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联姻”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技术研究,是女性主义技术研究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分支。在她们看来,女性的“工作”被限定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家庭或私人领域,而男性则广泛地分布在“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社会公共领域,这种劳动的性别分工成为性别政治不平等的根源。技术的发展使很多公共领域的劳动越来越适宜女性,可以说,工业劳动和自动化技术为妇女走出家庭、获得解放准备了前提。对女性群体进一步“细分”,探讨与女性相关的技术问题或与技术相关的女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技术研究者应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变革,为女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当人们从性别的角度深入考察信息技术领域时,发现这一新兴产业中依旧存在着严重的性别鸿沟,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性别观念对女性的困扰,信息技术领域对女性的歧视,女性的自我价值与信息技术领域中的男性价值的冲突。女性内部的数字鸿沟等方面。这些性别鸿沟阻碍着女性掌握信息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3.
社会信息学的学科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信息科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科学范式.可以把现代信息科学学科群中的众多学科具体分为六个基本层次:信息哲学、一般信息理论、领域信息学、门类信息学、分支信息学、工程技术信息学.自然信息学、社会信息学、智能信息学是领域信息学中的三大并列学科.经济信息学、政治信息学、军事信息学、法律信息学、历史信息学、文艺信息学、宗教信息学、教育信息学、人本信息学;伦理信息学、道德信息学、社会交往信息学、社会价值信息学、社会管理信息学、社会模式信息学;社会环境信息学、社会行为信息学、社会发展信息学、社会遗传信息学、社会信息传播学、社会心理信息学、社会语言信息学乃是社会信息学中的主要门类学科.在此之下,还可以再区分出众多的社会信息学的多级分支学科及社会工程技术信息学学科.  相似文献   

4.
梧桐是文学中一个常用的、意蕴丰富的意象,然而在古代女性的创作中其意蕴十分狭窄,主要用来抒发闺怨之情,这主要是由于不平等的性别文化拘限了女性生活的范围、内容和目标,从而限制了女性创作的情思与意境、深度和广度.在性别文化政治改变以前,女性创作的内容与风格难以获得改变与突破.如果时代的文化环境和性别秩序有所变动,那么女性创作也就有所变化,她们眼中的梧桐就不再是抒发闺怨之情的物象了,从梧桐她们领悟到了深刻而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性别意识包括先天的生物女性意识、女性后天形成的社会主体意识、女性的警醒意识和女性的社会自我体察意识.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知识分子在文学领域反映激烈.1920年代末以及整个1930年代,女性作家以其独特的性别意识书写对其时社会现实做出了反馈.她们所创作出的女性小说一方面对“家庭”有了新的审视,另一方面也对“身体”有了新的思考.民族意识与女性性别意识的交叠是这一时段女作家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自由民权运动风潮的激烈鼓荡中,岸田俊子、景山英子、清水丰子等女性逐渐觉醒,走出家庭,迈开步伐与男子一同关心并参与政治,投身于民权运动的大潮中。在与政治的初步交涉中,她们由“贤女”变身为“女杰”,从不同的角度抨击男尊女卑之陋俗,主张男女平等,伸张女权,并对男权进行了严厉批判。她们通过树立国家观念开始参与到公共领域,并首次与国家有了直接关系,开始走进了整编中的国民行列,并意图在她们的女权论述中重新设定新的身份与构建新的社会性别秩序。她们通过自由民权运动获得了宣扬女权思想的场域,虽然未能实现女权的伸张,但她们的活动是近代日本女性觉醒的标志,在近代女性解放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是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被多个学科关注的新问题,也是对气候变化与人类——尤其是女性——之间关系的理解,对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气候变化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结构可划分为价值观、习俗与制度、行为和知识等三个层面的构成要素,其研究重点可分为气候变化对女性的影响、女性与气候的关系与女性应对气候变化等三个层面的内容,同时它也具有环境、国家、民族和文化等多样性的属性和特征。未来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可以从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结合实际的运用实践两个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左传》中的女性形象向来备受关注,就其形象研究著文甚多:或把她们分成妇女的若干类型;或探讨她们的历史命运;或分析她们不同于一般女性的才能、智慧等等。但这些研究大多倾向于以性别视角为出发点,在潜在的男女二元对立的传统视域之内,以女性特征为大前提,研究她们在共性中的特性。本文试从这些女性形象所生成的历史环境出发,探讨她们作为一个与男性同等的社会人在士阶层兴起并登上历史舞台之际所受到的士风潮流的影响,重温她们在深闺宫墙之内感受到的士人气质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9.
从性别视角审视信息技术,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为女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和宽广的领域,但性别问题并没有随着新技术的进步而消亡,信息技术依旧表现出男权文化特征。性别问题深深地交织在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只有通过社会文化领域的变革才能真正消除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帮助女性在信息时代把握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0.
产生于中国本土的 ,借鉴、吸收了多种先进性别文化理论的女性思想者是当代中国女性中一个独特的群体 ,她们中已经出现了多元、开放、动态、发展的理论批评格局。“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不纯粹是个“学术概念界定”的问题 ,它的“涵义”要更宽阔、更深远。  相似文献   

11.
随着博客的广泛传播与使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通过博客这个话语场发出自己的声音,借助博客"私人化"的特性,丢掉束缚和拘谨,使自己的话语在公共领域得到了广泛传播,但她们仍然处于"被看"的位置,只有当女性自身的主体意识树立起来,通过书写博客,社会性别意识才能在社会上扩大影响,有力促进性别平等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女性性别学科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此问题的产生有女性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过去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男性中心主义倾向,某些学科体系的构建不适合女性学习。引入女性特色教育,可以根据女性身心特点,选择、建构适合女性学习的学科体系,改变性别意识缺失的高等教育现状,对无社会性别意识教育进行有效纠偏。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已经引起了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成了现阶段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学校的普及与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信息技术教育在其所教授学科中的整合,但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整合的有效性不能得到全方位的推广,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应用仍然处于相当低的水平。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理论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规律,从而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最终使信息技术科学地而有实效地整合到具体学科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文化造就了男权中心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导致了女性的物化和异化。随着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发展,一批受过新思想洗礼的新女性开始觉醒,她们发现了自我的存在,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张扬自我。这是人的发现阶段。伴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走向革命的女性在广泛参与革命与社会活动的同时,也日趋丧失性别意识而成为中性化的人。性别异化在文革中发展到了极至。文革结束以来,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全面复苏,她们在完成了对五四精神回归的起点上起步,加之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引进,她们对两性关系的思考,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性别研究中,人类发展中的技术并不是性别中立的,而是具有典型的男性特质,女性被安排为技术边缘群体。这种固有的技术与性别的关系认知具有深厚的传统并成为刻板共识。但在新媒体等新技术发展的环境下,一种乐观的看法是弱势人群特别是女性由于技术接近和使用的可能性增加,从而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或社会参与权。但现实中女性在技术使用与技术占有方面存在障碍。从人类历史上的技术性别归属、技术的性别分层与性别气质、新媒体与女性赋权以及赛博格的性别重构等方面对技术与性别的关系进行探讨,有利于审慎看待新环境中的“赋权”想象。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是新旧势易的社会转型期,催生了为探索更大活动和发展空间而走出国门的“新女性”。其产生及发展是阶段性的,体现出中国留学女性群体从无到有,由点到面,并逐渐增强主动性的动态过程。早期不甚完备的留学活动,使得女性留学生们在东西文化交织中所遇冲突颇多,她们在思想、学业、生活上都处于“非中非西”的两难境地,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其人生道路和人格塑造。一直以来,世人对早期留学女性持有“超时代”的定位,以及“趋新求变”的形象认同,然而她们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更多的是艰难挣扎与妥协。对其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及社会性别,应有多层次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迅速崛起并不断更新的女作家群体,以其性别特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文化景观之一。其中,皖籍女作家虽不是最耀眼的,却能够自成系列,且在性别认知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从吕碧城到苏雪林、方令孺、张兆和,她们几乎生而浸润于社会精英文化之中,最大化地承继了包括性别认知在内的传统文化,也最先享受到那个时代所能给予女性的最高地位。对这种自身解放及因此而享有的社会地位,她们不仅有清醒认识,并且深知西方话语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传统文化日益解体,性别身份渐趋复杂,她们的文学创作与生命历程,颇能代表皖籍知识女性在眷恋与弃绝之间的辗转挣扎。  相似文献   

18.
工程教育改革是一个全球性的时代主题。女性工程科技人才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但是,在传统性别文化的社会情境中,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性别鸿沟持续存在。文章在阐明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性别失衡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工程技术领域性别鸿沟产生的性别文化因素,探讨了工程教育的性别文化建构及其对女性工程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提出了构建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农村女性婚外恋个案研究,我们发现,农村女性的婚外恋是一种寄居在家庭外壳下的情欲模式,且这种情欲模式已经呈现出物质化与享乐主义的特征。在熟人社会中,她们通过婚姻家庭获得乡村社会的认可与满足其合法女性的象征资本;同时借助婚姻的外衣,她们又在婚外恋中追求着优雅、体面的享乐恋情。处于这样的夹缝位置,一方面是女性自身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生活环境造就了女性的牢笼处境;另一方面,对精英男性的经济依附以及优于底层男性的婚姻市场优势,构成了女性情欲实践的结构性基础。在象征资本、经济资本与熟人社会的复杂建构中,农村女性情欲模式的行动策略,呈现出农村女性的半自主的性别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性别主义(sexism)意指在性别基础上产生的偏见,特别指女性遭受的特殊的压迫,其渊源是传统观念对性别差异的笃信。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男性比女性重要。前者不必是后者的上级,但却更重要、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受人尊敬。二是女性在世是为了享乐和协助男性。这就是西方社会所谓的“女人的作用是补充男人的不足;她们应该尽天生的女性职能;她们与男人不同,所以不该与之竞争”的含意。 在美国性别主义现象比比皆是。如在工资方面,自1939年以来,全日制女工的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