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遗址是与城市化发展联系密切的文化遗产资源,当前,大遗址保护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突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化解遗址保护与城镇建设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曲阜鲁国故城对此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以鲁国故城遗址为例,探讨当前城市化背景下的大遗址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界定中国北方黄土地区的地理范围之后,给出了其研究的国际意义,为此希望从“历史文化名村”到“大遗址”2个案例中实践文化遗产的景观复原:以爨底下村等8个村落探讨人类家园EROT环境解说传播模式;分析了汉长安城遗址本体与历史环境特点,抓住“大遗址内居民全部外迁是否符合其可持续发展”核心,寻求大遗址的PRED联动,并进行了重点保护区人口调控。最后讨论了景观复原研究的关键点,倡议从实践中应用、总结与修正相关遗产保护理论。  相似文献   

3.
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广西区内的历史古城非常少,而临贺故城的发现,将对广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通过对临贺故城古文化旅游开发的探讨,不但可以对当地经济以及区内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桂东地区的旅游文化的整合和旅游环境的改善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探讨一个村落的形成发展是反映多样的异质性文化的基础,而追溯村落中的姓氏源流及其发展变迁乃是研究族群问题和现代村落形成的切入点。本文以华南的一个单姓客家继嗣群派系的发展为案例来揭示移民流动与乡村聚落变迁的关系,并由此分析现代村落中都市化问题、宗族发展新趋势及其对地方权力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婚姻是该民族历史传统、周边文化影响及社会发展的共同产物.本文以内蒙古通辽市蒙古族村落的实地调查材料为依据,通过四个不同类型村落资料的横向比较以及1996年调查数据与2005年调查数据的纵向对比,对东部蒙古族乡村地区的婚姻现状与变迁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与变迁成为村落生存的外部环境诊断意味着村落后乡土特征的呈现,这促使村落以内部结构调整与文化变迁来消解来自外部环境之不一致带来的不适。少数民族村落空间的特殊性将村落与民俗二者绑定为一体,仪式民俗的展演是集体记忆与集体认同的实践结果。"报笨"作为布依族重要的仪式民俗,面对其社会空间变迁所呈现的式微值得关注。面对布依族村落后乡土时代背景下"报笨"民俗传承的困境,"报笨"民俗在村落变迁中呈现消逝和融合之外,亦可探讨其他可能性出路。  相似文献   

7.
在合理保护原古城遗址的基础上对核心遗址及遗址周边控制地带环境进行提质改造,并加以合理应用.依照国家文物保护法,充分利用古城历史资源,通过遗址本体展示,结合相应的展示手段与考古遗迹现象解读,让观众直接了解战国、秦汉时期迁陵作为县城的布向、功能与历史发展等相关信息,了解古城存在形式与历史意义.里耶古城遗址展示创新研究思路:在保护的前提下,根据遗址的内涵,强调出遗址展示设计主题性;合理地结合现代科技展示手段展示和诠释遗址,增强考古遗址的观赏性与娱乐性.  相似文献   

8.
珠海地区迄今发现的沙丘遗址有200多处,这些众多的沙丘遗址和出土文物,有力地将珠海文明史向前推移了4000多年.珠海地区沙丘文化的孕育和繁荣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珠海地区沙丘遗址可以分为沙堤—潟湖类型沙丘遗址和山前坡地型沙丘遗址;沙丘遗址的分布与地理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间歇层现象与季节性活动无直接关系.沙丘先民穿着以树皮衣和纺织布为主,挖掘的文物暗示着这一地区在较早就有农业生产,通过设立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博物馆以及细致的保护措施,更好地保留古老的人类文明遗产.  相似文献   

9.
珠海地区迄今发现的沙丘遗址有200多处,这些众多的沙丘遗址和出土文物,有力地将珠海文明史向前推移了4000多年。珠海地区沙丘文化的孕育和繁荣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珠海地区沙丘遗址可以分为沙堤—潟湖类型沙丘遗址和山前坡地型沙丘遗址;沙丘遗址的分布与地理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间歇层现象与季节性活动无直接关系。沙丘先民穿着以树皮衣和纺织布为主,挖掘的文物暗示着这一地区在较早就有农业生产,通过设立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博物馆以及细致的保护措施,更好地保留古老的人类文明遗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新疆佛教遗址考古陆续有新的发现,调查和发掘的重要佛教遗址有库车苏巴什,哈密庙尔沟、白杨河、拉甫却克,焉耆七个星等。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奇台县唐朝墩古城遗址发掘中也清理出了佛寺遗址,而喀什市莫尔寺遗址考古从2019年起就被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是历史上人类聚居而自然形成的聚落形态,其存在实现了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目前广东民族地区一些传统村落面临破败甚至消失的危机,亟待进行全面的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发展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有利于保存传统村落中的历史人文印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留住村貌、记住乡愁、延续历史文脉;有利于总结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类型特征,剖析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2.
遗址博物馆对于中国目前的公众史学研究与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文中以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为例分析公众史学在遗址博物馆的研究基础和途径时,便凸显出其独有的研究优势:从历史遗址环境中易于追寻历史人物的心理,在历史文物中获得更多的史料价值,公众参与更便捷可取,以及独特环境更易梳理口述史料等.遗址博物馆研究与实践公众史学主要通过复原与考证历史场景,辨伪与研究历史文物,推导与衡量历史表述这几个主要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正处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冲突的困扰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人类面对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深刻矛盾做出的全新的选择,其本质就是建立新型的人地关系.广西矮山村是壮族聚居村落,经济活动以农耕为主.拟用生态人类学的观点对矮山村的自然环境、矮山村壮族的生计方式及其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从中理解矮山村人地关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西藏西部阿里高原的古格与冈底斯山一带,是西藏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公元10世纪,这里成为吐蕃王朝灭亡之后,西藏佛教重新振兴的宗教基地之一,对于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19世纪以后,外国学者对这一地区的佛教遗迹先后作过一些调查工作,但主要集中在古格王国故城及其附近的托林寺遗址。近年来,通过考古调查,发现该地区其它一些寺院与寺院遗址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与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承载着历史发展记忆的传统村落和民间传统文化也在逐渐地消失.非物质文化是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与该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承载着历史发展记忆的传统村落和民间传统文化也在逐渐地消失。非物质文化是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与该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忠良  李仲先  周萍 《民族学刊》2016,7(2):59-65,116-118
迤计厂是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平地(村)社区的一个自然村落.20世纪50年代至今60余年间,该村生产生活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探讨其变迁的动力原因,考察其变迁的特点,并对这一变迁进行反思,可以为现阶段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传统村落的合理保护与利用,能够延续传统村落历史、传承传统文化,保持传统价值。村民自治权的让度部分解决了古建筑修缮资金缺乏问题,但村落经济结构的改变拉大了村民的贫富差距,而资本逐利的面子工程掩盖着的村落空间有结构性塌陷的危险。在皖南地区成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模式下深度探究对原住民的生活影响,可知传统村落发展的长效机制应以回归尊重村民的主体性为基础,以村民的自然生活场景活态呈现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化背景下,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唐崖司村村落文化已经历并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转型,但并不是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全部丧失,而是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互渗、整合和重构,即正在生成着新的文化传统.本文以现代化为背景,以村落文化的视野,论述了唐崖司村的婚姻、生育、教育方面的转型与变迁问题,探讨了婚姻变迁的内外因及传统与现代在村落文化中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问题,阐述了土家族民族文化转型中的深刻矛盾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平 《回族研究》2013,(1):102-109
泉州回族文化遗产是泉州回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其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以及与闽南汉族的互动中不断再创造的结果。它是泉州回族起源、文化变迁与融合、社会适应与发展、族群认同变化与重构、民族文化心理形成、变化和延续的历史记忆,是泉州回族社会历史发展与文化特性的象征与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