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起明末农民大起义,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可早在张献忠起义前一年、李自成参加起义军前两年的崇祯元年(1628),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就有被明朝统治者诬称为“流贼”、“流寇”的农民起义军。这支军队还曾攻破江西安远县城,建号称王,给朱明王朝以很大震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明末农民战争史上的几个重大问题,均依据当时人、当事人所写的第一手材料,进行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考证,得出了与成说相反的结论。作者指出,李自成自崇祯七年六月从兴安车箱峡突围之后,即在陕西活动,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均未出关,不在河南和安徽。因而,以李自成在会上排解马守应与张献忠之争、提出分兵定向战略为重要内容的河南荥阳大会,应属子虚乌有;李自成也根本没有参加和领导攻凤阳、焚皇陵、围滁州的几次战役。作者还指出,李自成很早即是一支独立部队首领,并不是高迎祥的部将,即令曾为高的部将,为时恐怕也是很短的。说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统率其众,遂自称闯王云云,全不可信。  相似文献   

3.
明末农民革命战争,发展到崇祯十四年春天,出现了很好的局面。其中的李自成一军,在遭到严重的挫折以后,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休整,于十三年冬天向阶级矛盾极为尖锐的河南地区进军,从而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终于在十四年正月一举攻下了明朝的藩王重地洛阳。张献忠一军也在粉碎了明军主力杨嗣昌部队一年多时间的围剿以后,于十四年二月攻下了湖广的重镇襄阳。这样,就使得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形势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即农民军的力量已经由原来相对的劣势转变为优势,并且形成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两大主力部队。  相似文献   

4.
日本对中国明末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大都侧重于华中、华南地区的抗租运动和“奴变”,而对于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北方农民战争的研究却很薄弱。在中国,对北方农民战争的研究,对比日本的情况,虽然成果远为丰硕,但其中关于李自成和大顺政权的却占其大半,而对于曾经称雄一方的张献忠,则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关张献忠研究未得开展的一大原因,是崇祯十七年到顺治三年期间张献忠占据四川这一问题,没有得出定论。因而对如何评价张献忠及其历史地位,就很困难。张献忠占据四川,前后总共不过两年多时间,却出现了不少很难索解、甚至堪称“奇闻”  相似文献   

5.
请允许我先从一个傅说写起。很久以前,我就听到长辈们的一个傅说,说顾炎武以一个江东之人仆仆於秦、晋之间,除却反清复明的总目的外,另有一个附带的目的,即寻找李自成部大农民军在撤退路途中所隐蔽起来的窖金,以作为他恢复事业的资本。有人甚至说,他“稍贷资本,於雁站之北,五台之东,应募?荒”的资本,就正是这批窖金。这个傅说是够新奇的,但其中也有相当的离奇成份。我曾经设法探求这个傅说的文献上的根据,然而载止到目前为止,始终未能找到。因此,我便不能不暂时离开顾炎武寻求窖金的问题,转去探索明末李自成、张献忠两路大农民军各自积累大批货?财富一事的具体情况。先从旧日正统的所调“正史”开始。明史关於  相似文献   

6.
明崇祯六年(1633)底和七年初,集中在河北的各部农民军,纷纷渡过黄河,实行战略转移。其中,一部分向西进军,有的入四川,有的进陕西;一部分留在河南、湖广,牵制敌人。入川者为谁?是否有李自成和张献忠?文献记载大有差异,史学界的看法也各有不同。大约有这样几种说法:首先,欧阳直的《蜀乱》认为,崇祯六年,张献忠所部农民军曾入四川,旋退回湖北;而崇祯七年入川者,无张献忠。“癸酉(即六年)流寇张献忠自陕西战败,遁入川。部院洪承畴,总兵左良玉等率师追之,径入楚。……甲戌(即七年)一斗粟、中斗星、过天星等踞巴山,摇黄贼、夺世王、争天王、争食王、行十万、马朝、薛仁贵等十三家  相似文献   

7.
夔东十三家名称,出自清初毛奇龄的《后鉴录》:崇祯流寇,多与二贼(按指李自成、张献忠)桐终始。故主名虽多,大抵附二贼以见。……而夔东十三家贼者,徒以全蜀摷(剿)绝,乘间窃发,仍仰借二贼游魂,或分或合,以极于败亡。早在崇祯八年(一六三五年)农民军荥阳大会时,即出现了以高迎祥、张献忠等为首的十三家七十二营的称号。以后农民军常用  相似文献   

8.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又是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军事家。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对于他的起义活动及评价方面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但对于他的军事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本文拟将作者年来在读史中所接触到的有关李自成的建军思想、战术思想和战略思想三方面的史料札记作些介绍,聊供对这方面的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考求一下“夔东十三家”的事迹,是有一定目的的。其目的是:希图得知李自成馀部在李自成死後尚有一些什麽活动,并且这些活动的范围和性质又怎样。在清顺治年间,当清兵步步向西南进逼,桂王朱由榔政权岌岌可危的时候,人们时常想到、并且提及“夔东十三家”之兵。兹举二例。其一,顺治十五年(一六五八)四月,张献忠旧日四大部将之一刘文秀痈发於背,将死时对桂王提到了“十三家”之兵: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这是个风云突变,山河易帜的时代。明代统治者的腐败和对于被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与剥削,不但激起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而且引来满族铁骑入关,有如摧枯拉朽,使朱氏王朝迅速瓦解,并导致清王朝的建立。在这世积乱离,历史变色的年代里,一般老百姓固...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有的同志撰文认为,王船山在青年时代对农民起义持对立的态度,但到后来,他这种态度却有所改变。这种论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王船山从青年时代到晚年,对农民起义的看法和态度并无改变,本文就此进行粗浅的探索。王船山生活的前期,爆发了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对于广大农民反剥削反压迫反奴役的革命斗争,王船山不是同情、支持,而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加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曾有一支活跃于四川的摇黄农民军,史称“摇黄十三家”。本文拟就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兴起、组织、斗争特点,活动范围和结局等问题作一考察。一、摇黄十三家的兴起及成员崇祯七年(1634)正月,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自河南信阳南下,向四川进发。这时,他的部队已扩大到十三营,“号十万”,“远近皆震”。二月,进入四川,相继攻克川东之巫山和夔州等地。后又率师西进,于六月围攻川北重镇保宁、剑州。七月,由白水进入陕西,联合李自成攻克陕西东部的澄城等地。张献忠农民军这次入川作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亲身经历了明末农民战争的风暴,直接看到李自成、张献忠余部几十万人轰轰烈烈地走上抗清扶明道路,并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对其思想的形成,则不能不产生极大影响。比如他关于中国农民革命惊人之多的议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而他的史论思想有其独到的见解,给历史理论的宝库增添了新内容,而今予以探讨,亦非空耗笔墨。  相似文献   

14.
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杰出领袖李自成,祖居陕西米脂县(今横山县),但他开始举旗起义是在甘肃省榆中县(时称“金县”).崇祯元年(1628)冬季。李自成因交不起当地官僚地主艾举人的高利贷,被县令晏子宾“械而游于市,将置之死”①,由人解救出狱后,杀死艾举人,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二月来到甘肃甘州(今张掖)②。当时,梅之涣任甘肃巡抚,杨肇基任甘州总戎(即总兵),王国任参将(即参戎,位次副将)。李自成叔侄就在“杨肇基麾下”王国营中当了兵。不久,李自成升为把总(时为三大营职).是年冬季,满州兵入关,包围了北京,明王朝急调西北各镇兵  相似文献   

15.
一1644年6月21日,四川重庆城通远门,3.7万名明军聚集。他们被编成百十个长队,鱼贯前进,到队伍前的木案处,伸出右手,放在案上。站在木案前的士兵手起刀落,那只手应声而断,留在案上,手指还在抖动。血如喷泉一样从断臂上喷出。执刀士兵一脚踢开被剁手的俘虏,喊到:“下一个,快点!”这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在处理被俘明军的情景。6月20日,张献忠攻破重庆城。这是他入川之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全军上下,兴高采烈。张献忠特别下令:虽然被俘明军曾经顽抗,但八大王此次宽大为怀,一个不杀,仅剁手为戒。剁手是张献忠部惯行之事。《张献忠陷庐州纪》…  相似文献   

16.
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经过15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大明王朝。然而他的大顺王朝仅存在了42天,他登上帝座还不到2天,就全军覆没,丢了江山。其主要原因,是狭隘、保守、自私、分散的农民意识;经不起胜利的考验;领导层贪财图色,骄奢淫逸,贪污中饱,迅速腐败;军纪松弛,不顾惜百姓,肆行拷掠,不分善恶,丧失人心;后来又信谗言,屠忠良,败军志,导致血染九宫。殷鉴不远,遗恨醒世  相似文献   

17.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绵阳市政协等单位发起主办的第二次全国明末农民战争史学术论论会于9月5日至9日在绵阳、梓潼举行。这次会议是为了纪念张献忠牺牲340周年,根据1984年秦皇岛第一次全国明末农民战争史学术论论会的建议而筹办的。国内外有关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和明清史的专家、学者和史志工作者一百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向大会提供了70余篇论文。到会的专家学者对明末农民战争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应该怎样评论明末农民大起义在历史上的作用?70年代后期,有同志对农民战争是推动社会发  相似文献   

18.
迎着抗日战争烽火,郭沫若同志别妇抛刍,慨然归国,竭尽精诚,挥笔从戎.在短短几年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历史剧和大量的战斗性很强的诗文.《甲申三百年祭》这篇历史论文,可称为其中的内容重要影响深远的篇章.《甲申三百年祭》脱稿于1944年3月10日,当月19日至22日就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分四次连载发表.这篇历史论文阐述了明末中国社会的历史状貌;论证了明王朝灭亡的原因;总结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胜利的经验;探索了这次起义失败的教训.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很明确,是为了纪念明末农民革命运动,将其历史经验教训晓喻后世,为中国革命提供一面历史的镜子.  相似文献   

19.
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农民起义,在封建社会,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历史现象。不仅中国有,在欧洲也屡见不鲜。如俄国的拉辛和普加乔夫起义,并不反对沙皇,反而以蒙难的沙皇的名义,来号召和领导起义。在中国就更多了。连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也曾自称为建文帝孽子的后裔。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窦建德和  相似文献   

20.
“李自成榆中起义”质疑傅霖贵刊1989年第2期曾刊登《李自成榆中起义》的署名文章。这篇文章引证了一些资料,说明崇侦二年(公元1629年)二月李自成到甘肃投军,当年冬在金县(今榆中县)起义之事。这种说法在清康熙时颇为流行,目前在中国史学界仍有不少人相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