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中国城镇人口迁移》尹文耀有幸拜读马侠教授主编的《中国城镇人口迁移》,真是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不少东西。马侠教授和人口学界一批在人口迁移和人口城市化研究方面很有造诣的学者共同编写的这部《中国城镇人口迁移》,是在深入开发和分析中国1986年74城镇人口...  相似文献   

2.
中国50城镇人口迁移分析协调会,于1987年3月17日至21日在广东斗门县白藤湖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马侠副主任主持。参加去年50城镇人口迁移调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17所省市社会科学院、大专院校人口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40人,聚集一起商讨如何对所取得的大量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有计划有系统地撰写解放以来第一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学术论文。为今年晚些时候举行的人口迁移全国学术研讨会和明年国际研讨会作好准备。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于1986年下半年组织16个省、自治区和自辖市(以下简称省)的相关单位,在这些省的43个市和31个镇进行了一次人口迁移抽样调查。这次调查是“中国城镇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调查研究”课题的组成部分。该课题“取得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的部分资助”并“被列为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哲学和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这是建国37年来(1949—1986)第一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调查,功不可没。笔者是这一课题的秘书,躬逢其盛,不胜荣幸;也因此多少了解一些情况,知其由于各种原因,在问卷设计、抽样方法、数据汇总以及调查研究报告等方面,从学术角度看存在几处明显的“硬伤”。  相似文献   

4.
人口迁移矩阵用以反映地区间的人口流向。它一方面是研究人口地区间迁移的基础,又可进一步提取信息以预测多地区人口趋势等。完整的人口迁移矩阵需要地区间人口流向的完整资料,对n个地区,意味着必须提供n~2个数据。中国省区人口迁移矩阵,直到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完成,才可能得出。本文即根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求出1982—1987年全国省区人口迁移矩阵。 1987年的人口抽样调查,对各地的迁入人口及其迁出省区进行了调查,迁入人口不仅包括有户口改变的迁移,也包括无户口改变的迁移即自流迁移等,因而较全面地反映了人口迁移的状况。人口迁移矩阵的一般形式为: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城镇人口迁移与城镇化”课题参加协作单位之一,我们于一九八六年下半年对陕西省的西安市、铜川市、汉中市和宝鸡县城虢镇镇的人口迁移流动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主要目的是取得建国以来四城镇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基本资料,总结城镇人口迁移经验,探索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规律,为决策提供依据。这次调查的总体目标包括家庭户和集体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研究在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人口迁移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人口迁移管理制度,以求得城市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课题组分别对解放以来,重点是“六五”期间武汉市城区人口迁移变动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第一次调查是在1986年7月,由市政府主持成立了人口调查组,对全市“六五”期间的迁移人口进行普查。调查对象包括在“六五”期间迁入、迁出武汉城区的全部人口。第二次调查是在1987年上半年,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和武汉市统计局联合成立调查组,对武汉解放37年来的迁移人口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在迁移人口中抽取了1千个家庭作为样本。在本文中,对第二次调查的结果,我们只选用“六五”期间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继1985年开展侨乡开平县和恩平县两镇两区人口迁移与城镇化问卷调查之后,又于1986年完成广州市,珠海市、肇庆市和德庆县德城镇人口迁移与城镇化抽样调查。此项调查,是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向决策机关和有关部门提供入口迁移与流动的信息、数据,为指导今后人口迁移和流动作参考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终身迁移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出生地”是用来收集人口迁移信息最常用的调查项目之一。中国以往的人口普查中一直缺少这一调查项目 ,这使得利用出生地资料对人口迁移状况进行分析在国内一直是个空白。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在中国人口普查史上首次调查了人口的出生地信息。本文主要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提供的出生地资料 ,对中国各省人口的终身迁移水平、流向以及不同年龄人口的终身迁移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迁移问题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为了搞清楚人口迁移活动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于1984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一次计划生育与迁移的抽样调查。本文将通过对这次调查中迁移资料的分析,来研究和探讨自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期区域人口迁移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近期进行了两次涉及人口迁移的大规模人口调查——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人口普查;其汇总资料给出了人口迁移的丰富数据。本文的研究以这些数据为基础。 本文研究的是区域人口迁移,其中区域为省和自治区(以下简称省,因西藏无迁移数据所以在本文中不包括西藏),不包括北京、天津和上海三个直辖市,这是因为它们与其他省相比城乡成分差异过大。在本文研究中将包括省内和跨省(省内与省外)迁移,不包括省间(省与省之间)迁移,这是因为在后者中距离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是重要的和不可避免的,而本文仅侧重于经济分析。本文研究的迁移人口仅限于人口总量,不涉及性别、年龄和职业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导言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男性和女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家庭和社会角色具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必然反映在人口迁移领域,特别是人口迁移的选择性方面。早在19世纪末期,E.G.雷文斯坦就在迁移规律中指出,女性以短距离迁移为主,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具有迁移性。而已有的有关中国人口迁移选择性的研究,说明男性和女性在迁移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8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人口迁移也日益活跃;而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人口普查,第一次提供了中国人口迁移的详细数据,使我们能够分析中国人口迁移的基本状况。因此,本文将以省为基本单位,对中国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口迁移的空间形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根据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和历次人口调查资料,对过去50年间的人口分布及各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形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作者采用RobertoBachi的迁移人口偏好指数研究省际人口迁移及西部和其他地区人口迁移的形态变化,并根据一些选择因素,如迁移距离、本地人口、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投资、工业结构、就业率及失业率、政府政策、自然资源与环境、教育和其他一些地区性社会经济要素,建立Narayana人口迁移的修正模型,并简要讨论了与中国西部大开发和入口迁移相关的一些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同生育、死亡、婚姻、就业等情况一样,人口迁移流动行为也因年龄不同而异。有的人在一生中可能有数次迁移,也有的人一生中一次也不曾迁移。但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迁移行为因年龄不同又往往呈现一种有规律的波动现象。研究人口迁移在不同年龄的差异和特点,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对正确引导合理迁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重要意义的。 研究人口迁移比研究死亡率、生育率起步要晚,至今尚未形成如生育和死亡那样比较普及的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本文试就1986年中国74市镇人口迁移调查资料,参照寿命表,生育率表、结婚率表等表式研究法对年龄别迁移率、总和迁移率和一生中迁移模式做一初步分析,作为一个探索。  相似文献   

14.
书讯     
由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王桂新教授所著的《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一书最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的发展历史进行了阶段划分和特征概括。第二篇对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流量和流向、迁移者的特征、迁移的原因及其后果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第三篇对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第四篇着重探讨了上海市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问题。书中大部分章节的研究都有清晰的理论模型和假说,并通过实证数据和定量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和分析,最后得出创新性…  相似文献   

15.
人口迁移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人口的迁出活动通常是指一个特定社区内的人口向该社区以外的变动过程。与人口迁入活动相对应,人口迁出活动是人口迁移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为研究北京地区迁出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探讨人口迁出的主客观原因,估测这种迁移活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而探索我国特大城市人口迁移规律,我们对北京1980年至1982年非农业常住人口的迁出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我国于1987年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第一次提供了有关人口迁移的较为系统、详尽的资料。据此,并参考其它材料,我们可以对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特征作出一个初步总结。一、关于迁移量和迁移率我国人口迁移的规模有所增大,但总的看来,仍然是一个人口分布相对凝固的国家。据1%抽样调查资料推算,从1982年7月至1987年6月的5年中,我国人口迁移总量约为3,050万人。若以迁移4~5年的人口数量为100,则3~4年的为142.1,2~3年的为191.8,1~2年的为217.9,不足1年的为190,这反映出我国人口迁移的规模正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化意义上的人口迁移,一般都是在不同层次的地域之间进行和完成的,从一定层次的地域出发,探析不同地域层次之间的人口迁移规律,无疑是城市化和人口迁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城镇,是界于城乡之间并连接城市和乡村两类地域的中间层次,近些年来又一直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乡人口迁移的“聚焦点”。汇聚到这里的迁移人流,明显地表现出来自城市、城镇和乡村等各类不同层次的地域。因此,小城镇是探析不同地域层次之间人口迁移规律的理想“剖面”。作者曾以上海地区为例,从中心城和乡村两类地域出发,对我国大城市地区城市化过程中汇聚到郊区城镇的城乡两股人流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本文将仍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人口迁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了前三次普查所没有的人口迁移项目,从而为了解近5年中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提供了权威数据。以此再结合对其它资料的分析,使我们可以为建国40年来的人口迁移,尤其是省际人口迁移,勾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 (一) 应该承认,过去我国一直缺乏有关人口迁移的完备统计。户籍登记机关提供的数字,已汇总发表在《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迁移是人口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1987年以前,我国没有进行过全国范围的人口迁移调查,每年公布的全国人口迁移数据是根据公安部门的户籍登记情况汇总得到的。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89)》提供的解放以来主要年份人口迁移数据,北京市1987年迁入人口为181757人,迁出人口为126313人,迁入率和迁出率分别是18.47‰和12.84‰,净迁入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近期省际人口迁移的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人口迁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的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迁移量的多少或人口总迁移率的大小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有关省际人口迁移的数据,我们看到:我国在八十年代后半期的省际人口迁移与八十年代前半期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90年7月1日进行的第四次人口普查在我国的人口普查史上第一次设立了有关迁移的项目,为研究我国从1985年7月1日至1990年6月30日的人口迁移状况提供了比较翔实、可靠的材料。这次人口普查所统计的省际迁移人口是指在这五年间离开了1985年7月1日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常住地一年以上、在1990年6月30日时的现住地居住了一年以上或不满一年的人口。需要说明的是,第四次人口普查对5周岁以下和普查时已死去的人口的迁移状况均未进行统计,这就造成了对这五年间省际迁移人口的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