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语》中的"大一统"政治诉求是实现"文一统",即以文德教化百姓和夷狄,以礼治管理和约束民众。文德教化的方式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以家庭伦理的"孝"文化贯通于政治领域,并从君王的德性修养做起,最终实现平天下的目的。实现礼治的途径是学习礼文化,让民众懂礼知礼,按照礼的要求对待他人和处理日常事务;为政者按照礼的要求处理君臣和上下级关系。通过道德教化的实施和礼治文明的推广,使全国上下文质彬彬、互敬互爱,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2.
孟子在对"礼崩"所象征的社会政治秩序崩溃的反思中,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制度安排和秩序规范;通过对"乐坏"所写照的文化秩序坍塌的反思,阐述了他的人性论思想,并以之作为其政治哲学的价值依据.儒士既是"王道"、"仁政"制度安排和秩序规范的实践者,也是人性论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3.
论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范有芳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议论,涉及到如何实现统一的问题,也反映了孟子的战争观,这些都属于对政治问题的认识。就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议论的内容来看,其实质还是在提倡仁政,强调以仁政得民的重要意义。所以,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的"王道"追求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政治文化现象。不仅儒家极力推崇,其他诸子各家也纷纷打着"王道"的旗号,对于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思想秩序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吕氏春秋》适应战国末期大一统的形势要求,以"王治"为主旨而博采众家之长,虽然其理论没能被秦始皇所采纳,但在秦亡汉兴之初备受重视而一度成为统治思想,如此促使汉代的学者更加主动地从学术思想与政治实践相关联的角度来思考诸子学派之间的关系。刘安全面仿效《吕氏春秋》而作《淮南子》,董仲舒重新整合各家思想创立了"德主刑辅"的王道教化论。"王道"思想诞生以来,深深影响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主流的政治家、思想家在对外关系中非常重视文化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崇尚贯注王道精神的大一统政治理念,主张以文德教化为主要战略手段构筑华夏文明主导的和谐的天下秩序。这种文化战略的理论基础是“华夷之辨”与“华夷共祖”的文化族群观念。“尊王攘夷”与“用夏变夷”是具体的战略手段。“亡天下”与“王天下”表现了文明的自我警示和最高理想。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文化战略思想,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对中华文明的延续传播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团结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周朝的天子称王,周的政治理念是"王道",也是儒家倾心的理想政治.周的王道政治对统治者有"德"的要求,是所谓"德政".孔子提出"仁政"概念,主张士人参政议政.春秋战国的霸道政治背离了周的王道.秦制取代周制,霸道的色彩明显,但传统皇朝政治实质上是杂用王道和霸道.主张王道的儒学始终从统治者的角度思考政治,因而不能成为政治学;法家所言之法是统治之法,不限制君权,所以是"霸道"的理论.中国政治文化在20世纪才有了民权、民主、宪法等全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两汉天命论:皇权政治的双刃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以天人感应、灾异谴告为重要内容的天命论,是皇权政治的双刃剑。其既为皇权天授、皇权至上和汉代大一统政治格局奠定了意识形态基础,又对皇权政治具有一定制约功能和内省作用。其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和哲学,不仅包含着传统的王道仁政和德治民本理论,而且也蕴涵着儒学士人对制度安排与政治设计的积极努力和理论思想构架。  相似文献   

8.
孟子和柏拉图理想政治的蓝图分别是王道政治与正义城邦,二人的政治思想有颇多相似之处,但是二人思想的逻辑理路、价值诉求、理想政治模式、历史影响却又截然两分。体现在:性善论和"美德即知识"的逻辑起点;仁义与正义———情理两分的价值诉求;王道仁政与正义城邦的政治理想;德治传统与理性主义政治传统。  相似文献   

9.
"仁政"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天下为公"是"仁政"的最高价值追求."仁者无敌"是推行"仁政"的坚定信念.领导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实现"仁政"的关键.选贤任能、讲信修睦,使人各尽其材,是实现"仁政"的重要条件.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是实现仁政的根本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为传统政治哲学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论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与仁政学说的本质杜建民,胡炳林仁政王道学说是孟子政治理论体系的核心,而这一学说的思想基础,则是先秦儒家代相承传和弘扬的民本思想.对于国家、君主和人民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对地位,法家宣扬君主至上的君本位主义,鼓吹“权者君之所独制”...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仁爱万物之心,王道仁政之行,内圣外王之品,构成了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理念的核心内涵。吸取其合理养分,对于我国公共文明及公共伦理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仁政"理论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地主阶级专政的特殊理论形态.本文全面地分析了孟子"仁政"理论的内涵,揭示了其理论体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论《三国演义》仁政思想的悲剧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三国演义》仁政思想的悲剧实质宋克夫在古代的中国,儒家学说在思想文化领域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以儒学伦理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由于这一特质与政治的交融与渗透,“仁政”仰或“王道”曾被正统的儒学思想家们推崇为理想的政治。作为一部“合天...  相似文献   

14.
性善论和仁政说构成了孟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性善论与仁政说的有机统一意味着道德与政治在孟子思想中的高度统一。孟子的政治哲学思想深刻地揭示了道德与政治内在的复杂关系,因而也成为儒家政治思想学说的一个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15.
“王道”、“仁政”是孔孟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他们最高的政治理想。两千多年来,从孔孟到历代反动统治阶级,从蒋介石到林彪,也都把自己装扮成“暴政”的反对派、“王道”的鼓吹者和拥护者。历史上真有超阶级的“王道”“仁政”吗?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在《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这篇杂文中深刻地指出:“在中国,其实是彻底的未曾有过王道。”“倘  相似文献   

16.
《孟子》对古代诗学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直接促成了古代诗学的现实主义倾向,性善论则与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知言养气说是文气论、文德论的重要理论源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并赋予了"仁"更多的心性基础,从而提出了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无论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史上,还是在整个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后世的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试图从孟子的"四端说"与性善论入手,通过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以民为本、重德治,"以善养人"、提高君主的自身修养以及注重民众教化几个方面来阐释孟子的仁政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除了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法政制度构造方面的"大一统"设计、思想源流方面"天下"观与"华夷之辨"之间的张力也是重要原因。在古典中国政治哲学的"天下体系"构想中,中原王朝与边疆政权,均为天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华夷之辨实际上具有相对性。天下体系中对统治者唯一性的强调、对"中"意识的强调,使得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出身的政治精英,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视割据为乱象、视统一为正统,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治举措来巩固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9.
王通的儒家民族思想与其儒家大一统王道政治观相辅相成,既是对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反思,也是对建立新的、统一的多民族王朝的理论建构。王通强调以政治认同作为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的基础,提倡仁德面前各民族平等,主张民族文化交流与互补,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儒家民族观,并为唐代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开启了理论先河。  相似文献   

20.
孔子思想学说主要讲的是“为人之道”,孟子思想学说则主要讲的是“为王之道”,所以孟子的思想学说主要是一种国家学说。它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政治人性论。他的性善论、“三心”论(存心论、求其放心论、尽心论)、知天正命论都是围绕着他对政治君王的思想要求展开的,不是一般的人性论,本文称之为“政治人性论”;二、王道论。孟子实际论述了三种不同的治国方针王道政治、霸道政治、贼道政治。王道政治是孟子的政治理想;三、仁政论。“仁政”是孟子在王道政治理想基础上提出的包括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的政治原则或政治措施;四、“士论”(知识分子人格论)。恒心论(不动心论)、养勇论、立志论、养气论、知言论都是围绕知识分子自身的修养展开的,本文称之为“知识分子人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