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认为,从证监会和上交所高层的讲话来看,推出国际板的前期准备工作可能已经接近尾声了。也有人认为,推出国际板不仅仅要看制度建设和市场承受力,还要看时机,至少在近一年内,国际板推出的可能性应不大。  相似文献   

2.
“说话”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话”是古代民间艺人讲唱故事的一门伎艺,探讨我国话本小说的发展,追溯“说话”的起源是其必然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当前学术界对“说话”起源问题的探讨入手,着重论述了它在秦汉时代的萌生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尤其是对“说话”和古代优人的关系作了详尽的考察。资料翔实,说理有据,颇可启人新智。  相似文献   

3.
《可乐》2007,(8)
唐代白居易《西凉伎诗》云:“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这里的“金镀”是描写艺伎化妆的情景。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之决定。《决定》顺乎民心,合乎民意。笔者曾有幸多次聆听资深学者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之讲座,总的感觉学者们学识广博,逻辑严密,旁征博引,于我而言受益匪浅。然就“和谐”一词我对学者们的解释却不敢苟同。为防以讹传讹,不妨略作正义。  相似文献   

5.
《老友》2003,(10)
"东道主"一词,源于《左传·僖公三十年》。本意是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国与秦国联合围攻郑国。郑文公连忙派大夫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退兵。烛之武紧紧抓住秦晋虽然联合但仍然各怀私心的心理,运用假设推理,设身处地地为秦国着想,终于说服秦穆公退兵。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国即使打败郑国,但中间  相似文献   

6.
“花儿”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是流行于甘、青、宁三省区的一种民歌,深受汉、回、土、东乡、保安、撒拉等六个民族人民的喜爱。对于这种民歌的大规模搜集与研究,开始于三十年代,以甘肃榆中张亚雄先生的《花儿集》为代表。解放以来,“花儿”的搜集整理工作成绩显著,研究论文也时有披露,这两方面,以青海、甘肃的工作搞得最好。尤其是近年来对  相似文献   

7.
“札兀惕忽里”是金朝丞相完颜襄在成吉思汗助金打败塔塔儿后赐给他的一个“名分”。关于此词的含义,蒙古史学界多从蒙古语角度考察,且向有争议,有“招讨使”、“百夫长”、“一旗之长”、“军统领”、“部族官”、“昭武统帅”等等说法。本文认为此词来自女真语“朱里先你忽鲁”(*j)ursin ihuri),词义为“女真的统领”。此外,本文根据蒙古国发现的汉文、女真文“九峰石壁纪功碑”,肯定这场在蒙古族历史上意义非同寻常的战争发生在明昌七年(1196)六月间。  相似文献   

8.
苴却砚石产于四川省攀枝花市境内金沙江畔悬崖陡壁处。此地古称直却,原属云南省永仁县。随着此砚在海内外知名度的提高,直却这个地名也引起人们日益增多的研究兴趣。有不少的人对直却的读音、含义以及这一称谓的由来,颇为费解,甚至感到神秘。对此,我们于近几年做过一些调查、访问,形成以下认识,愿以此求教于方家。一、关于“直”的读音时至今日,人们一说到直却砚,对“直”字的念法比较混乱。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发jb(居)音,一是发ZOO(左)音。前一种依据的是一般的工具书,后者的依据是直却地方音。据我们看来,以一…  相似文献   

9.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一副启蒙生的描红字样,旨在摹写十个数字,世世代代,不知用了几多年。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意境与生存境况密切相关,诗中境界是对生存境界的摹写。和谐的静境是赏心悦目的画图,田园生活是诗歌意境的范本,桃花源是幻境中的安居之所,"邓林"是对美好生存境况最初的描绘,诗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古典诗歌意境的愿型。《诗·斯干》是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安居图,是远古时代人们居住环境的形象写照,原始人的山水居室就是一个充满着诗意的世界,是中国古典诗歌意境之源。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名称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19年5月4日发生于北京的学生游行示威活动(“五四事件”、“五四学生事件”、“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学术界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五四运动”这一名称的形成,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者”是古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个虚词。由于它在主要用法上别具一格,人们对其词性及作用的认识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者”发展到中古时期,还分别充当了结构助词“底”和指示代词“这”之直接语源(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这就更使这一特殊虚词在汉语发展史上被蒙上了一层历史迷雾。为了廓清这层迷雾,进一步弄清“者”的特殊用法形成的来龙去脉,为了准确把握其词性的前后嬗变经过和规律,这里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者”作为虚词的由来和它早期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3.
在现行工具书中,“周”字有两个基本义项,一为稠密,一为环绕,其他义项皆由它们引申而出。但是,追本溯源,此二者既非一词,亦非一字,只是读音相同。稠密义字作“周”,环绕义字本作“勹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勹舟”字下注曰:“勹舟与周义别。《口部》曰...  相似文献   

14.
15.
词尾“头”是由实词“头”演变来的。这样的“头”在现代汉语中既是个构词成分的词尾,同时又是个语法形态。动词“念”加上“头”就变为名词“念头”,形容词“甜”加上“头”就变为名词“甜头”,这样的“头”没有词汇意义,却具有变动词、形容词为名词的语法意义。“眉头”、“舌头”中的“头”虽是构词成分的词尾,却只是使单音名词变为复音名词,并不能改变“眉”、“舌”原来的名词性质。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这在现代汉语的研究中是找不出答案的。“头”的演变历史却能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其来路不同:来路有的是语义的,有的是语法的。语义、语法的共同出发点则是语源。  相似文献   

16.
"如"、"若"、"若为"是中古时期新生的疑问代词,文章描写、分析它们的语义类别和句法功能,并探讨其来源,认为"如"、"若"应当与"那"有一定关系,"若为"与"若何"较为接近,应当是受其类化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编辑,历来被人誉为“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无名英雄”。而今,这些期刊却让编辑从写字台前跃身于期刊之上,以形形色色的角色身份与读者直接交流,从内向到外向,从甘于寂寞到不甘寂寞,从无名到有名,遍撒天下之友情。这一举措不能不是对编辑业务的一项拓展和创新,对...  相似文献   

18.
疑问副词“还”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疑问句是疑问副词"还"生成的语言环境,"复、又、仍然"义是疑问副词"还"生成的语义基础。正是在疑问句语境中"还"的"复、又、仍然"义弱化乃至丧失,"还"变成了一个疑问副词。这种虚化轨迹可以得到类化机制的支持。疑问副词"还"开始表示询问语气,后来主观性增强,具有了反诘语气。  相似文献   

19.
<正> “四柱”指:期初余额、本期收入、本期付出、期末余额。在我国历史悠久的会计核算中,“四柱法”广泛运用于移交册、奏销册(会计报表)和帐簿结算中。前两者又称“四柱清册”。 移交册:清初钱大昕在其所著的《十驾斋养新录》十九《四柱》中说:“今官司钱粮交  相似文献   

20.
所谓渊源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一些语言、文学现象阐述其来源、历史或演变情况的教学方法。一、湖面教学法的内容溯源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极为广泛,可以说任何年级、任何课型、任何体裁皆可用之。它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1字词溯源语文科是母语教育课,既然是母语教育,就要体现汉语言文字特点,故语文教学中的字词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释词有许多方法,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等等,溯源法也很重要。我们不管是把字词全捏在一起讲解,还是在串讲课文时讲解,“溯源法”皆能用之,字词汉源更有利于古文教学,苏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