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国高校日语教学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只有让大学生充分理解日语体现出来的文化,才能真正掌握日语这种语言。因此,应在日语教学的各个步骤中实施日本文化的导人。由赵敏撰写的《日本语言学理论研究与日本文化探析》一书,把日语与日本文化现象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该书从日语语言学理论和日本文化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其中日语语言学理论又包括语  相似文献   

2.
池晶 《管理科学文摘》2009,(30):124-125
作者认为目前我国日语教学出现的“中国式的日语”,主要原目在于对日本国家了解不够。因此,对学生加强有关日本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宗教、风土人情、日常生活等知识的传授,是培养优秀日语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学习语言不能仅限于语音、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应该了解所学语言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导入文化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日本文化对日语的深远影响,了解中日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避免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导致的语言交际障碍,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杨学江 《经营管理者》2009,(13):310-310
学外语是为了交流,只有了解对象国的文化、风俗,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外语,发挥语言的纽带作用。因此,要想说出一口地道的日语,与日本人进行良好交流而不失礼节,必须了解日本文化和风俗习惯,教师要注重这方面知识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所渭非言语行为,就是指运用眼神、举止神态等"无声言语"将众多信息输送给对方的行为.作为语言手段的补充,在课常上教师使用非言语行为是十分丰富的,面带微笑、目光凝视,眼神传情、点头、摇头、皱眉、扬眉、耸眉,手势等等都是教师经常使用的非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6.
非语言交际作为替代语言的符号,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非语言交际行为方面,日本人是个典型,他们不推崇语言交际,而是常常用一系列无言的举动进行交流。本文对中日商务活动中日本人的一些非语言表达行为,进行简要的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一部分,文化包括语言,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之间,不仅仅是发音、词汇、形式等的不同,深入到文化层面,其语言文化特征的不同也蕴含其中。在日语的翻译中,翻译者要想把日语的意思完整的翻译出来,那么他就必须要注重日语的语言文化和中文的语言文化,注重两者之间的异同,从具体的文化场景中去翻译。  相似文献   

8.
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在文字以及文化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且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因此在高校,选择日语为第二外语的学生不断增多,日语成为高校中第二大外语.但是由于日语语法较难,活用较多,加之课时有限,所以往往学生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但是由于学习二外日语的学生都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且在学习日语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至少7年的英语(二外日语一般是在大二或者大三才开始开设),因此当他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外语的时侯,不自觉地就会将这门新学的语言与自己熟悉的英语相比较.所以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日语与英语的异同分析,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好这两门语言.  相似文献   

9.
在影响会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许多因素中,经济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文化、教育等间接因素,对会计间接地产生影响。同时,会计也是会反作用于经济环境,因为会计的每次的改革与发展都会加强经济活动的管理,能够更好地被应用人员进行使用,这会对经济环境有着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熊岚 《管理科学文摘》2010,(13):164-165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这必然会影响到该民族语言的发展和特色。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际,更是文化的交际。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的话,必然会对语言的运用和选择产生影响,从而使交际无法顺利进行。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日语的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导入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的讲解。本文便从中日儒学中的“忠”的文化差异出发,试分析日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  相似文献   

11.
言语是指个体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儿童的言语行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出现了.在学龄前期,儿童的言语和认识能力的迅速发展,主要是以自发性为其特征的.进入学龄期,教师对儿童口头言语提出了新的要求,言语和认识能力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时的儿童的言语,从对话的口头言语向独白式的言语发展.因此,强化言语训练,对于当前的小学生不但十分必重,而且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李祖华 《决策》2007,(12):56-57
人际交往中我们是同时使用有声语言、副语言、体态语三种手段进行着交流,也就是说:表达=语言 副语言 体态语.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交际过程中,35%的信息通过言语传递,65%的信息由非言语(副语言、体态语)来传递,由此我们对非言语交流的作用可略窥一斑. 在面试中非言语交流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作为口头语言的补充,起到辅助表达、增强力量、加强语气的作用,可以全面反映考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并可以促进考生与考官间的情感交流.非言语交流的得体使用,是考生面试成功的重要手段与技巧.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文化承载的是不同的内涵,语言学习中有语言相对性,更有文化相对性。萨皮尔在其《语言论》中曾指出:言语是形式与内容间一种非本能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言语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为便于区分,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为两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称为知识文化;把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称为交际文化或常识文化。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中国学生来讲,对于目标语的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是有所差别的。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个称呼、对同一个手势、对同一句话,英美人的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差异这个难题。而对于学生学习中的另一方——教师来说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教学环节予以重视,会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世界上发展较快的经济大国,几乎都与发达的汽车工业有关。在美国,每6个就业人员就有一个直接或间接从事汽车生产或服务。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刺激了钢铁、石油、通讯等相关工业的发展,因而被称为"在车轮上发展起来的国家"。在日本,每7个就业人员中,就有一个与汽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汽车工业的发展使它完成了工业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工具.化学知识的传输、信息的反馈、师生情感的交流等主要依赖于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动作、姿态、表情、眼神等非言语行为,也是语言表达的重要而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6.
<正>翻译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受社会文化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实践哲学与联系发展的观点对翻译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实践哲学对翻译活动的指导意义,同时还要坚持联系与发展的哲学思想,判断不同情景的翻译范式。外事翻译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外事翻译活动也持续增加。外事翻译活动主要是指翻译人员在各类外事、外交场合将国家与政府的政治立场、政治观念等运用外语传达出去的行为。为了准确、全  相似文献   

17.
广告英语与语言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使用不是孤立的。我们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每一种语体、每一个词汇及其确切的含义无不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所处的场景及交流的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随着“语言与文化”这门新兴的语言学科的出现而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商业与外贸语言当然也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其中广告英语的使用也是如此,其语言的使用与文化的联系也是密不可分的。这里笔者仅就广告英语语言使用的某些侧面浅析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及  相似文献   

18.
言语抽象性是描述行为事件的言语所具有的一种重要的结构化特点, S言语范畴模型是分析言语抽象水平的一种工具。交流者在何种条件下使用抽象或具体的言语描述行为和事件,成为当前研究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国际竞争越来越注重软实力的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武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并加以利用。作为世界第二发达国家的日本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着显著优势,我国与日本一样都是后发赶超型国家,又同样秉承了东方文化,因此,研究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我国政府及企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介绍了日本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特殊人群管理的优势,由此与我国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对完善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