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因权利是以基因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基本权利。为了更好地保护基因权利,研究基因权利存在背后所隐藏的价值与依托是非常必要的。基因科技对人权的冲击是基因权利产生的原因;对人性尊严的保护是基因权利产生的前提;基因利益的诉求是基因权利产生的基础。正是在人们对人性尊严的保护、基因利益诉求以及基因科技对人权的冲击的基础上产生了基因权利。  相似文献   

2.
论基因权     
随着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权将成为人类21世纪的一项新型权利,这项权利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即关于基因资源权和基因技术知识产权。关于基因资源权的保护,应该针对我国的国情,通过修改宪法有关资源所有权的条款、确立新的资源所有权机制、制定专门的基因资源保护法等来实现。关于基因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应采取综合保护战略,实现全方面的保护,特别是对农民群体的有关权利的保护。此外还有基因隐私权的保护,基因产品消费、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权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基因检测业发展如火如荼的背后,受检者的权利却鲜受重视。基因自我决定权是受检者的核心权利,是基因检测法律规制的关键所在。其以知情同意为核心,是指受检者在基因检测中根据自己的意志决定是否进行基因检测,对检测过程中采取的行为措施是否同意,以及对基因信息如何处理的最终决定权。基因自我决定权属于一般人格权,权利主体为受检者,客体为人体基因。基因自我决定权的行使,主要体现在对检测流程及其结果基于充分告知的同意。基因自我决定权并非绝对,在特殊情况下应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4.
论基因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权将成为人类21世纪的一项新型权利.这项权利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 即关于基因资源权和基因技术知识产权.关于基因资源权的保护,应该针对我国的国情,通过修改宪法有关资源所有权的条款、确立新的资源所有权机制、制定专门的基因资源保护法等来实现.关于基因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应采取综合保护战略,实现全方面的保护,特别是对农民群体的有关权利的保护.此外还有基因隐私权的保护,基因产品消费、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权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实的经济结构决定着人们的权利意识与权利关系,权利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一定经济基础的变化与发展。人权思想的提出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科技的发展威胁人的生存,进一步唤醒人们的权利意识。科学技术发展引起基本权利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环境产生新的渴望,导致新的权利被提出。基因科技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基因权利的产生,人们对于基因权利的诉求随着基因科技的发展而越来越迫切。  相似文献   

6.
基因科技发展对生命健康权、隐私权、环境权与发展权等人权保护都已产生正负两面性影响.这种双重影响的原因是多种的:包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研究者的科研自由、基因技术引发的平等主体间的权利冲突、基因技术引发的私人权利和公共利益的冲突.我们需要对基因技术进行法律调整以促进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出国旅游者的合法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项权利:自主选择旅行社。在出国前,您完全有权利要求旅行社出示它们的出国旅游经营许可证,并与旅行社协商签订旅游合同。第二项权利:知悉旅行社服务的真实情况。您有权要求旅行社向您提供行程时间表和赴有关国家(地区)的旅行须知,提供旅行  相似文献   

8.
论个人基因信息的法律地位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物技术研究的迅猛发展,生命科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个人基因信息保护成为一项崭新课题摆在人们面前.基因信息具有人身可分离性、可复制性、与人身的密切相关性、遗传性和财产利益性的特点,因此,不应套用传统的权利模式,而应设立一项独立的权利--基因信息权,对个人基因信息进行保护.基因信息权包括基因信息控制权、基因信息知情权和基因信息支配权.我国在加强国内立法的同时还应加强国际合作,保护个人基因信息权.  相似文献   

9.
基因技术作为21世纪兴起的重点工程,在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促进科技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对此进行了相关政策的保护,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完善基因技术等新兴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积极推动基因技术的发展。然而由于基因技术所涉内容复杂,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人体基因技术极易引起社会上的伦理争议,因此,在国家的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使得基因技术符合伦理性要求是推动基因技术向善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编第1009条首次创立了人体基因的保护规范,由此催生了学界对基因人格权这一新型权利的探讨。在论证基因人格权这一新型权利的基础上,探究其背后的伦理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基因技术的专利授予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对于在专利授予中避免潜在的道德风险与伦理危机、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体基因资源在生物医药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兴起,有关人体基因的专利带来了极大的收益。但是在人体基因专利的利益分享上却存在极大的矛盾,基因专利权人通过专利获得极大的经济收益,而人体基因资源的提供者却被排除在这一利益之外。在具体的基因利益分享中,应当在国家从整体上对基因资源享有主权的基础上,明确基因资源提供者的事先知情同意权、所有权和免费或低价使用权等权利。  相似文献   

11.
根据担保方式的不同,买卖型担保可分为物权性担保及债权性担保。物权性担保实为让与担保,不具有担保物权地位;债权性担保所表现出的买卖合同因双方虚伪表示而归于无效,所承载的代物清偿协议因违反流押禁令而无效,亦不具有担保作用,债权人无权要求债务人交付买卖标的物,但在标的物交付后可行使清算权保障自身债权,该清算权无优先受偿性。  相似文献   

12.
人类基因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指人体的一段特定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人类基因专利是指依照专利法的规定,发明人、特殊基因携带人对具有明确功能的DNA片段在专利法规定的期限内享有的独占实施权。人类基因专利保护赋予了这种基因资源开发者以垄断法权,这种保护也是人类自身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知情权、新闻自由及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情权作为公民的基本人权已成为广泛的共识,而新闻自由是实现知情权的重要途径。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知情权的规定存在相当大的空白,而新闻自由也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立法上的缺陷直接影响并决定了政府监督缺位、人权保护不力等现象。我国当前应借鉴发达国家在知情权方面的立法,从而更好地保护新闻报道的自由权。  相似文献   

14.
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私权作为一种新型的具体人格权,包括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隐私保护权和隐私支配权。知情权在法律上具有普遍性、双重性、基础性、综合性、对等性的特征。隐私权和知情权具有法律的冲突与权利的冲突。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协调要遵循社会政治及公共利益原则、利益衡量原则、权利协调原则、人格尊严原则。  相似文献   

15.
股东知情权是股东享有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股东权,是股东实现其他股东权的重要基础.本文阐明了股份公司中小股东知情权保护的必要性,并分析了中小股东知情权受侵害的表现和原因,最后对中小股东知情权的范围、行使途径作了阐述,并提出了建立预防与救济并重的中小股东知情权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6.
因不可归责于自身的事由导致债务人违约,债务人又因同一原因获得对第三人的请求权的,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运用代偿请求权制度保护债权人利益,实现法的正义价值。与类似的制度相比较,代偿请求权具有独立的制度功能。我国引入代偿请求权制度,能够为当事人的权利救济提供更多的制度选择。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应当充分考虑我国的本土化需求,采用代偿请求权制度与《合同法》第121条并存的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7.
物权请求权是否应成为诉讼时效客体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权保护是主体权利的重要内容,对诉权的保护不能是无限的。当权利人在一定期限内不行使诉权的情况下,即丧失要求国家对该权利进行强制保护的权利。依据法律,只有债权请求权才能成为诉讼时效的客体,将物权请求权完全排斥于诉讼时效的客体之外。围绕物权请求权是否应适用诉讼时效制度问题展开探讨。依据诉讼时效的一般原理,大部分物权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制度。但从实现诉讼时效制度社会目的的角度出发,认为物权请求权中的恢复原状请求权和返还原物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类似,应该成为诉讼时效的客体,如果将其排斥在外将危及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8.
当科学可以从基因上揭示人与人的不同时,个体的隐私权就被提升到了基因层次。这就要求人类在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难题中,通过对自己力量的自愿驾驭而阻止人类自身的行为成为"祸害"。探讨基因隐私权的目的在于对基因这一遗传信息的保护及合理利用进行自愿的事先的责任伦理限制。如果对基因遗传信息的解密不做任何限制,特别是不做自愿的、具有前瞻性的责任伦理的限制,就极有可能使基因组的研究在后基因组时代无法更完善、更恰当充分地用于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及安全,以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增进人类的福祉为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环境法治发展40年,也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发展和建设的40年。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建设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由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构成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权利体系和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规则。总结经验,公众参与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公民环境权利的题中之义,是提升环境决策质量的重要保障,是调动公众环保力量的必然路径。面向未来,广义层面的公众参与应当注重提升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狭义层面的公众参与应当通过完善主体界定、推动信息流动、推进协商参与和加强社会监督等实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