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考校《石仓契约》中十余个疑难俗字。即“”“”“/樁”“”“”“”“”“”“”“”“”“”当分别为“背”“埕”“椿”“棟”“發”“荒”“窟”“瓦”“窑”“選”“種”“衆”的讹俗字,而非“貨”“罐”“樁”“揀”“叢”“疏”“掘”“”“瑤”“達”“耕”“裏”;“柚”“埬”分别为“抽”“棟”的换旁俗字,而非“柚”“堜”; “”为“拙”的讹字,又“拙”通“掘”;“”为“領”的讹俗字,又“領”通“嶺”,而非“镇”字;“”当为“魁”的讹俗字。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石仓契约》中俗字释读疏漏进行了考释与补正。“//”均当为“背”的俗字,而非“堦”或“嘴”字;“”当为“此”的俗字,而非“尖”字;“”当为“短”的俗字,而非“缺”字;“”当为“尖”的俗字,而非“炎”字;“二小二勿”被误释为“二小二不小”,实为“二丝二忽”;“统纳”被误作“统纳”,实为“充纳”,“搭”被误作“榀搭”,实为“品搭”,其中“充”“品”分别受“纳”“搭”类化而作“统”“”。  相似文献   

3.
出土医书中的时间副词有“既”“已”“乃3”“尝”“刚”“将”“且”“欲”“行”“疾”“遽”“急”“立”“先”“后”“然后”“乃2”“初”“始”“纔”“豫”“蚤(早)”“久”“终身”“终古”“徐”“稍”“并”“时”“常”“恒”“即”“辙”“乃1”“有顷”“物(忽)”“暴”37个,单音词33个,复音词4个,以单音词为主,基本上承自先秦文献。出土医书的时间副词的使用具有新的特点:时间副词“既”有3例,“已”有60例,出土医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口语性极强,因此,时间副词“已”和“既”的更替至少到汉代口语中已经基本完成;时间副词“将”有16例,“将”除了用于诏书等特殊的文体中,还经常用在口语性较强的医籍文献中;从信息突显的角度看,出土医书中“毚”字句处于背景位置,而后续句处于前景位置,“毚”只表单纯短时义。  相似文献   

4.
对《石仓契约》(第四辑)中几个方俗字词进行了考校,指出“山岗”之“”同“劈”,而“劈”为“山坡”的方俗说法;“批”“被”并当为“披厦”,其中“”“”同“厦”;“屋”“蓬”“笨蓬”分别当为“茅屋”“茅篷”“粪篷”,其中“”为“茅”字俗讹,而“蓬”“笨”分别与“篷”“粪”音同相通;“楼”“衕”(或“衏衕”)当分别为“楼行”“行衕”,其中“”“衏”并同“行”,指道路,走道;“寵堂”当为“弄堂”,其中“寵”同“弄”;“子树”当为“莲子树”,其中“”同“榬”,而“榬”为“莲”的谐音字,又“莲子树”为“楝树”的俗称。  相似文献   

5.
唐代墓志仍有不少讹混俗字待考。选取25例加以考释,认为“”当是“因”字俗讹,“”当是“周”字俗讹,“”当是“旦”字俗讹,“”当是“晷”字俗讹,“”当是“折”字俗讹,“”当是“郵”字俗讹,“”当是“贊”字俗讹,“”当是“雨”字俗讹,“”当是“丹”字俗讹,“”当是“逝”字俗讹,“”当是“蠖”字俗讹,“”当是“纏”字俗讹,“”当是“予”字俗讹,“”当是“峩”字俗讹,“”当是“痛”字俗讹,“”当是“砆”字俗讹,“”当是“澂”字俗讹,“”当是“群”字俗讹,“”当是“挹”字俗讹,“”当是“勝”字俗讹,“”当是“八”字俗讹,“”当是“鵷”字俗讹,“”当是“顧”字俗讹,“”当是“青”字俗讹,“”当是“庶”字俗讹。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石仓契约》(第三辑)中十余个疑难俗字进行了考校,指出“?”“垙”“”“厛”“樑”之“”“矮”之“”及“盘”之“”当分别为“坳”“缸”“背”“廳”“椽”“兒”及“磉”的俗字;“”则当为“衙?”的增旁字,而“衙?”即“衚衕(胡同)”;又“/”为“枙(軶)”的讹俗字,而“肥撘”实为“阔狭肥瘦品搭”。  相似文献   

7.
《墨经》之“侔”,其得以成立之前提应为《墨经》之基本范畴“同”,而《墨经》所言之“同”凡十种,又可细分为“名”层面之“同”、“实”层面之“同”与“合”层面之“同”。墨“侔”正是基于上述三类“同”之前提得以建构,进而实现其“比辞而俱行”的内涵的,由此墨“侔”基于三类“同”之前提形成“侔”之三款,即“名”之“侔”、“实”之“侔”与“合”之“侔”;还可依据三种形式形成“加”之“侔”、“减”之“侔”与“换”之“侔”三款。此外,《墨经》中对“侔”之表述多为举例式,属经验性陈述,故墨“侔”成立之有效式只可经验归纳而得,先验演绎难以得之。基于上述认识,对以往学界所持之墨“侔”属西洋形式逻辑“附性法”、墨“侔”应包含“不是而不然”之“否定式”有效式及“是而不然”“不是而然”等“部分否定”有效式、墨“侔”之“减词”与“减辞”说、墨“侔”属“复杂概念推理”或“关系推理”、墨“侔”即“辟辞”属类比推理、墨“侔”属直接演绎推理等诸代表性观点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8.
在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中,“工农”诗人的“文化翻身”,既有“真实”的一面,又有“虚幻”的一面;既是一种“解放”,又不是真正的“解放”;既存在“翻身”的“可能”,又是有“限度”的“翻身”。“工农”诗人经历了“无权说”到“有权说”,从“无法说”到“学会说”,从“不敢说”到“大胆说”的“文化翻身”的过程。而“新民歌”的生产方式、创作主体对“解放”的短视以及意识形态的伦理诉求,则是规限“工农”实现真正“文化翻身”的显性或隐蔽因素。  相似文献   

9.
“泰山石敢当”词义难解,“石敢当”之人于古史无征。通过“泰山皇玺”的考证,得知“泰山石敢当”实为“泰巖 當”误写讹传,而“當”字应释为“堂”或“皇”,因而“泰山石敢当”原为“泰巖堂”或“泰巖皇”。“泰巖堂”即“泰山明堂”, “泰巖皇”即“泰山皇”。“泰巖堂”石碑,为古时“镇堂神石”,“泰巖皇”为原始“泰山神”。“泰山神”原应为“神龙禹皇”。  相似文献   

10.
“诚”是张载“天人合一”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诚”乃“太虚”之“实”,“太虚”之“实”在于“气”。从天道而言,天之“诚”在于“太虚”,“太虚”因是“气之本体”而为实有,万物因“太虚”之“诚”而真实无妄,生生不息;“太虚”虽有“虚”的名义,“实”(“诚”)却是它的本性,张载以“太虚”之“实”对抗佛道之虚妄、空无。从人道而言,“太虚”是价值本原,人类应秉承“太虚”之“诚”性,在体认“性与天道合一”基础上实现“天地之性”;工夫之“诚”在于实行实践,张载主张在躬行礼教、践行仁孝之中体现“诚”的精神。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与儒家价值的正当性都在张载对“诚”的诠释中获得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
文章考校《石仓契约》中“塴”“”“冾”等俗字。即“塴塕”之“塴”当为“崩”的增旁俗字,而非“塴”字;“”当为“舉”的俗字,而非“庠”字;“冾湖”之“冾”当为“冷”的俗字,而非“冾”字;“”当为“龍”的俗字,而非“尤”字;“芋”之“”当为“卵”的俗字,而非“茆”字;“”当为“壇”的俗字;“/仸”均为“天”的俗字;“直棬”“横棬”之“棬”当为“巷”的俗字,而非“棬”字;“泣叔”之“泣”当为“血”字俗讹,“丧”之“”当为“夂”字写讹,而非“夊”字。  相似文献   

12.
“欣然规往”中的“规”当释为“欲”;“试用于昔日”中的“试用”属同义并列:“意踌躇”中的“踌躇”是“思量”之意;“翼蔽”的“翼”不是名词作状语,而是同义并列;“木欣欣以向荣”中的“向”当释为“正”;“磨旗”即“挥旗”:“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其中“夺”当释为“改变”,“与”即“赞同”之意。  相似文献   

13.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易》的“大化流行”之“道”的总纲。但是为什么在一分为二的过程中,又会半途杀出一个“八卦成列”、“因而重之”?“三五错综”又是从何而来?因此有必要重新探讨“一”、“二”与《易》的文本中其他各数的关教本文透过对“一”、“二”、“神”、“几”乃至“三”“五”“六”“七”“九”“十”和“四”、“八”等概念与数的分析,提出在“一分为二”、“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条通天大“道”的另一面,还应有一个“一化为几”,或谓之“三五错综之谓道”。  相似文献   

14.
利用敦煌遗书,校对《中华大藏经》中收录的《四分律》,断定其中的“果”是“男”的讹误,“方人”是“力人”的讹误,“家”为“冢”的讹误,“减”为“灭”的讹误,“勉”为“免”俗写、“不勉”当为“不免”,“调愧”当作“掉悔”。  相似文献   

15.
新序試論     
談到汉代的散文,“新序”是值得介紹的一本散文集。“新序”汉刘向編著,从汉代到現在,大家都无异議,只有唐司馬貞“史記”“商君列傳”“索隐”說“新序是刘歆所撰”。“歆”应是“向”字之誤。虽則刘歆在成帝“河平中受詔与父向领校秘書”,“新序”的編著,刘歆也可能参与其事,但“汉書”“艺文志”、“刘向傳”,“隋書”“經籍志”,“旧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艺文志”等都說“新序”是刘向“所序”、所著或所撰;同时在“新序”“杂事”第四中也有“臣向愚以‘鴻范傳’推之”的話:知为刘向所編著无疑。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依“礼”重“德”治国思想 ,包括“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两个重要治国方略 ,二者有其政治含义和思想内涵。孔子依“礼”重“德”治国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 :“礼”“德”相辅 ,“导”“齐”相济 ;“德”“礼”为先 ,辅以“政”“刑”;依“礼”重“教”,以“德”化民。  相似文献   

17.
熊十力先生反对将“体”“用”截成“两片”,并看到了宇宙发生流行中海沤不二的终极本体,但是熊先生却又将心分为“本心”和“习心”。我们可以追问,若是“体用不二”,“本心”与“习心”何以截分?或者说“本心”和“习心”的关系如何?“境不离识”,可同样“识与境存”,而“识”(习心)本即是“本心”的流行,在新的意义上可以说“境不空”而“识亦不妄”,“本心”即是“习心”,心本无二。  相似文献   

18.
冬夜无事,闲翻旧书,翻到一篇题为《钱可以买到什么?》的短文: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美食”,但买不到“食欲”;钱可以买到“床铺”,但买不到“睡眠”;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愉快”;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谄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奢侈品”,但买不到“大文化”;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威望”;钱可以  相似文献   

19.
刘绍义 《中华魂》2013,(20):49-49
我常常想,“东”(柬)这个字,为什么是“日”在“木”中呢,“日”在“木”上为“东”,即“杲”字,“日”在“木”下为“两”,即“杳”字,不是更好吗,好记又容易理解。偏偏造个“柬”字是“日”在树林(木)中,多不显眼呀。  相似文献   

20.
“雷锋现象”是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法治时代学习雷锋应该遵循从“身份归类”到“个性识别”,从“行为模仿”到“自主彰显”,从“形式主义”到“实质理性”,从“单一推崇”到“多元存在”,从“蜡烛精神”到“火把原则”,从“道德宣扬”到“制度规范”,从“自我满足”到“人生彰显”,从“暴力示范”到“宽容互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