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俗是建构民族精神、文化认同的核心力量,在"世界遗产时代",传统民俗的复兴本质上是一种唤起文化记忆、体现文化自觉与构建文化认同的乡愁叙事。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依恋、怀旧、保护与传承,是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上海浦东三林镇是在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语境下形成的"都市城镇",该地区传统民俗的复兴是象征着文化记忆与地方认同的文化乡愁叙事,文化乡愁叙事又是传统民俗复兴的精神内核与助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文化生态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镇来说,如何协调好文化保护、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地方政府在今后工作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丽江束河古镇为例,首先对束河古镇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随后就近年来束河古镇文村落化的变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别从传承、保护、创新和弘扬四个方面,就新时期如何做好束河古镇文化生态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关于《世界遗产》项目《世界遗产》项目评选、保护工作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起到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许多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保存了下来。《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为人们寻访历史文化踪迹,欣赏不同文化的创造魅力以及回归自然享受田原生活的慰籍提供了极好的精神场所。但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作为固定空间形式的物质遗产,它是脱离开世界活形态文化传统的一种静态存在,是一种物化的时间记忆,和物化的空间象  相似文献   

4.
"地方性"意指地区内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独特的结果,它所蕴含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构成了专属于本地的"小型文化体系"。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空间性"及"第三空间"理论作为论述框架,对四川平乐古镇核心保护区"地方性"文化遗产的形成机制、生存困境进行逐层阐述与剖析。进而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化实践的趋势,对平乐镇文化遗产活态化发展给出方向性与实操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革命理想精神是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和形成的重要精神资源。革命理想精神极大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支撑。理想是奋斗的方向,精神是奋斗的支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路途中需要积极弘扬革命理想精神,更好构建民族文化价值。革命理想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在革命斗争中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精神价值。革命理想精神实际上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更好地记忆革命历史,弘扬革命理想和沉淀革命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忘初心,坚守使命,保持理想精神,传递民族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古城、古镇、古村落以其悠久厚重的历史、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独具特质的民俗民风,承载与传续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发展历史、文化精神与集体记忆。它的发展演变是一个民族文明兴衰的历史见证,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拥有7000年农耕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在其广袤悠远的历史时空中,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创造性建设和积累,形成了众多形态各异、特  相似文献   

7.
文化记忆的发生是与文化空间分不开的,摆手舞作为土家族民族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与摆手堂紧密相联。摆手堂从建筑结构、神堂里的实物摆设、民间故事的讲述、以及周边的村寨生活空间几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整个摆手舞赖以存在的文化空间,土家民众的文化记忆也在这个空间下形成并稳固下来,摆手堂也由此被建构成一个记忆空间。  相似文献   

8.
历史记忆是族群内部成员对其共享历史、文化、族源等进行刻写和记忆的过程。族群认同则强调族群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的认知和情感依附。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族群认同的基础要素,族群认同是族群增强凝聚力,延续族群文脉的根基。本文以历史记忆、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首先对和顺古镇保存较为完好的族谱、宗祠、纪念性建筑、宗族礼仪、宗教仪式及名人传记等进行解读,透视其历史记忆的刻写保护与传承过程。然后依托记忆揭示和顺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军 《民族学刊》2021,12(4):60-68, 117
民族村寨禳灾文化记忆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环境中的集体记忆与防灾减灾的经验总结,是负责任乡村旅游的内部资源与旅游者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新冠状肺炎疫情影响下,人类需要重新审视禳灾文化记忆,它贯通了禳灾、抗灾和救灾的集体记忆,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需要生态、社会、经济价值的系统性重构。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禳灾仪式具有体验功能、治愈功能、重塑功能和价值转化功能,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博弈与和解,建构了神圣与世俗之间的桥梁。文章基于“鱼通官寨”、“龙哇寨”、“蟹螺堡子”三个藏寨的案例研究,研究认为民族村寨禳灾文化记忆与乡村旅游结合有着传统文化根基和后现代精神纽带,禳灾文化记忆的价值重构还需深挖民族村寨内部资源,激活禳灾仪式的体验功能、治愈功能、重塑功能,强化禳灾文化记忆中旅游者的身份认同和旅游产业的价值转化。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有一个主客互动、文旅融合的过程。不仅要调节与平衡禳灾文化记忆旅游开发中的权力-利益关系,也要适应所处传统村落聚落形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主体与客体、文化空间与历史时间的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古城是一种特殊存在的集合体,并且古城的特色不仅仅依托建筑风格以及自然风貌等物质环境彰显出来,古城非物质文化也同样可以彰显出古镇的特点。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加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保护历史古城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特有的文化资源,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珍贵的历史记忆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文化在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根本性作用,可以说失去文化的国家与民族是缺乏灵魂的。实现文化的繁荣需要文化自信,尤其是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阶段,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十分重要。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能实现良好的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确保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与社会效益等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古城是一种特殊存在的集合体,并且古城的特色不仅仅依托建筑风格以及自然风貌等物质环境彰显出来,古城非物质文化也同样可以彰显出古镇的特点。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加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保护历史古城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3.
城市历史街区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经济支撑与旅游导向密切相关,为了复兴历史街区,许多城市大力开辟旅游以及各种文化活动。旅游业带动了历史街区的空间消费,空间消费也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本文透过"空间消费"的概念,考察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最具典型风貌河段"的空间效应演进,通过分析空间塑造、符号消费以及空间价值的变迁,提出了人的行为和消费体验对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消费"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建构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共同创造时代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时之举。文化记忆理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的目标指向、价值准则、实践依托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功能可以追溯中华民族独有的记忆图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强化人们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身份认同,不断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目前,将搭建以经典文本为核心的内容框架、发挥以传统节日仪式为主导的宣教特效、建构特色场域为基点的文化回忆空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建构的具体实践路径,不断推进“两创”工作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5.
贵州苗族山地民居的建筑选址与族群历史记忆、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其村落格局是苗族社会文化空间的景观性呈现;在大众旅游时代,应注意对苗族文化空间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在校园”和“出校园”,为师生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核的清晰认知和深刻体验,并以鲜活的形式植入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重要生产形式和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应依据学校条件和当地环境,考量并运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方式,促进校园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和谐共生,提高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校与社会互联互通、互助互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不仅是学校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需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在新民主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具备薪火相传的特点,并且有着珍贵的历史记忆,需要人们主动传承与保护。在国家与民族发展中,文化能够起到根本性作用,如果国家与民族失去文化,那么就好比失去灵魂一般。所以想要实现文化繁荣,其基础就是建立在文化自信之上。当前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阶段,因此对于文化进行发扬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在文化自信背景之下,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与保护工作,打造地方独有特色的文化,由此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保证红色文化的社会效益与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朝鲜族的民居建筑文化,是该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积淀,其建筑空间形式在不同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条件下的演变与发展,显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社会中一系列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并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的统称.它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呈现,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具有更广泛的外延和表现形式,比如已经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江苏非遗文化遗产:南通的蓝染技术、扬州的剪纸等.在呈现空间和表达方式上具有一般物质文化所不能比的灵活性和文化特质性.随着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和应用,在其背景下进行现代产品的创意性设计和研究成了国内外设计思维和方法领域竞相追捧的对象,利用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呈现形式表达对现代产品的创意性和文化区域性等的思考是相关设计领域全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对非遗文化的介绍和代表产品进行案例分析,在实现关于非遗背景下的产品创意性设计研究的想法和可行性上进行了理论追索,并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确定了将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表达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工作的做法,使对功能性和实用性方面多有表达的现代化产品能在对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做出新的贡献,丰富现代产品的设计思维.  相似文献   

20.
巴底藏族原生态文化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底藏族传统的生存状态是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体系,也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整合。农业文明是巴底藏族文化的基础,他们的居址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宗教和民间文化构成了精神文化系统,非主流文化的传承仍然在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