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易庵先生是近代以来扬州印坛的重要印人.其篆刻艺术以秦汉印为"源",对明清和近代印学流派印人印章作精当的吸收,形成个人的特色.其印章法上得秦汉布白之意,用刀得晚清印人刀法,而以"冲"、"涩"运之,并以碑版入印,形成了清穆醇和、淹雅简约的印风.这种烂漫之趣、生涩之美、自然之韵在现代印坛另辟一途,富于新的审美趣味,丰富了当代篆刻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由于大量集古印谱印行于世,肇始于元代的“印宗秦汉”印章创作观,被文人篆刻家全面接受。这造就了这一时期文人篆刻对秦汉传统的全面复归,但此时的篆刻创作还存在着对古代印章原型的简单认识和模仿的弊端。清中叶浙派的崛起,标志着文人篆刻实现了从对秦汉印的形式摹拟到精神实质把握的跨越。历史地看,明清文人篆刻创作不断深入,丰富和发展着“印宗秦汉”创作观,并为清代中晚期“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篆刻艺术发展受到制约,从近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种全国性大展和书学讨论会的情况看,少数民族地区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篆刻创作水平低、篆刻理论研究滞后、篆刻市场发展不完善、群众基础差,是少数民族地区篆刻艺术的现状。少数民族地区篆刻艺术要有大的突破,必须扬长避短,以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字为依托,大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入印技法技巧的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4.
清人笔记蕴藏了大量关涉经史考证的内容,其中《尚书》类条目就多达206种、3265条。清初、清中叶、晚清的学术笔记在训诂《尚书》方面各有特点:清初学者的《尚书》研究接续了明末遗风,以顾炎武、阎若璩为代表;清中叶的《尚书》研究呈现出多领域、全方位的研究趋势,吴派、皖派兼而有之;晚清经学呈现出偏向政治、思想的研究倾向,学者对《尚书》思想更为留心。清人笔记中的《尚书》文献还具有史料学及文献学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赵之谦印谱》(方去疾编)是"晚清大家印谱之一"(封底印章语),该书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第1版,2007年5月第10次印刷,累计印数已达77800册,可见是一本畅销书。  相似文献   

6.
当代英语世界对于晚清小说的研究迥异于国内学术界长期关注的政治/革命视角,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韩南、王德威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专注于发掘晚清小说的"现代"意义,充分肯定其叙述视角的独特意义与人物形象的自我意识。他们的研究突出了晚清小说叙述主体的创新意识,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路径扩展至晚清时期,进而揭示中国文学与众不同的"现代性"。究其原因,既有当代英语世界学者自身的研究动力,也是晚清小说创作主体和西方话语的跨时空对话的结果。创作主体的现代意识与读者深切的现代感受交融,生成当代英语世界学者对晚清小说多重现代性特征的理解:晚清小说作家不仅具有"现代"商业意识,而且还具有"现代性"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7.
赵之谦是晚清前海派的代表人物 ,在绘画风格、技术、题材等方面 ,均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在由宫廷画向世俗画的演变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00多年前的封泥进行分析研究,对清朝以来诸多印家创作封泥印的作品进行剖析,在全面了解封泥印的基础上,总结出封泥的特点及一般规律,理性地吸收借鉴封泥的相关元素,来指导篆刻创作.  相似文献   

9.
2006年西泠印社秋季大型拍卖会"犀象印萃"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一枚"方介堪刻张大千象牙用印"以99万元的高价成交。刷新了单方名家篆刻拍卖的世界纪录。这方个头不过3.7cm×2.8cm×5.6cm的印章,是前西泠印社副社长、温州博物馆首任馆长、著名篆刻家方介堪专门为张大千所刻,印文为"潇湘画楼",印而四字以朱文鸟虫篆为之,鸟虫文字造型独特,上下映带左右顾盼,线条委婉流动,空间变化无穷。深得大千先生所爱。  相似文献   

10.
著名篆刻家许炯先生,于一片繁忙之中,研习篆刻艺术,依然卓然有成,大江南北,乃至海内外,多闻其名。 许炯先生篆刻,走的正宗博大一路,受清浙、皖两派影响较大,且由于有深厚的汉印功底,终能别开生面,卓然一家。 浙派印风,细腻典雅,于铁线朱文印表现力尤其充分,许炯先生朱文印得力于此颇多,但是许先生用刀过程中,掺入了皖派乃至吴缶老、齐白石的刀法,线条苍涩滞进,充溢着书法线条的趣味,所以他的朱文印平正雍容处可与赵孟頫媲美,  相似文献   

11.
篆刻语言作为一定的艺术媒介和物化的造型体现,它是传达篆刻内容的外在信息,是构成篆刻艺术内部形式的基础。从创作来讲,主题的深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是由篆刻语言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所体现的;从欣赏来讲,只有审美客体的实在的意蕴,才能引起审美主体对客体意蕴的审美感受。纯形式的篆刻有时也可能使欣赏者结合篆刻的文字内  相似文献   

12.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与写意花鸟画创作风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篆刻艺术的金石气对其写意花鸟画的形式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一,篆刻在其写意花鸟画的章法中是不可或缺的形式美元素之一,画、印相结合使中国写意画的经典形式更趋完美;其二,齐白石篆刻的刀法、章法与其花鸟画笔法、图式构成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趋同化与规律性。纵向考察齐白石的篆刻、花鸟画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是由平正冲和渐渐走向险绝跌宕,由墨守成法到无法之法。  相似文献   

13.
晚清"新版"学人之诗是指是晚清以来受海外异质文化影响的一批"新式"学人创作的诗歌,他们把西方的政治思想、历史文化、风土名物以及"新"事物、"新"现象引入诗歌创作之中,开创了中国诗歌新的局面。晚清"新版"学人之诗大致经历了生硬扯入新名词洋典故、驳杂掺入西学、有机融入西学等三个阶段。晚清"新版"学人之诗兴起的原因必须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衍变的内部因素,以及晚清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潮等外部因素来考虑。  相似文献   

14.
陈澧在诗论文字中拈出的"清"范畴,在其诗学观念中占有显著地位。陈澧既喜欢在诗学批评中使用这一范畴,自己的创作也注重在"清"上下工夫,所作每多缠绵悱恻之音。陈澧身丁衰世,作诗又深受岭南传统雄直诗风的濡染,因而另外有一部分诗歌清劲峻峭,意趣盎然,并且直接影响、渗透到他基于学人修为而创作的作品。这部分学人之诗,主真重变,强调理性思致对创作过程的掌控,却并非以取材博者为尚,也不是以学问为诗材,因而不尚雕刻,也不欲显豁,代表了晚清学人之诗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5.
"曾门四弟子"是研究晚清古文时必须涉及的一个概念,最早出自近代骈文家李详的《论桐城派》。"曾门四弟子"作为曾国藩之后接续古文文脉的晚清古文家代表,为桐城派后期别支"湘乡派"提供了创作倾向相对一致的作家队伍。而这一概念能被此后的文学史和桐城派研究接受并沿用,则离不开钱基博对李详湘乡派观点的进一步阐发。钱基博从文章源流和作品风格两方面深入分析湘乡派的创作实绩,构建与传统的桐城派分庭抗礼的晚清古文脉络,客观上明确了曾门四弟子在近代文学史中的地位。"曾门四弟子"从提出到接受,侧面反映出近代转型期文学批评视野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晚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面对外邦的入侵,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奋起反抗,在戏曲上,许多作家开始在剧作中表现他们的"强国梦"。《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中所收录的31篇剧作中就有7篇与晚清时期"强国梦"相关的剧作,在这七篇作品中,有对女权的提倡之"女权之梦",也有对整个国民之梦想阐述的"国民之梦",它们的创作对晚清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他将篆刻和绘画相结合,创造出"书画印"这一全新艺术和"书画印印学"这一门新学科;他从大学讲台走向社区学校,把承载着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画印艺术推向外国友人与社区居民,立志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他今年六十多岁,为书画印教育与传播奉献了自己的大半生。他就是阮力,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路街道社区学校书画印印班的授课教师。  相似文献   

18.
摘录转载的引入与普遍实践促进了晚清书刊编辑出版的繁荣,在实践中,出版人及作家发现摘录转载报载文字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于是对报载特定内容的版权保护意识和要求逐渐增强,“不许转载”的呼吁和申明开始在晚清报界流行并成为行业规则,随后获得法律保护。晚清报刊摘录转载的实践促进了报刊文字版权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为中国现代报刊文字的版权保护行规法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晚清报刊摘录转载的普及和规范化是认识中国现代版权意识和制度产生和建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印茶入藏"是晚清至民国时期英国侵略中国西藏的一个既定目标。清末张荫棠藏事改革期间,采取"教民种茶"和设"官运茶局"以加强"炉茶官营",并在外交上与英方激烈抗争,坚决抵制"印茶入藏",给急谋以"印茶"打开西藏市场的英国侵略者迎头一击。张荫棠抵制"印茶入藏"是其藏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反对"印茶侵藏"斗争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乾嘉学风的确立乃至鼎盛,是以《四库全书》的成功编纂为其标志;而此次大规模的修书工程,又以"皖派"学者为其中流砥柱。四库馆中徽州士子的奉献与成就,"皖派"学者的抗争与影响,使朴实考证之风得以确立和发扬。通过对戴震及"皖派"学者在四库馆中奋斗历程的考察,可以了解十八世纪政治学术生态与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