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意向性是心智哲学的重要概念。通过比较分析2013年TEM 8考试中汉译英三篇译文对同一概念隐喻的不同处理方式,重点关注翻译活动中原文作者、译文读者以及译者意向性的体现,以此揭示汉译英中隐喻的翻译原则和策略。对待跨文化性较强的隐喻时,可以忽略其隐喻的价值,直接体现原文作者的意向性。而在处理一些跨文化性较弱的隐喻时,则要尽量保留隐喻的价值,通过各种翻译方法使其在译文中重现。  相似文献   

2.
诗性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外衣,没有诗性隐喻,诗歌就会失去它独有的韵味和美感,更失去了作者所寄予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所以理解诗歌中的隐喻非常重要.通过对隐喻和诗性隐喻在国内外发展状况的分析,对中英文诗歌中隐喻和诗歌翻译的分析,旨在挖掘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认知能力的角度去研究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诗歌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3.
意象作为诗歌中的重要元素,其翻译历来是诗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隐喻论提供了研究诗歌意象翻译的新视角。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意象是一种从始发域“象”映射到目标域“意”的概念隐喻,因此两种文化中是否存在对应的映射关系决定了如何来翻译诗歌意象。花是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创作题材,从认知隐喻理论角度研究中国古代诗歌中花意象的翻译,归纳了五种诗歌意象翻译方法,分别为直译、直译加解释、变象达意、舍象取意和音译加解释,旨在为诗歌意象翻译提供借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隐喻翻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般认为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在诗歌中表现得最为丰富.因此诗歌被称为"隐喻式的语言",而诗歌中的隐喻的翻译直接影响到译诗的表现力.主要论述诗歌隐喻翻译中意的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是隐喻的海洋,然而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的英译却困难重重。本文试图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指导下,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英译的翻译策略,确保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笔者希望从最佳关联性的角度去解释隐喻的英译,可以为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心智哲学是研究身心关系的哲学,从身心关系来看,其基于心智是语言的基本性质.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可以运用于语言研究,在"从语言研究出发,通过心智哲学理论的分析,最后回到语言中去"的方法论的指导下,展开以语言的三项假设为中心内容的研究.这一研究涉及心智哲学的热门理论:意向性、属性二元论、心物随附性和心理涌现属性等.  相似文献   

7.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也是语用学产生的基础和核心内容。美国语言哲学家Searle继承并发展了英国哲学家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SAT),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SAT)。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探究诗歌隐喻,旨在揭示诗歌所表达的字面意义和言外之力及诗歌隐喻哲学思想,从而更好地欣赏诗歌的优美。  相似文献   

8.
根据刘宓庆先生在《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一书的介绍、论述和译例,本雅明的翻译超越论实质上是诗歌翻译者在两种语言之间找出一种"纯语言"来实现不同诗歌语言的"互补"。这种翻译思想无疑从另一种角度看待、诠释及评价诗歌翻译,对诗歌翻译不啻为一种启示。译者的任务是在译语里激起原作的回声,为此,译者要找到的是体现在译语中的效果,即意向性。我们应该在新世纪多元化翻译理论与标准指导下,让本雅明的翻译超越论作为一条指导理论,恪守译者的天职,进行诗歌乃至文学作品及各种原作的共生互补的伟大工作。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语义范畴构建的意向性,通过对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的相关研究发展回顾以及心智哲学意向性的概念厘清,利用案例分析与比较论证研究法,以心智哲学的意向性为基本工具,重点探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的意向性问题。研究发现,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和概念化的结果,而人类有意向性的认知是具有普遍性的;从事物的多维性来考察,范畴化不但遵从了意向性的选择,而且在意向性的“利己”“方便”关照下,在范畴层次的构建中,功能维度较为凸显;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活动的需要,所以语言表达中选择世俗范畴化,而摒弃科学范畴化,其实也体现了某种意向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心智哲学中一些重要概念,如意向性、属性二元论、心物随附性以及涌现等在新词生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新词生成机制的异同。在整体用心智表征客观世界以及用语言表征心智活动的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在意向性的调节和作用下有共通之处。但不同的文化、语言背景知识又使英汉新词的生成过程存在差异。英汉新词的心智哲学对比分析能够使人们对心智活动在新词生成中的作用有所了解,以期对跨文化交际、翻译以及外语学习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塞尔等的研究表明:意向性是一种心智能力,是人类心智对客观世界的"指向"或"关于";塞尔进一步认为语言的产生依赖于意向性,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意向性具有社会属性,集体意向性是意向性社会性的体现。徐盛桓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的理论进一步证实语言和意向性的紧密联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通过例证分析,我们发现,集体意向性在话语理解中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的诗歌越来越多被译介到西方世界,诗词的翻译标准也成为了翻译界争论的主题,诗歌的翻译的标准是"忠实原文"还是"再创造",是以作者为中心地翻译,还是以译者为本体的传达,诗词的可译性也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本文从诗的"表现"与"再现"的角度入手,分析诗歌中隐喻现象在翻译过程中的消解,进而说明诗歌情境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3.
对于诗的语言来说,隐喻极为重要,而隐喻往往是诗歌理解的障碍.文章从隐喻与诗歌的关系、隐喻的语义特征和功能等方面,探讨了对诗歌隐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李商隐作品中的一首《无题》进行层层剖析,比较了英译本和法译本中的翻译手段的异同。研究古诗中的英法译本,可以了解思维领域中这些诗歌隐喻如何产生,同时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互译、文化交流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传统翻译理论对拟人的研究局限于修辞学范畴,从语言形式和文体层面进行静态的比较,忽略了隐喻的认知性质。概念隐喻理论从隐喻的认知性质出发,打破了传统隐喻翻译研究的局限,为拟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诗歌翻译是艺术的二度创作,其难度很大.唐诗翻译更是让人望而却步.一是唐诗的古汉语比较难懂,二是诗歌的隐喻特点,三是诗歌英语难以驾驭.为了当代英语读者欣赏唐代杰出人民诗人白居易的亲民思想和朴素的诗歌风格,同时也为了彰显当代英语学人的历史责任,经过英译白居易诗文100首之后,总结、归纳和讨论白居易诗歌翻译策略、经验和困惑就显得有意义和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法隐喻理论认为意义的表达存在着“一致式”与“非一致式”,隐喻式就是意义表达的“非一致式”,即一种意义可有多种表达。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尤其是从语法隐喻视角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尚为少见,揭示诗歌语言的“隐喻性”本质特征能促进语言与文化的融合,探索译本中语言形式与其功能的辨证统一。有鉴于此,文章通过三个英译本(龚景浩,许渊冲和叶维廉)对比分析,试图证明语法概念隐喻理论可以为不同译本的评价和原诗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当翻译过程中面临不同“等价物”选择时,语法隐喻理论所提供的考虑因素能有助于译者做出更合适的选择。最后通过分析得出以韩礼德语法隐喻的理论假设为指导下的诗歌翻译具有更多优势,”非一致式”的表达能更好的挖掘内涵,三位名家的译笔精妙各异。  相似文献   

18.
阐释学是一门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它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是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理论指导,以拜伦诗歌《别雅典女郎》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究在苏曼殊的诗歌翻译过程中,斯坦纳的“信任”、“攻占”、“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分别是如何得以体现的,进而理解阐释学理论在苏曼殊的翻译拜伦诗歌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琵琶行》是我国古诗歌中的经典,诗中大量使用的隐喻使其具有审美价值。《琵琶行》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使得其译本颇多,然而对其译本的研究却不多见,针对译本翻译中的隐喻和美学效果进行的研究则更为罕见。本文通过分析《琵琶行》中隐喻的具体实例,试从隐喻的四种翻译方法及其产生的美学效果方面探讨许渊冲的英译本对诗歌翻译中隐喻的处理手法,指出隐喻的翻译是不仅仅是一个文字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认知转化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诗歌的生命原则--论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分析,隐喻和诗歌密不可分,是同质的认知语言现象,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表现在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