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金泽 《学术界》2012,(11):147-155,285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以一种直面社会现实、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姿态带来了文学主题的新突破,找回文学关注现实、推进社会变革的社会性价值。然而,"底层文学"对社会底层的观照,大多只是停留在对底层苦难生活和艰难处境的道德性同情之上,很少涉及对底层社会精神世界的展示和批判。即使有些作家开始涉及这一主题,但是,他们的作品多是对底层人性中存在的劣根性的批判,没有真正书写当下社会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理想精神价值。抒写底层社会美好的精神理想,更深层面的实现文学的精神救赎价值,应该成为底层文学最重要的关注点,实现精神救赎价值仍是底层文学重要的主题开掘向度。  相似文献   

2.
鬼子出生底层,他从平民化的底层立场出发,通过对底层人物悲剧命运的书写,展现出作家对社会的忧患.鬼子的底层关怀充满平民化和人文性,他的底层人物突破千人一面,具体可感,他的底层叙述饱含宿命的偶然与必然中的普世情怀.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8,(1):106-113
底层人物的生存和精神状态是现代作家关注的焦点,方方也多次推出其关注底层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方方在底层叙事的策略中,多以女性为焦点,通过对女主人公坎坷、跌宕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描写,书写出生活在社会底层女性的生存和精神困境,探讨其悲剧人生的成因,反映出对女性生存困境和人性的思考,对底层女性寄寓了关爱,并对她们走出困境和自我救赎之路进行了叩问,体现了现实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4.
"底层"和"底层文学"被当代社会学和文学关注并逐渐成为当代文学不可回避的一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当代文学底层形象阶级性批评缺失的局限。底层文学密切关注底层的生存境遇,折射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把一切被遮蔽的、社会底层带有脓血的伤疤勇敢地揭开,在揭示底层民众现代性生存苦难的同时也给予他们人道主义关怀,呈现出文学丰富表现力、旺盛生命力和深厚人文关怀。底层文学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思想大于形象"、抽象演绎理念与审美意味缺失等问题。因此,及时有效地盘点底层写作中存在的"得"与"失",对于底层写作思潮,乃至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和第三世界存在经验的审美传达都具有极为迫切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贫富分化变得日趋严重,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秉承新写实小说关注现实的传统,众多创作者把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的现实人生。底层文学创作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群的贫困生活现状,并进一步揭示和反思物欲、权欲对底层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同时也传达出底层人群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以及他们对美好人生的渴望。  相似文献   

6.
《琼州学院学报》2015,(1):65-69
清初传记文出现传记人物底层化倾向,大量社会底层人物如底层知识分子、底层女性、艺人、异士等入传。其原因与史传文学关注底层杰出人物的传统、社会动乱逼迫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走向下层社会、底层人物的人格力量感染士大夫阶层以及底层人物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文学主题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以城市为代表的文化形态是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的重要表现内容。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将她们的生命体验融入对都市的理解,为上海文学注入了新的力量。她们以多重视角拓展城市地理空间,以现实关怀聚焦城市发展变迁,以日常精神构建城市审美体验。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通过对浦东新区、上海周边县镇、工人新村、老旧社区等的书写建构出真实且立体的城市空间,突破了“怀旧上海”和“欲望都市”的城市书写模式,立足社会现实,考察个体生存境遇,展望城市的未来和出路。她们关注日常生活场景再现细微真实的城市生活经验,使新世纪上海景观的独特风貌得以呈现,丰富了文学中的上海形象。  相似文献   

8.
2004年,随着作家曹征路的《那儿》发表后,随着“底层文学”的被命名,底层创作从边缘地带逐步进入到文学的中心。越来越多的作家以底层为书写对象:迟子建、刘庆邦、陈应松、孙慧芬等等,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关注底层。曹征路的《那儿》和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都以“我”这个旁观者为故事的论述者,来展开对底层的论述。本文试从作者的这一论述角度来探讨作者创作的立场及其态度。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底层写作的三种人文观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世纪底层写作中,有三种人文主义观照角度。一是社会—启蒙观照,其主要兴趣在于:为底层人物争取社会生存的应有地盘,其实质是启蒙、呐喊;二是生活—世俗关怀,其重心放在对底层人物的个体生命关怀上,其实质是呵护、申诉;三是以上二者的双重视角,既是启蒙呐喊,又是呵护申诉。  相似文献   

10.
通过聚焦与解读梅娘在东北沦陷区文坛上留下的小说文本,我们可以还原出梅娘小说叙事主题的两重基调:对于底层民生的关注与书写:对于女性命运的体察与刻画。这两项主题在她创作的初期就彰显出来,并在随后保持交错演进,共生互渗的形态,协力传达出梅娘人文关怀、女性关怀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11.
法律的人文关怀与法制的现代化--一种人文主义的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主义所彰显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价值。现代法律的人文关怀是对社会个体的生存与生活、价值与尊严、人格与精神、现实与前途的真情关切,是对社会个体权利的充分确认和有力保障。法制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人文精神的现代化,故其应当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幸福自由生活为终极关怀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聚焦与解读梅娘在东北沦陷区文坛上留下的小说文本,我们可以还原出梅娘小说叙事主题的两重基调:对于底层民生的关注与书写;对于女性命运的体察与刻画.这两项主题在她创作的初期就彰显出来,并在随后保持交错演进,共生互渗的形态,协力传达出梅娘人文关怀、女性关怀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13.
人性一直是迟子建小说中刻画的重点,自踏入文坛起,迟子建就将目光对准民间的人性,她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坚持"对辛酸生活的温情表达"1。她相信"善是一种生活状态"2,现实中的丑恶与不堪是由于人性美的失落。迟子建以其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对生存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生活的温情主义,实现了对人性美的追寻,她的小说中传达出的是浓浓的温情与爱意。  相似文献   

14.
汪娟 《社会科学家》2012,(2):129-132
"底层文学"自创作始已经走过十年的历程,在众声喧哗下的"底层文学"的探讨中,关于如何界定"底层文学"、底层的表述身份问题成为其焦点问题。对底层文学进行症候式的分析,有两个方面的缺失不容忽视。第一,文学是有精神和灵魂的,而底层文学恰恰普遍存在一种缺失的文学精神价值,缺乏对正面精神价值的弘扬;第二,底层文学中超越现实生存的精神是缺席的,作家应当反映现实却又在精神层面上超越现实,不但能由现实达到揭露批判底层生活的缺陷和丑恶,而且能用审美理想观照和超越这种缺陷和丑恶,使读者达到反思和升华的境界。"底层"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更重要的是引导底层这个群体还坚信人性的终极关怀和真善美的生活境界,底层文学才能焕发出极其强大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寡母”形象贯穿了中国文学史,成为中国女性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文化运动开始,妇女问题便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重要议题,鲁迅先生就曾疾呼受封建压迫的女性是做了“无主名的牺牲”。“寡母”一般是妇女中较为弱势的群体,目前学界对“寡母”形象的研究较多,对“寡母”文学形象进行剖析不仅符合关注妇女问题的文化语境,还包含着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本文梳理了学界对国内“寡母”形象的研究,旨在通过文学世界关切“寡母”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6.
打工文学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给广大读者展现的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性思考.打工文学的作者以其自身的打工经历和平民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底层民众的生存空间,真实地反映了打工者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作为打工文学的代表,王十月的小说体现了对底层生活的关怀,展示了打工阶层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南方曾有过辉煌的时代,福克纳热爱南方这块土地.但他不能扭转历史的发展进程,南方的庄园主后裔在南北战争后逐步地丧失了祖先的光荣传统,失去了"人"的尊严和勇气,进而走向毁灭.但是在福克纳看来,"人是不可摧毁的",他要在表现庄园主后裔衰落的同时,肩负起在文学中使"人"重生的艰巨重任.人类必将经历从毁灭到重生的过程,才能得到自我完善."人"的尊严、勇敢、谦虚、忍耐等宝贵精神是不会消失的,它会在社会底层的人物身上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刘庆邦的小说始终关注着中国底层民众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他的很多作品抒写了乡村美好的人性,但他也不吝笔墨,大胆揭露并批判了现实乡村道德操守的退化。他的中篇小说《我们的村庄》就是把笔触深入到乡村深处,揭示了传统诗意乡村的现实困境,表达了作家对当下中国农村现状的忧虑。  相似文献   

19.
张宏杰的历史写作具有一般通俗历史好看好读的特点,用传奇化的文学叙述讲述帝王将相的传奇人生。但是,他的历史写作不“麻辣”、不“搞笑”,而是将历史写得沉重,发人深省。这背后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文化关怀,是一种为“启蒙精神”招魂的历史书写。当然,其利弊也存乎其间。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文坛,迟子建一直以书写人间"温情"而著称,她对于底层苦难的书写被批评界无意中忽视,这是极为不应该的。进入新世纪以来,迟子建的一批小说直面现实,书写当下,写出了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将冷峻的事实推向小说叙事的前台,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道德同情和社会批判特征,说她已加入"底层文学"的合唱,不无道理。但她的这类作品,除了具备一些底层写作的共有特性外,还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质,这就是她在构筑世俗世界的同时,还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向善向美的心灵世界,使人能够始终向往高贵和光明。可以这样说,如果不能读懂迟子建作品中的苦难意识,就无法理解迟子建今天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