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传统的科学技术观即单一的自然科学技术观的片面性,运用实践思维方式,阐述了人的现实活动机制--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效应,考察了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物质生产、人的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理论,并在其指导下,提出全面科学技术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会科技,并据此进一步讨论了科学技术哲学的门类构成及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
目前现存的科技哲学更多地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自然科技哲学,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全面科技哲学”取代“自然科技哲学”的理论基础。全面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实质、门类构成和研究内容等方面,与传统的自然科技哲学均有较大的区别。根据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科技观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横向活动中的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会科技“三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化;纵向过程中的“全面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生产生活、社会变革和人的发展”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形成一个反馈圆环,以及科学整体发展的“动—静—动”的无限序列,也由此而提出“全面科技哲学纵横向发展平台”。自然科技哲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全面科技哲学”是新世纪、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全面科技哲学”取代自然科技哲学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的科技哲学亦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全面生产"、"全面生活"、"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三个极其重要的概念.马克思从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重大差别出发,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提出了"全面生产"、"全面生活"、"全面发展"的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深入挖掘唯物史观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按照马克思的意思,在技术门类中,包括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等。自然技术是"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社会技术是人对社会的"活动方式",思维技术是开展和改进思维活动的方式,而人文技术则是改造(善)主体的活动方式。技术应是一个"内在的整体",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四种技术相互作用,形成整合效应。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价值诉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终极人文关怀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是马克思、恩格斯构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自由时间是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问题。理清三者的思想内涵、提出缘由和实现条件对于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作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蕴含着马克思对前人的超越和继承,也是唯物、能动、辩证地说明历史和改造世界的唯一根据.现实的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三大自然前提转变为三大历史前提的内在机制,即原始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原始人转变为社会实践中的人,原始人群共同体转变为人类社会,因而不仅为马克思历史哲学正确理解历史过程的主体与主体性确立了逻辑前提,而且也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整体结构奠定了基础和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首次对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其中,马克思分析了作为人类本质的自由自觉劳动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推动世界历史形成的现实主体和内在动力;同时,以异化劳动为关键词,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对类本质的压抑与背离,勾勒出世界历史朝着扬弃异化、扬弃私有财产方向发展的未来图景。"人的类本质复归与世界历史进展之间内在的统一"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独特主题,它与马克思成熟时期的世界历史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为当代人探索自身与世界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8.
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仍然需要"回到马克思"。只有马克思才使得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获得了真实的历史内涵。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根本宗旨的精辟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根本价值的科学阐发,是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做出了贡献。一些专家学者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定义和内涵,就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人文科技矛盾、网络时代、精神生活素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视角和构想。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研究,有的专家指出了着力点和借鉴面。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着重从考察人的本质入手,把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与对人类解放的追求放在核心地位.提出通过积极扬弃现存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现阶段,应通过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人文关怀,注重人文价值追求等措施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为高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它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从“国情的特色性”、“理论的特色性”、“实践的特色性”、“目标的特色性”和“历史地位的特色性”等五个层面系统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的社会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是一种互为前提与基础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通过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其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得到不能忘却的素质.素质作为人的禀赋,是可以在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下形成和发展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素质教育是培养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与动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应从思想观念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在教育实践中推进素质教育、展创新教育的艰巨任务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指导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进程中,紧紧抓住人口现代化这个根本环节,协调控制人口现代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从三个方面对此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即人口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口现代化是相伴互动的辩证统一过程、加强人口现代化的途径和方式,并最后得出结论,人口现代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成败的战略性问题,应引起社会和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体现人的"类"特性,即社会性、实践性和自觉能动性。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人正是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改革社会和文化的旧形式 ,创造生产新形式 ,以推进社会文化的历史变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 ,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也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要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 ,就必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音乐美育是对人进行的一种音乐的审美教育 ,其根本意义在于培养人 ,塑造审美主体。本文在详细介绍音乐美育的同时 ,着重阐述了音乐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到的以情怡心、以情启智、以情导善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开放性、时代性、现实性。文章具体分析了要从历史观的高度、过程化的观点、全球化的视域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