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析框架的选取问题是理论与实务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建立完善的分析框架需要立足于合理的宏观加总,而用于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析框架的加总模式主要包括简易累加、新古典宏观加总和宏观审慎原则下的新加总模式。对不同加总模式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成果进行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分析发现:当前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应着眼在货币量值加总的基础上,形成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整体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
徐辉 《统计与决策》2022,(22):170-174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领域的广泛运用,在多区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风险智治协作的同时,区域间政策协同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区域政策协同的八大模型,引入行政权力、利害关系等中间调节变量进行仿真检验应用,发掘区域间政策协调交互周期影响、行政权力影响、利害关系影响的特征及规律,为全球性风险时代区域间突发公共事件智治政策协同与交互提供科学理论支撑与智能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基于事件研究法,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银行、证券、保险及房地产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水平效应和趋势效应,考察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对各部门系统性金融风险均具有显著的水平效应,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趋势效应更大、显著性更强,对银行业和房地产业趋势效应则较小、显著性较弱;银行业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抵御能力最强,房地产业、保险业次之,而证券业抵御能力最弱;连续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金融机构产生疫情存在惯性的预期,从而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尚未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便已上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梁洪  李树  王雨 《统计研究》2023,(11):68-79
在数字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影响货币政策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运用TVP-VAR-SV模型检验数字金融、货币政策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关系,分析在数字金融监管强度差异下该动态关系的非对称性,并进一步检验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以及数字金融对宏观风险收益率的冲击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而紧缩型货币政策有助于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影响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紧缩型货币政策促进数字金融发展;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经济体系单位风险效益。进一步,本文从规范数字金融市场发展,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强化数字金融市场投资者教育等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农户生计造成了全面且持久的冲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进程。以新冠肺炎疫情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典型案例,从随机突变论的全新视角,构建疫情前后的农户生计水平演变动力学模型,基于疫情核心区湖北省的465户农村居民调研数据,采用非线性实证分析方法,探寻农户生计脆弱性引致因素及恢复路径。研究发现: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会诱发农户生计水平的突变,其程度由生计风险决定,且事件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存在差异。疫情冲击下,农户自然资本具有显著的抗风险能力,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损失甚微,而金融与社会资本却遭遇重创。疫后农户生计水平的不同源于生计策略差异,务工主导型农户生计脆弱性较高,而农工互补型农户适应力最强。现行的惠农政策对复工复产虽然有效,但农户生计水平恢复具有时滞性。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应以农户生计策略为导向,制定并完善农户生计风险应急机制,探索差异化、特色化支农助农惠农政策,拓展农户多元化增收渠道,提高农户生计韧性和稳定性,实现生计恢复和可持续发展,以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月度数据,本文首先选取金融机构极值风险、金融体系间的传染效应、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流动性和信用风险4个层面的14个代表性指标测度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然后运用分位数回归度量了单个系统性风险指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最后运用偏最小二乘分位数回归法构建一个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指标进一步实证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单个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中机构极值风险类别下的指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最大,其中金融体系巨灾风险指数影响效果最显著;②运用偏最小二乘分位数回归构造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指标较之单个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能够更稳健地反映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状况;③从测度效果来看,单个系统性风险指标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指标在下尾分布(0.2分位数)的结果明显优于中间分布(0.5分位数)和上尾分布(0.8分位数)。  相似文献   

7.
倪健惠  阮加 《统计与决策》2023,(19):158-163
影子银行体系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密切相关。文章基于2008—2022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运用ΔCoVaR方法测算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实证检验影子银行业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及传导路径。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分散系统性金融风险冲击,当影子银行规模超过拐点时,对系统性风险具有集聚传染效应;影子银行业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U”型影响主要通过期限错配和稳定程度两种路径传导,而通过信贷水平和非利息收入两种传导途径则呈“倒U”型关系;商业银行个体微观特征和外部货币政策调整,导致影子银行业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构建了包含环境治理体系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基于模型的研究发现,在经济增长方面生产者补贴较为有效;而技术研发补贴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十分显著,其通过“研发投入→绿色技术提升→降低污染物排放”的路径可以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此外,本文还模拟了生产者补贴和技术研发补贴的政策组合对社会福利和污染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政府可以采用生产者价格补贴或技术研发补贴促进产出水平增长进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同时增大生产者价格补贴和技术研发补贴的幅度则能够通过提高技术水平促使污染水平不断下降.最后,本文给出了社会福利增进与环境质量改善双重目标下生产补贴和技术研发补贴政策的可行性区域,进行了环境公共治理政策的优化组合研究.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汇率改制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外部冲击沿汇率渠道向中国金融市场蔓延的概率不断上升。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基于汇率风险传染的网络特征,采用一种融合网络结构信息的变系数模型,以人民币为代表节点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PU)对汇率风险传染的影响。研究发现,EPU是影响人民币溢回效应的关键因素;全球EPU和中国相对EPU愈高,人民币受到的风险传染愈强;在EPU产生的影响中,全球EPU和风险来源市场相对EPU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相对EPU的影响相对微弱。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下行尚不能成为人民币汇率日益自由化浮动下限制汇率共振的重要力量。在全球EPU呈现上升态势的世界经济环境下,人民币汇率改制仍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疫情;产业链效应;反弹效应;投入产出分析;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