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基因技术的突破,导致一种科技宗教的产生.这种自然主义、物理主义的意识形态,把生命和意识归约为算法加数据流,从而导致人性的危机和人文主义的破产.从先验现象学的进路分析意识难题和物理主义,可以基于先验主体性思路,给这些科学以另一种解读,同时重新阐释人性和人文主义,以消除科学危机和人类精神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上必不可少的软件,常见的操作系统已由原来的DOS系统发展到Windows95、Windows98.随着新世纪的到来,Windows2000系统使用的深入,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些简单的解决方法是需要了解的.  相似文献   

3.
当物质产品大量充斥市场,人们被形形色色的商品包围在物质世界里的时候,广告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品牌表象背后核心识别的重要视觉符号,是人们享受产品及产品物质机能以外的象征价值的选择依据,因为广告即形象。然而,在以技术为主,商品生产日益同质化的时代,商品在“物质”机能方面很难有什么独特新鲜的销售卖点。将功能性削离产品并寻求商品以外的象征价值、联想价值,是广告人发掘广告主题的重要手段。寻求人性诉求是现代广告创意制胜的法宝。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几个比Windows9x方便的DOS命令 ,如FDISK ,ATTRIB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ISO9000系列标准94版和2000版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2000版更具有实用 性、通用性、灵活性、兼客性、协调性和科学性,更适合不同行业根据其特点灵活采用。  相似文献   

6.
因网络技术的开放性和网络自身缺限,网络时刻面临来自多方面的破坏和攻击,为了确保网络的安全正常运行,网络安全已经成为网络发展的重要问题.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相似文献   

7.
8.
基督教的社会福利观在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早期基督教的宗教思想为背景,以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通过分析、比较二者的宗教福利思想,认为早期基督教的宗教福利观从奥古斯丁到阿奎那发生了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9.
利用DEBUG修改DOS外部命令的版本号识别指令代码,使其能在Windows 9X中运行.  相似文献   

10.
左朝胜  何静 《源流》2011,(7):20-23
树立世界眼光,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区域,让广东的科技创新成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加速器!广东已经确定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十二五发展主旋律。转型升级是手段,幸福广东是目的。科技工作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实现了从配角到主力军、从演员到执行导演的双转变;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双提升。  相似文献   

11.
"人民性"曾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文学研究的重要概念,用以阐释传统文学的现代价值,这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种总体性话语中,忽视了个人的存在,如果没有了个体的个性与自由,"人民性"就失去了关怀具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新时期以来,一种新的"人性论"文学评价标准取而代之.而文学评价中的"人性"观,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实践,关注个人的价值、尊严、权利成为文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悖论在于,人性论强调个人的个性,在阶级社会中,往往权利和金钱能够表现出更强的"个性",它们反而异化了真正的人的个性和品质.  相似文献   

12.
在青春生命的呼号与人性深处的发掘中,巴金的小说以对青年人精神与命运的关注而实现着作家对人的精神的自由与解放的追求,又以对人性的深入发掘突出表达了作家对人的现代性品格的努力追求.巴金的小说创作从而具备了鲜明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卡尔.施密特究竟如何建构其政治概念,这是把握其政治概念的关键问题。研究表明,在从国家到政治的论述进路中,施密特始于对国家的分析,延伸至对世界的把握和人的定位,终于其政治概念的建构。文章把四点(国家、世界、人性和政治)连成一线,作为理解施密特建构其政治概念的基本线索,并在依次解读施密特的国家观、国际观、人性观、政治观的基础上,试图揭示其政治概念建构的理论意义及其限度。  相似文献   

14.
欲望竟然是财富增殖的幕后推手。18世纪思想家休谟的这一观点可谓惊世骇俗,影响着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和发展进程。在哲学向度上,他把欲望界定为痛苦或快乐的情感体验,自私或慷慨的情感动机,并通过祛魅揭开了欲望的不知餍足的本性;在经济学向度上,他把欲望看成经济活动的根源:欲望是劳动的唯一动机,单个人的劳动产品无法满足欲望的多重性导致了交换,欲望无限与财富稀缺的对立,造成了私有制的分配方式,等等。然而,休谟彰显的欲望是自然性的欲望,从自然欲望的膨胀到社会财富的增殖之间存在断层。这种遗缺历史、物质维度的欲望致使休谟不能从根本上揭示欲望和财富之间的内在关联。但他从理论上对问题开启性的探讨,为斯密、马克思等后世思想家的理论创新预设了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5.
从法律的历史变迁和代际进化看,可将中国的环境立法50年概括为从第一代环境法到第三代环境法的发展进程,当前正处于从第二代环境法挺进第三代环境法的新时期。第一代环境法以环境保护观为指导思想,以生存权为核心权利,以“末端治理”“分散保护”为主要调整模式,具有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二分、保护和发展“两张皮”的基本特征,以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为典型代表。第二代环境法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发展权为核心权利,开始重视对发展能力的尊重和补偿,坚持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管理,具有在“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内保护和发展一体化治理的基本特征,以2008年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典型代表。第三代环境法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思想,以环境权为核心权利,以生产发达、生活美好、生态平衡的“三生共赢”为根本目标,致力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水平保护”,重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社会共治”和环境司法专门化的治理模式,具有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生态—灾害”复合系统内“八位一体”系统性治理的基本特征,以2020年的《长江保护法》为典型代表。为推进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和贯彻,可将其核心要义概括为“十二个坚持”,从而更好地明晰其相对于西方的生态伦理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进而助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好地指引第三代环境法的发展和环境法典的出台。环境法的法典化之路尚需进一步选择和论证,基于事实、事理、法理和政策等因素的考量,建议采用通则型立法模式,优先集中兵力制定“环境法总则”和“污染防治法通则”。环境法学必须加强向“事理”和“法理”两面作战的能力建设,促进自科法学研究方法的养成,不断实现“事实—事理—法理—法律”的飞跃。  相似文献   

16.
从一定意义上说,孟子是站在贵族文化与平民文化交叉地带发言的智者,他能够关注普通人群的命运,提出诸如"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仁者无敌"的仁政学说。但他又竭力美化王道,遵从儒家关于血缘关系下的家族历史主义意识和等级制度,绝不是一位真正地能与广大的平民阶层融为一体的人。  相似文献   

17.
从效率主义到以人为本——管理思想上的质的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当前我国管理领域中熟悉和常用的词语。但在实际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中,许多人对这一概念及其意义的理解尚是极其肤浅和模糊的。他们并不真正认识和理解效率与人的关系、以及效率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也没有真正解决人与效率——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因而常常不能正确处理人与效率的关系。在大多数组织管理中,二者的关系常常是颠倒的。本文较系统地考察和揭示了效率主义管理思想的兴衰与成败,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的缘起和发展,阐明了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意义,以及以人为本与社会和组织的效率目标之间的真实关系,以期引起国人和管理学界对人本管理的深入理解和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值转型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腐败即为其中之一.根据西方各国现代化进程的经验,转型期的腐败是很常见的现象,但要战胜这种困难得下大功夫.针对腐败问题,中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成效并不显著.因此,有必要从思想到举措全方位地研究中国腐败问题,以西为鉴,特别是北欧、美国等国经验;继承和发展历史经验,尤其是汉唐盛世的监察经验;学习同为大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新加坡、韩国等国经验,厉行法治,深入改革,提倡道德防腐,加强完善与腐败相关的立法,提高防治腐败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伴随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历史性转变,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整体面貌和创作也发生剧变。从叙述视角上来看,十七年到新时期初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始终以政治视角为主,作家对叙述视角的确立更多地是出于表达文学立场、创作思想和政治诉求的考虑,极少出于对文学形式、技巧、审美价值做出思考。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进入新的创作阶段,其中叙述视角从政治化的外部视角向个人化的人性、心灵的内部转移成为这一创作阶段转型的重要标志。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意味着作家创作立场的选择和确定。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视角从十七年、新时期及至90年代持续至今的转变,从政治视角到人性视角,从集体叙事到个体叙事,标志着知识分子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知识分子精神反思的深化。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类载入数字社会,客观的物理世界在网络虚拟空间完成与现实的镜像投射,人类亦获得了数字形态的镜像化生存与实践。然而,人与数字技术间的张力不仅对人的主体地位、社会治理的价值内核,以及现行私法体系中权利责任等制度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更催生出新的人权诉求。数字人权因应数字社会的发展趋势,正视与回应人之数字生存提出的人权新诉求,彰显对数字人性之关怀与关爱。其中,个人信息和隐私不仅关涉每个以数字化形态生存的人之根本,有效促进人格自由发展与实现,而且可以弥补数字社会下私法对个人权利保护的“天然不足”。故应秉持数字社会人权治理逻辑,将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从私法权利提升为基本权利,提高对数字人性保护之位阶,进而促进我国人权理论的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