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栾星《李岩之谜》一书,最近已由中州古笈出版社出版。本书由九篇系列论文组成,又名《甲申史商》。全书以研究牛金星的功罪、李岩的真相和清初有关的三部讲史小说作重点,以探索有无李岩其人为中心,著者力图对这些甲申史中最谜惑人的论题,探讨一个究竟。对于问题的论证阐发,细微幽深,诸多创见。此书问世,对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的李岩问题的讨论,将推入新的阶段。是书别具风格,学术价值颇高,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2.
砀山“李举人”非李岩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砀山“李举人”非李岩说秦新林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是否确有李岩其人,早在清初就有过争论①。1978年,顾诚《李岩质疑》一文发表,争论再起。其后十七年间,坚持确有李岩其人之说者,主要有三论:一是杞县《李氏族谱》中之李岩即大顺军之李岩②;二是砀山县李举人即李...  相似文献   

3.
<正>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重要成员之一李岩,是"子虚乌有"的人物,还是确有其人?这是个很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主张后一种意见.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正于同志们.(一)清初人否认李岩其人的论据是杞县没有李岩其人;观代人否认李岩其人的论据也不出此.因此本文也不得不首先涉及此一问题.康熙《开封府志》附《杞县志·李公子辨》断定《樵史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樵史》)所载之李岩,系"野史氏子虚乌有",并批评谷应泰写《明史纪事本末》亦"妄行采入".该文主要论点是:(1)樵史》说杞县有李公于岩为乙卯举人,而杞县乙卯举人仅刘诏一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的思想、艺术及版本说略陈美林《儒林外史》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各个时代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评论。作者至友程晋芳说它“穷极文士情态”(《文木先生传》),闲斋老人在序《儒林外史》时又认为“某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卧闲草堂本评语则将上述...  相似文献   

5.
《太史公书》著录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春秋》家。前人对此多有解说,或认为“刘氏之世,史书甚寡”,或认为当时“史家亦未别为一类也”,或认为“经史同源”“六经皆史”。然三说均不得其要。《太史公书》著录在《春秋》家之下,本质上是因为《春秋》与《太史公书》是源与流的关系,《太史公书》的写作理念继承自《春秋》,司马谈的临终嘱托和自身经历也是司马迁继承《春秋》写作理念的重要原因。《太史公书》的写作方式继承自《春秋》,司马迁在写作中使用了《春秋》事、文、义相结合的方式。《太史公书》的春秋时期的史料继承自《左传》,但是《左传》是为解说《春秋》而作的,显然《太史公书》也间接继承了《春秋》。著录在《春秋》家下的其他史书,它们与《太史公书》也具有源流关系,散在其他门类下的史书则与《春秋》并无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史学批评起于何时?自古以来未有定论。浦起龙《史通通释》序说:“自汉止立经博士,而史不置师,向歆《七略》不著类。至唐千年,人为体例,论罕适归,而史之失咙。”认为唐刘知几《史通》以前,没有史学批评。梁启超说:“批评史书者,质言之,则所评即为历史研究法之一部分,而史学所赖以建设也。自有史学以来二千年间,得三人焉:在唐则刘知几,其学说在《史通》;在宋则郑樵,其学说在《通志》《总序》及《艺文略》、《校谱略》、《图雠略》;在  相似文献   

7.
<正> 《周易》一书有经有传。《易传》约有五千字,作于西周初年。《易传》七种,《彖》、《象》、《文言》、《击辞》、《说卦》、《序卦》、《杂卦》。汉人以为孔子所作,是不对的,当是战国时代儒家所作,并不出于一人之手。作者借解释《易经》以阐述他们的世界观,构成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自成一派的儒家哲学。  相似文献   

8.
袁中郎在《觞政》一文中说:“传奇则《水浒传》、《金瓶梅》等为逸典,不熟此逸典者,保面瓮肠,非饮徒也。”又《与董思白书》说:“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从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枚乘《七发》内容是说吴王的太子有病,枚乘用饮食、美女、音乐、打猎、观潮等事去诱发他,寄寓规劝之意。金瓶梅中也有饮  相似文献   

9.
“小说”这名词,最早见于《庄子》,但以小说名“家”,并给小说下定义,指出它的意义和作用的,则是后汉初年的桓谭。他在所著《新论》(《文选》李善注引)中说:“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这才合于小说的名实。小说,说之小者也。准此,则先秦诸子书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无一不是小说,后世衍为长篇的平话、讲史、演义,则已经不是小说而是大说了。 最早以《小说》作书名 的,当以殷芸的《小说》为创始。据我考,大约凡是宋以前类书所引只称《小说》而不署撰人的作品,以他书所引遗文参证,往往就是殷芸的小说。 《梁书》和《南史》的《殷芸传》都不提殷芸著述,若不是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到,人们很可能会把这位最初编撰小说的人忘掉。《史通·杂说》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的成就是任何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学者所一致公认的。清朝著名学者王鸣盛甚至说:“《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说文解字正义序》)现代学者也普遍肯定《说文解字》是不朽之作。但是,学术界大多数人都只从字典学的角度来赞扬其价值,说它“是中国最早的对后代影响极大的一部字典”(《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作为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对后代语文学的影响非常之大”(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字书的兴起》。有的学者干脆否定《说…  相似文献   

11.
南诏世系十分繁乱,而阁罗凤世系又是混乱的焦点所在。它不仅牵涉上起细奴逻,下止阁罗凤几代南诏王谱系,还涉及关于南诏父子连名制的几种不同说法。弄清阁罗凤的世系,对南诏史研究无疑大有裨益。 《旧唐书》、《通鉴》、《云南志略》对阁罗凤世系的记载基本相同:细奴逻(《云南志略》作“细奴罗”)——逻盛(《云南志略》作“罗晟”)———盛逻皮(《云南志略》作“晟罗皮”)——皮逻阁(《云南志略》作“皮罗阁”)———阎罗凤。阎罗凤世系争论的出现,主要因为上述史籍与《蛮书》、《新唐书》的记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孟子与经学     
<正> 赵岐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孟子题辞》)可见孟子也是传经之儒。孟子于五经中,除了《易经》没有讲到以外,其余《诗》《书》《礼》《乐》《春秋》都有所论述。 (一)孟子论诗司马迁说:孟子与其徒公孙丑之属,“叙《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所以赵岐说他“尤长于《诗》《书》”。现在《孟子》中引《诗》论诗的,不下三四十则,可见司马迁、赵岐之说是有充分根据的。《孟子》中讲到诗的兴衰,他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孟子·离娄下》,以下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史记》是举世闻名的文化珍宝。它记载了自黄帝起至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内容宏富,气魄雄伟,所记历史事件和人物栩栩如生,语言峭拔隽永,不仅是杰出的史学名著,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名著,自成书以来垂两千年,一直拥有广大读者。由于古代语言与后代语言的巨大差异,加上书中有大量难懂的古代制度、典故、地名、人名等,所以历代学者一向重视为《史记》作注,以使人读懂。最著名的有南朝刘宋时裴骃撰《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撰《史记索引》和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合称为“史记三家注”;近代则有日本学者泷川资言汇集“三家注”及宋代以  相似文献   

14.
孟轲有言,“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唐甄则说,“甄虽不敏,愿学孟子焉”。孟轲扩张孔丘仁学为系统的但政学说,唐甄发展孟轲仁政思想,为斥君富民之论,惊心动魄之言。所著《潜书》九十七篇,以《辨儒》、《尊孟》、《宗孟》诸篇始,以《有归》、《潜存》诸篇终,不论谈学术,道修养、论政治、说经济,到处渗透着孟轲的政治、经济、哲学观点,并与其探索总  相似文献   

15.
孔子整理删定《尚书》,必定先要熟读与研究是书。由此推想,作为史官的老子,其研究《尚书》所用功夫当不少于孔子,他所接触到的《尚书》自然也比孔子多。既然《尚书》的基本内容是君臣谈话纪录、君王文诰,作者是史官,倘若老子生逢周文王、武王、周公之类的君臣,也会成为《尚书》的作者。又《荀子·劝学》说过“《书》者,政事之纪也。”《老子》也主要是言治道,把尚书与老子作一比较,即可看出两者之相通,及后者对前者的继承、改造、发挥。因此,我们能否这样说:《老子》是《尚书》的春秋部份,只是它没有可献之君,也未经君王认可,故而只能流传民间。为证实这个看法下面对两者作一简单比较:  相似文献   

16.
《古文观止》是文言文选本中流行最广的一部书。过去,几乎“家弦户诵”,过去的知识分子大都读过它。现在,还一版、再版,青年人读过或正在读它的人也不少,可见它在今天影响还很大。文学古籍刊行社在《出版说明》中说:“从前,这部书是供给初学作文的学生读的,曾风行一时。现在也还可以当作一种比较简明扼要的选本,供给初学者对我国散文文学进行初步研究的参考。”也有人说它“每篇有简要评注。编者虽精力有限,选材未能至于完善,但颇有见解,多慷慨悲愤之作,  相似文献   

17.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虽是以《水经》为本的一部注释书,但它确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艺术丰美的文学作品。从文学创作的意义说,《水经注》的价值,主要在于对大自然风景的描写。明人钟惺说:“郦道元偏具山水笔资,其法则记,其材其趣则诗也。”(《水经注钞》)明人朱之臣也说:“郦氏每于景色,只一二字点缀,最工,其笔其韵,未易  相似文献   

18.
<正> 《聊斋志异》一书究竟写定于何时,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前一段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它完成于康熙己未(1679)年,即蒲松龄四十岁的时候。理由是:这年春日,作者写有一篇《聊斋自志》,他的同乡好友高珩也为该书作了一篇序,认为这是成书的标志。有的人则提出,该书不成书于康熙己未,而应后推十年。他们持的是“五十岁成书说”。其实,上述两说都不符合《聊斋志异》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19.
这是栾星同志所写史学论文《李岩之谜》中的第十一及十二两节。其他诸节的题名为《李岩故事梗概》、《杞县无李岩其人》、《李岩之谜是怎样形成的》等,认为史籍所载李岩事迹,半为难于核实的江南传闻,半为小说家的虚构,史无其人。由“传说人”逐渐定型为“史籍人”,就是李岩之谜的谜底所在  相似文献   

20.
彭丹华 《云梦学刊》2012,33(3):44-47
清初林云铭,评注《楚辞》,著有《楚辞灯》一书。其评注重《史记》,并以屈注《屈》,务求《楚辞》本来面貌。又从文学的角度解读,大力疏通各篇文理脉络,以求其大旨。另外,其评注也有指摘前人讹误、另辟蹊径之处。林云铭引已为屈原同类,文中多代屈原而言之。其观点虽不能认为确乎无疑,亦自成一说,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