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达国家反垄断政策指向的调整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在反垄断政策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与以往相比,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政策更强调国家战略利益,更注重经济效率等。这种情况促使我们要密切关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垄断及反垄断的动向和特征,并在反垄断方面充分考虑到国内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从 19世纪末美国反垄断政策产生以来 ,反垄断政策已经经历了 3个演变阶段 ,其中 80年代以来美国反垄断政策的调整对我国当前制定反垄断政策有重要意义。 80年代以来美国反垄断政策的演变反映在4个方面 :对企业兼并的容忍 ;对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的认可 ;政策目标偏向效率 ;政策调整的对象趋向灵活。反垄断政策的这些变化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 :我国反垄断政策的目标应该是效率 ;应该抛弃肢解大企业的做法 ;要考虑到经济全球化下提升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应该制止境外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反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自由竞争,而自由竞争就会导致垄断的产生,垄断是竞争的消极表现,它会破坏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是经济繁荣发展的障碍。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垄断与西方发达国家不一样,我们不仅仅有经济的垄断,更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垄断。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垄断与反垄断,因为市场的缺陷和法律的局限,要求我们不仅仅从法律层面反思,更应在伦理道德层面上进行追问,探讨应对国有企业反垄断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垄断按其性质可分为经济(集中性)垄断和行政(分割性)垄断,经济垄断是发达国家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行政垄断是特指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计划经济的残留,二者在概念、构成要件、产生条件、行为特征上都具有本质的区别。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并不存在经济垄断,大量存在的是行政垄断。因此,反行政垄断就成为我国反垄断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围绕目前社会关注的我国反垄断立法问题,在考察、介绍国内外反垄断立法情况,特别是我国现有涉及反垄断的法律法规的同时,着重对我国目前在反垄断模式、对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的规制以及反垄断机构的设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美国反垄断立法给我国反垄断立法带来的启示.首先,介绍了美国反垄断立法的概况<谢尔曼法>的通过,垄断是严重犯罪原则的确定,美国反垄断专门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创立以及从八十年代开始的美国反垄断立法思想的转变.次之,论述了中国反垄断立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指出,中国的垄断行为尤其是行政垄断行为非常严重,制定反垄断法已迫在眉睫.最后,论述了美国反垄断立法给我国反垄断立法带来的三点启示,呼吁在我国尽快出台反垄断法,让垄断这头"经济怪兽"在法律面前"俯首贴耳".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来袭,中国未来的《反垄断法》应当在充分考察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立法和反垄断政策的成功经验和最新动向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法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充分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和反垄断法自身的发展要求.在具体的制度设计方面,应当合理界定反垄断法的适用领域,恰当选择适合于我国的行为主义的垄断控制模式,同时建立明确具体的执法标准,并兼顾经济政策之需求,使反垄断法具有一定灵活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反垄断立法给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美国反垄断立法给我国反垄断立法带来的启示。首先,介绍了美国反垄断立法的概况:《谢尔曼法》的通过,垄断是严重犯罪原则的确定,美国反垄断专门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创立以及从八十年代开始的美国反垄断立法思想的转变。次之,论述了中国反垄断立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指出,中国的垄断行为尤其是行政垄断行为非常严重,制定反垄断法已迫在眉睫。最后,论述了美国反垄断立法给我国反垄断立法带来的三点启示,呼吁在我国尽快出台反垄断法,让垄断这头“经济怪兽”在法律面前“俯首贴耳”。  相似文献   

9.
从垄断的本质和成因、垄断与竞争的较量角逐、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跨国界经济行为的制约因素及中小企业的分散化发展等五个方面论证了垄断的不稳固性。从反垄断的适用范围、反垄断是市场的要求、时势推动着反垄断等三个方面证明了反垄断在当今社会是可行的,并由此得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来规范企业经济行为的可行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主义经济法体系与之相配套。而曾被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称为“自由企业的大宪章”或“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却在我国经济法体系中一直缺位。反垄断立法搁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术界很大一部分学者将反垄断立法与发展规模经济对立起来。本文从产生垄断的经济分析入手,结合我国垄断和规模经济的实际情况,并借鉴美、日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处理反垄断与规模经济关系的成功经验。提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币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经济立法过程中,不能将规模经济与反垄断立法相对立。发展规模经济完全可以与反垄断及其立法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产业组织政策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的产业组织政策着眼于国内市场垄断与竞争的协调与处理 ,为保护国内消费者自由选择和生产者自由竞争的权利 ,反垄断成为产业组织政策的主流。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政府制定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更加多样 ,运用产业组织政策的措施更加灵活 ,对待企业兼并、垄断的态度更加宽容 ,实施反垄断法的模式更趋行为主义 ,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国家战略利益成为产业组织政策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反垄断法是经济法体系中的核心法律。我国反垄断法的制定须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竞争政策 ,正确评价垄断 ,确定反垄断法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制定反垄断的组织程序法 ,逐步形成完善的反垄断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产业组织政策着眼于国内市场垄断与竞争的协调与处理,为保护国内消费者自由选择和生产者自由竟争的权利,反垄断成为产业组织政策的主流.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国家战略利益成为各国政府产业组织政策所关注的重心,为此,政府运用产业组织政策的措施更加灵活,对待企业兼并、垄断的态度更加宽容,实施反垄断法的模式更趋行为主义.这一变化对我国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产业组织政策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垄断的定义,垄断是否有害,要不要反垄断及我国当前反垄断的必要性等四个方面对目前学术界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的垄断与反垄断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是近年来反垄断法律制度乃至知识产权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知识产权作为合法的垄断权 ,历来被排除在反垄断法之外。微软垄断案的终审昭示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在形成垄断中的作用 ,提出了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的客观要求。本文力求从经济的角度揭示知识产权垄断的合法性 ,分析该合法垄断权在特殊环境中产生的变异 ,进而阐述了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的必要性。结合TRIPs协议的要求和各国的司法实践 ,作者提出在我国规制知识产权非法垄断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在反垄断方面有着严格的立法和丰富的实践 ,尤其有价值的是美国反垄断当局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个衡量企业合理规模的体系 ,可以对在企业横向合并中出现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和界定 ,为美国反垄断当局在其执法活动中正确地行使职权提供了依据。本文试图通过美国反垄断执法中的几个案例 ,对这一体系的几个基本要素进行研究、了解 ,为我国当前正在探索中的反垄断立法和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强化数字平台反垄断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普遍趋势,这在美国和欧盟表现得更为明显。一方面,数字平台发展带来的现实挑战促使各个法域共同选择在这个领域强化反垄断;另一方面,不同法域在平台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决定了各自的反垄断战略。中国平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决定了强化反垄断是必然的选择,而国家整体利益的考量决定了中国的反垄断战略,以实现数字平台反垄断的合理与适度。  相似文献   

18.
结合国内的反垄断,分析垄断含义的变迁,提出我国在反垄断问题上关键要遏制行政性垄断,限制不正当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19.
选择合适的反垄断目标是对数字平台进行有效监管的重要前提。欧盟与美国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平台反垄断目标选择存在较大差异,存在“一元论”(专注于经济福利单一目标)和“多元论”(包括经济福利在内的多种目标)的分歧。本文从反垄断机构和数字平台企业两个视角分析我国数字平台反垄断的目标选择问题。研究表明,数字平台的反垄断目标应当以经济福利为主,其他目标应当诉诸尽可能少地扭曲竞争的其他政策工具。在国际数字平台博弈日益激烈、国内加强反垄断监管成为常态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政策借鉴意义。我国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最优政策选项及其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20.
随着《反垄断法》出台的日益迫近,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构建也开始初露端倪。然而,对于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具体设置及权限划分,不但在我国的实践中尚刚刚起步,学界看法也未尽一致。反垄断执法机构在构建我国反垄断法律制度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本文从反垄断执法机构构建模式、内部设置及所享有的职责权限等诸方面对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构建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引起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