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庆晨 《决策探索》2010,(15):60-60
中国古代官员离任,可谓五花八门,什么样的情况都有。清官、好官离任令百姓恋恋不舍,恨不能长期留住;人虽走,却留下了好名声。贪官、坏官离任则令百姓欢呼雀跃,犹如送瘟神一般;人走了,骂名却难以消除。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一批官员因贪腐落马。他们在被组织审查时大都作了反省,剖析自己腐化堕落的原因,回忆自己违纪违法的轨迹,有深深的悔恨,还有对人生的感悟。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一段段饱含悔意的文字、一次次对贪婪内心的拷问,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心有邪念或已在贪腐边缘的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警醒和教育。曾经豪言壮语、激情燃烧翻阅落马官员的忏悔录,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开  相似文献   

3.
<正>据史书载,明太祖朱元璋起用官员,每任前总要告诫他们:"做清官,靠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养活一家老小;如果从外面取水灌入井里,满了就要加高井台,一旦台被水溢,就会殃及你的乌纱帽。"这一"喻井观"讲的是当官从政要算好"井水"这一"得失账"。那么,这一"井水得失账"对今日的党政干部有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4.
古代官员从小接受主张"忠君"、"仁爱"的儒家道德教育,可还是有不少人成为官场腐败的同谋。这个官场到底是什么样呢?对民众来说,忍受官吏的盘剥侵害已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官员来说,盘剥百姓、贿赂上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5.
<正>贪腐的官员中,有种"恃才傲物"的:他们自以为手段高明,可以瞒天过海;伪装得很好,可以欺世盗名。殊不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所谓的"高明",不过是掩耳盗铃;自以为是的"伪装",不过是自欺欺人。浙江省金华市原副市长朱福林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熟悉朱福林的人都称,他为人谦和,做事喜欢"动脑子"。这个做过副教授的贪官,身上有那么一股子书卷气,教育别人时常讲"情怀":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相似文献   

6.
正盘点2014年老百姓关注之最,当数党中央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强力反腐、频频"亮剑",使一批大大小小的贪腐官员应声落马,让世人振奋、百姓称快,同时也印证了一个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着力依法治官。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治官。我国早就有"清流必先正源,治国必先治吏"的说法。清初政论家唐甄在《潜书》中写道:"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难治也,而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新中国成立不久,  相似文献   

7.
<正>干部考察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其结果对党委和组织部门能否选准用好干部有直接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批贪腐官员陆续被查处,其中部分被查处的贪腐官员存在边腐边升、"带病提拔"等不正常现象,暴露出包括干部考察在内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还存在  相似文献   

8.
<正>"平民官员"意指家庭出身平凡,没有过硬的关系和背景,后来通过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身居官位,掌握一定权力的干部。十八大以来,中央对腐败的惩治保持强劲势头,坚持以"零容忍"理念"打虎灭蝇",其中部分"平民官员"贪腐案例让人痛心疾首、扼腕慨叹。"平民官员"落马的背后,隐匿着扭曲变形的人事关系,值得深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清官文化政治生态 1.清官形象与清官文化的形成 清官就是廉洁公正的官吏.清官的形象最早应该是在宋代以后由官方和民间话语共同塑造而成的,正如当代学者魏琼在《清官论考》中所言,"清官是中国话语中一个特有的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特有的现象,是一种特定的政治法律文化".自宋以后,有关清官的官方奏折、书籍,民间的剧目、话本、传说、故事、传记等逐渐增多,清官形象开始形成.比如对清官的界定,在古代书籍中,有公正清廉之含义的清官一词,最早见于金代诗人元好问诗"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相似文献   

10.
博文集萃     
《领导科学》2015,(1):60-61
贪腐官员标配的"悔过书"高墙内外,落马官员摇身一变,之前夸夸其谈廉政建设,而今声泪俱下现身说法。日前,有媒体报道,落马官员中有近六成发表过自己的"悔过书",其中有不少人以"我是农民的儿子"开头。虽然不少忏悔者告别了官场生涯,但成为其标配的"悔过书",已构成另一种官场话语。浏览落马官员的"悔过书",你总能发现,他们坠入深渊,要么是"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要么是"在金钱(或者美色)的诱惑面前失去了抵抗",或者是"脱离了组织生活""法律意识淡薄"。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中国的政坛上,有一部分中高级政府官员,他们或敢于直言官场陋习,或大胆整肃吏治,或勇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施政套路,取得了一般官员所没有的政绩.相对于那些四平八稳的普通官员而言,他们个性张扬,作风强势,因其鲜明的施政风格引起社会各界的聚焦,被称为"政治强人".他们非同寻常的施政风格给中国政坛吹来了一缕新风.然而,他们的施政道路并非总伴随着鲜花和掌声,争议和诟病也时刻围绕着他们.人们既希望出现更多的"政治强人"为百姓谋福祉,又担心他们恃强违法乱纪,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如何激发他们的正能量为民做实事好事,又能最大限度地抑制其负效应,是我们应当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明代哲人吕坤在《呻吟语》中云:"居官念头有三用:念念用之君民,则为吉士.念念用之套数,则为俗吏.念念用之身家,则为贼臣."其意是,当官的念头主要有三种:一心只想为君王和百姓尽力的官员,则可以称之为贤良之士;心里只想循规蹈矩按套路办事的官员,则可以称之为庸官懒吏;一心只为自己个人利益着想的官员,则可以称之为奸臣污吏.  相似文献   

13.
付超 《领导科学》2012,(10):54-55
现代国家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国家的公共资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然而,据《南方周末》统计,自2001年以来,10年里出现在媒体视野中涉案上千万的贪腐案例中,科级及以下官员至少有17个,其中有13个案件发生在2008年之后,近3年来呈加剧之势。一方面是"重量级贪官"的频频出现,中央高层群策群力加大打击力度并未取得显著成绩,另一方面是处于官员架构中金字塔底端的"小贪"层出不穷,在他们之间似乎形成了一个类似于"攀比"的怪圈。从贪腐给国家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来看,只有更多,没有最多。  相似文献   

14.
正古代官场不是没有规矩,不是没有准则。如唐太宗就要求官员做到公正,他说:"为政莫若至公。"清康熙帝要求官员做到"清、勤、慎"。从宋仁宗时起,各地官府就树立了刻有对官员诫勉之词的石碑(戒石铭)。但仍有不少官员不守规矩。他们或者本来就是混迹于官场的品行不端之人;或者进入官场后受到不良影响被"染黑"了,投机、钻营,无所不为。但是他们在唐太宗那样清醒的皇帝面前,就常常施展不了自己的伎俩。  相似文献   

15.
正一千多年前,宋太祖不动声色地"驾驭"官员,使他们既感恩戴德,又不敢动歪脑筋,还造就了一批百姓认同的官员。宋太祖赵匡胤的韬略闻名古今,"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他担任后周皇宫卫戍部队首长时发起的政变。赵匡胤导演了一场高超的行为艺术,兵不血刃地登上了皇帝宝座,领导着宋朝初期统一了的大半个中国,史料显示他不仅治国有方,而且驭人有术。《石林燕语》里记载了一个经典故事:开宝八年(975年)十二  相似文献   

16.
夏炎 《决策探索》2011,(8):70-71
古人把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来讲,官员退下来后,其身份与在职时发生了巨大变化。通俗地讲,就是退休后的官员是一个无职无权的自由人。但是,古代官员退休后的身份却不可与没做过官的老百姓同目而语。因为他曾经是官,便有了官的履历、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因此,退下来的官回到地方,表面上看,他无职无权,却是一个可以对中央及地方社会产生影响的人物。在古代,大部分官员退休后,一般都过着悠闲的生活。但是,还有一些官员虽然身退,却依然心系国家和百姓,凭借着个人能力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相似文献   

17.
洪振快 《决策探索》2010,(22):81-81
社会心理对"官二代"的嚣张无法忍受,他们需要海瑞这样的清官实现他们心中的公正,使"官二代"受到惩治。就"淳安驿站事件"来说,它至少反映了社会上对"官二代"嚣张的不满,以及对惩治"官二代"的呼唤。《明史》中记述了一件海瑞惩治"官二代"的事:海瑞在浙江淳安当县令时,总督胡宗宪的儿子经过淳安,责怪驿站招待得不够好,将工作人员吊了起来。  相似文献   

18.
黄旭 《决策与信息》2010,(12):66-67
本文论述的是清官期盼这一古代的政治现象。首先介绍清官期盼的历史意义,其次阐明清官对君主忠诚的原因,最后介绍清官在整个中国古代专制官僚政治运作中发挥的作用,并在结尾处指出清官期待最终会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让位于个人民主权利意识的觉醒和伸张,结论是“清官期待的终结”。  相似文献   

19.
贪腐问题曝光频次大幅度增加,"八项规定"出台后消极腐败行为被曝光力度加大,多名官员因经济问题失踪外逃、引发公众对"官跑跑"现象再度关注……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在延续2013年二季度官员形象危机报告的基础上,将官员高危形象的5个风险项、15个风险要素汇总成三季度的风  相似文献   

20.
<正>读到一篇《媒体聚焦贪腐35岁现象:贪腐年轻化数额巨大化》的报道,记者在浙江、广东、海南等地采访了解到,在35岁以下("80后")干部队伍中,多有贪腐事件发生。报道说,"他们多为高学历、高智商人群,普遍思维活跃、敢想敢干,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但他们作案更贪婪、更大胆,贪污、挪用公款动辄上百万元,受贿中主动索贿的也不鲜见。"报道认为,贪腐年轻化趋势的原因是"受社会不良因素诱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