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宪法的属性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通观宪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历史,以时间为维度,从国家(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力量对比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清晰的脉络——"妥协"主导着从古代意义上的宪法,进而到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最后至现代意义上的宪法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随着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发展成熟,以及宪法价值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扩张,作为阶级妥协产物以及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法律秩序基础意义上的现代宪法,在日益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体现了其"妥协"的本质与功能所在。  相似文献   

2.
宪法的属性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通观宪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历史,以时间为维度,从国家(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力量对比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清晰的脉络--"妥协"主导着宪法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尤其是在近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产生的近代意义上的宪法,其"妥协"的属性更是明显,可以说,近代宪法就是"妥协"的产物,而妥协也正是近代宪法的本质与功能所在。  相似文献   

3.
尚铮铮  王祎 《理论界》2006,(8):76-77
2004年我国完成了对宪法的第六次部分修改,在出台了一系列令人“拍手叫好”的新条款的背后,也暴露出了我国宪法适应性与稳定性、协调性较差的问题。笔者比照美国的相关经验,寻找到了影响我国宪法稳定性的原因及启示,并提出完善宪法内容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进步性、充分利用宪法解释、严格限制宪法修改以及完善宪法实施监督制度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张晋生  秦洁 《理论界》2006,2(6):86-87
近代宪法的起源有着曲折的历程。回顾宪法的曲折历程,我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宪法的本质;只有彰显宪法本质的宪法,才是真正的、能够带来宪政的宪法。  相似文献   

5.
林泰 《兰州学刊》2012,(1):213-215
在当代,宪法修改既是一个政治现实,也是一个法律现实。宪法修改,既有体制内的动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发展、政府集权的力度加大与控权的实现、政治的开放和民主的推进;也有体制外的动因: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产生与社会转型、社会新兴的公共需求的凸显等。当然,基于表现的合法性也越来越成为修改宪法另一重要的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6.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一切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依据,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关于我国宪法的法律特性的表述,已经得到了我国法学理论界的公认,同时,也有着非常明确的法律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7.
论宪法变迁与宪法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变迁具有特定的含义,它不同于宪法的产生、发展和宪法修改。通过加强宪法解释等方式实现宪法变迁,避免频繁修改宪法,有利于良好宪政秩序的构建和宪法权威的树立。宪法解释是宪法变迁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基于此,应赋予最高人民法院宪法解释权,使其与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权力衔接,形成二元宪法解释体制,并为宪法变迁的实现提供制度基础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社会保障被确认为公民的法定权利始自十九世纪末的德国。随着人权思想的兴盛,社会保障权由普通法权跃升为普遍人权和宪法上的公民基本权,成为各国宪法规范的对象。随之产生的社会保障权宪法规范,对于推动公民社会保障权的有效行使、保护和实现,有重大的促进功能。社会保障权宪法规范在中国法制史上的产生和演变较之他国更为曲折反复,现行宪法中有关社会保障的规范存在多种缺陷,使得社会保障权在我国尚未真正成为公民的宪定基本权利。应通过修宪或释宪的方式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权宪法规范,俾使社会保障权获得宪法的强力保障,并成为社会保障事业与社会保障法制进一步发展的根据和助推器。  相似文献   

9.
宪法政治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属于前宪法现象的范畴,而政治宪法则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宪法,属于宪法现象的范畴;宪法政治表达了政治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政治,解决了一个重要的价值问题,而政治宪法则描述了宪法是什么样的宪法,属于一个地道的事实问题;政治宪法范畴侧重于制度的宪法,具有静态性,宪法政治范畴关注于运行的政治,具有动态性;政治宪法注重政治之于宪法的影响力,以权力为本位,而宪法政治立足于宪法之于政治的正当性,以权利为本位;宪法政治强调政治的运行以宪法为体,宪法之于政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政治宪法则表明宪法的设计以政治为用,宪法之于政治具有明显的工具性。  相似文献   

10.
宪法的良好实施对于共和国的长治久安至为关键。走向理想的宪法,首先需要尊重历史的宪法,坚守宪法文本的核心原则;又应把握当下的协商情势,使宪法与时俱进。宪法解释作为宪法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是促进国家与社会有效互动、实现宪法自我完善的重要机制。基于我国国情,建立双轨制宪法解释机制有助于巩固宪法秩序:在国家层面以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为中心,维护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的最终解释权;在社会层面应鼓励负有遵守宪法义务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在宪法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宪法创设的商谈机制对宪法进行多元解释,这不仅有助于巩固宪法秩序,而且能使宪法成为共和国公民的交往语言。  相似文献   

11.
试析我国政党制度的宪法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的民主国家,政党制度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宪法基础。我国政党制度的宪法基础是厚实的,在逻辑上是完备的,但其社会性功能具有脆弱的一面,还需要在社会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文明建设中不断调整。  相似文献   

12.
随着卫生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和发展,我国对医药卫生与法学相结合的新型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高等医学院校医事法律专业的法律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法律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也应与时俱进。我们把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医事法律学生法学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论新一次修宪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的权威性在于它的稳定性,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法的核心价值。新一次宪法修改应当在前三次修宪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突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增加程序性规定,完善宪法解释制度,以更好地实现宪法价值,体现出此次修宪前所未有的价值取向,改变宪法频繁被修改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教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好教师”的主要特征,本文基于教学思维能力的层次、内涵,研究高校教师教学思维能力的素质特征,提出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是第四层次教学思维能力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特点鲜明,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体会,着重介绍课程的教学方法,并对课程改革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现行宪法文本中共出现了 79处“法律”一词 ,依据波斯纳对“法律”一词含义的三分法和我国传统上对“法律”一词的广、狭义分类法 ,宪法文本中的“法律”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及所指。这种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宪法  相似文献   

17.
犯罪构成理论的构建是当下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学者的研讨可以归纳为三大模式八种路径,这些观点实质脱胎于三大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审视现有的三大法系犯罪构成理论,虽然概念术语、理论体系以及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不同,但是却具有共通性的因素,此乃理论比较的基础。因此,作为解释理论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就至少应当遵循以下两个价值前提:法的实务操作性,法的实质安全性。在此价值前提之下,对各种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评价与构建思路才可以认为是有价值依据的。  相似文献   

18.
法治的精髓是正确处理法与任何权力的关系,法不只是工具,同时是权力的本源。法治的目的是排除个人或集团的武断,实现形式是对传统、科学和民主的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亦即三者的平等关系。法治是一种国家制度,也是一种领导艺术,是总结实践经验、促进班子和谐、改善干群关系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的有力杠杆 ;科研的直接目的在于为教学服务 ,应提倡教师围绕教学搞科研 ,教师应成为所任课程方面的专家 ;高校基层教学单位卓有成效的科研规划和管理 ,是落实“科研兴教”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存在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造成知识和情感教学分离的现象。通过分析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揭示缺失情感因素的教学弊端,进而从提升教师内涵与素质、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等技术手段、营造和谐课堂等方面提出促进情感教学的措施,以优化教学提升学生的情感智力,使学生知识和素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