水平。全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抓住“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能否成为一门学科”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了把社会看作一个过程,以现实的人为其社会分析的逻辑起点,以社会经济形态为其基本分析模型,以唯物史观为其主要分析工具,以人与社会和自然及其关系为其社会分析对象,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思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阶级性、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作了较完整的阐述;指出《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尤其展现了马克思社会分析的巨大威力。第二部分,作者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主要社会理论,即社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 ,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了新的发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论述 ,就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 ,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理想的重要内容 ,是他的共产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已经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观点。后来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了哲学上的论证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中作了经济学的论证。在马克思看来 ,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衡量人的发展水平的标尺。具体地说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