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举措     
《领导文萃》2011,(3):139-139
北京:干部制度改革确立8项重点规范 1、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2、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3、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4、加大干部交流培养力度;5、加强对关键岗位干部的重点管理;6、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范围;7、实行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8、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组织人事报》)  相似文献   

2.
干部任前公示,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性规定,源于基层的实践和创造,实行10年来,在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强化群众监督、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广泛欢迎。实行干部任前公示,把扩大民主从干部推荐、考察环节延伸到任用决策阶段,把民主参与的范围由部分干部扩展到广大群众,体现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的有机结合,是对干部考察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使党组织在更大范围内听取各方面意见,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干部,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各地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3.
部委声音     
《领导决策信息》2009,(20):M0002-M0002
李源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 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进一步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大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力度,用制度和机制遏制“潜规则”。要强化公开监督,把选拔任用干部满意度民意调查作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有力杠杆.充分运用民意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干部工作。  相似文献   

4.
林伟 《领导科学》2012,(12):46-49
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从干部选拔任用的主体来看,选拔任用信息公开透明度不够,导致广大公众只知道选拔任用的结果而不了解其选拔任用的过程,让人产生了诸多猜测和怀疑,影响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从干部选拔任用的客体来看,由于有些干部不能正确对待权力、名利、地位,以"两面人"的虚假伪装生活,使群众、组织难以准确掌握他们才能和品德的真实信息,有时造成组织失察失误,用人不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操作方式落后、操作不规范等问题,直接制约着干部选任水平的提高。比如,由于监督管理人员比较少,无法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跟踪监督;由于缺少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干部情况的了解多数还处于手工查阅原始材料的阶段。解决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干部工作的关键环节从人工手段变成采取先进技术的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如果每一个部门或单位干部选拔任用的每一步都有翔实的信息记录的话,如果这些信息记录能够受到有效监管的话,那么,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整个过程就会变得既公开透明又简便易行,可…  相似文献   

6.
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对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就是:党管干部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办事原则.这六条原则,贯穿于整个<干部任用条例>之中,体现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我们要把<干部任用条例>学习好、贯彻好、执行好,首先就要把选拔任用干部的原则领会好、掌握好、坚持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各级党组织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就如何公开、公平、公正和用准、用好、用活干部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因信息不对称、宣传引导不够、制度不规范等原因,群众对下部选拔任用工作还存在一些"疑点".  相似文献   

8.
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就是:党管干部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办事原则。这六条原则,贯穿于整个《干部任用条例》之中,体现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我们要把《干部任用条例》学习好、贯彻好、执行好,首先就要把选拔任用干部的原则领会好、掌握好、坚持好。  相似文献   

9.
刘昭玉 《领导科学》2002,(24):10-11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扩大民主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干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确保选准人、用好人的关键环节,是做好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第一要诀.修订后的<干部任用条例>,坚持了扩大民主的基本方向,贯彻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  相似文献   

10.
<正>实行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突破项目。近年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认真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公开性、透明  相似文献   

11.
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必须高度重视强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环节的监督。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是否坚持按规定的程序和环节选拔任用干部,在每一个工作环节是否坚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原则和选人用人标准及资格,直接关系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质量和选人用人是否准确。  相似文献   

12.
领导论丛     
<正>激励基层干部须提高"四种待遇"黄永乐一是提高职务待遇。要定期选拔基层干部到上级部门任职并形成制度。对优秀的基层干部特别是在基层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干部,要及时选拔进入地方各级领导班子,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兼任上级班子成员。要坚持面向基层输送机关干部。组织部门可以有计划地定期从机关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选派的同时规定必须在基层做出一定的工作实绩才能择优选拔到更重要的岗位。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在干部选任工作中创新举措,扩大干部提名范围,规范考察程序.加大竞争选拔力度.完善健全机制,强化信息公开,加强监督评议,着力提升了干部选任工作公信度。  相似文献   

14.
实施和不断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是党的干部制度改革和创新的重大突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树立了干部选拔任用的正确导向,促进了选人用人观念的转变;坚持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新机制;实现了对干部更加全面的德才比较,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水平;扩大了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克服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促进了优秀干部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5.
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把好选人用人关,是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遏制和防止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同绕<干部任用条例>的贯彻落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全过程监督.从2008年3月开始,省委组织部组成课题调研组,对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工作进行深人调研,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完善措施,推进了全省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时政资讯     
正国务院对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出部署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对今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出部署。《文件》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重点围绕行政权力运行、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和公共监管5个方面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一是坚持依法行政,加大行政机关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公开力度,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二是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17.
2003年以来,我市结合市四大班子换届,先后选拔调整了305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其中提拔67名,平调238名。在选拔任用过程中,我们把握干部工作“民主、公开、科学”的发展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确保了选用干部的准确性,社会各界普遍反映确实“选”出了导向、“用”出了干劲、“任”出了活力。一、坚持民主原则,搞好推荐搞好推荐是选用干部的基础性工作。在推荐环节上坚持民主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大民主,既是实现群众公认原则的基本途径,也是选准用好干部的根本保证。在实践中,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搞好民主推荐。1.适…  相似文献   

18.
党占峰 《领导科学》2012,(27):46-47
渭南市把乡镇正职队伍建设作为抓基层、强基础的"龙头"工程,有效激发了乡镇正职干部队伍活力。一是多渠道选优配强。对乡镇党委书记,选拔工作经验丰富、能够应对突发事件、善于做群众工作、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对乡镇政府正职,选配党性原则强、工作能力强、合作意识强的干部。还注重从市县机关、事业单位选拔年轻后备干部到乡镇担任正职。二是多途径培养锻炼。坚持每两年对乡镇党政正职轮训一遍,每年选调100多人到省内外培训基地参加  相似文献   

19.
部委声音     
《领导决策信息》2010,(12):M0002-M0002
李源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 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到基层培养,是党的一贯用人方针,推动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到基层去是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决策。  相似文献   

20.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出发,提出政务公开影响公共服务质量的内在逻辑;随后以人民调解为切入点,结合fsQCA,探究基层政府政务公开的有效模式。研究发现,一方面政务公开可以缓解委托代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增强外部监督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公众获取公共服务的行政负担,进而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质量的主观满意度。较高的公开信息完整性是高质量的基层公共服务的充分条件;基层政府政务公开的有效模式主要有两种,即政务公开信息丰富性低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高和政务公开信息丰富性高且公开信息的及时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