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育之同志1988年6月2日在《文汇报》上发表的《思想解放的新起点》一文中提出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生产力标准就是“猫论”。其理由是:第一,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猫论”的背景看,当时是针对社会主义农业经营管理应采取哪种具体形式而言,根本不涉及选择社会主义还是选择资本主义的问题。第二,从历史的长过程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优谁劣  相似文献   

2.
随着十三大报告学习的深入开展,生产力标准问题已逐渐受到各级干部的重视,理论界也就此进行了初步研究。笔者去年10月写过一篇题为“坚持生产力标准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的文章,发表于本刊去年第12期,现再就当前学习研究中值得深入讨论的两个问题,即:为什么要把生产力标准提到第一位?生产力标准的内涵究竟如何理解?继续发表一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标准是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它有两层含义,即生产力既是标志社会发展、区分不同社会形态及其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准,又是检验经济制度(包括体制)先进与否、经济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的对应关系,在一定的生产力“区间”可以有不同的经济制度与它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 指导,以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前提,对 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在初 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 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 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一标准 的提出正值我国各项改革和对外开放深入进行之际,对我国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三大报告鲜明地提出的关于生产力标准的重要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这一观点的提出,可以说是我们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问题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一次革命。历史的经验表明,当一个正确的理论、科学的论断开始提出的时候,往往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接受,甚至会被误解、曲解。这多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关于生产力标准的科  相似文献   

6.
论“生产力标准”理论内涵的辩证性丁全忠王素芬社会生产力本身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和多级层次组成的,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的矛盾统一体。这一矛盾统一体自身所包含的辩证性规定了“生产力标准”理论内涵的辩证性。一、主体生产力标准和客体生产力标准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对生产...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历史时期,生产力标准的最重大意义,就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为根本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姓社姓资”问题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帮助我们破除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制度的历史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实现思想上的再一次大解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根本的理论支柱。一、关于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第一,认识社会主义,不能孤立地、抽象地研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须同它们对生产力的作用这个根本问题联系起来。过去人们在谈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时候,往往仅仅注意它在生产关系和上层…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标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一个科学命题。我理解,生产力标准论有两层最基本的涵义:其一,生产力是检验“什么”的标准,即检验客体(被检验行)是什么,其二,“什么样”的生产力才可作为这种检验标准,即检验主体(检验者)是什么。简言之,即“生产力标准与标准生产力”问题,构成了生产力标准论的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都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唯物主义标准。价值标准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从价值标准的相对性来看,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与生产力标准是相统一的;从价值标准的绝对性来看,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制度无法把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统一起来,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才具备了把绝对的价值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相统一的条件。因此,要摒弃"唯生产力标准论",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标准是从自然、社会、思维三者统一角度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道德标准是从合乎历史必然性的社会经济或阶级利益中引申出来的道德原则、规范,来判断人们行为善恶的价值标准。社会进步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人总是按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来改造世界,求得自身发展。一部文明史,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和潜能不断展现的历史,这就决定了评价社会进步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其正面效应,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有其弱点和消极方面。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确立生产力标准的最基本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生产力不仅是人们改造自然的力量,而且是人类社会自我改造的力量,它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与现时代的人们不一样,马克思对作为生产力中心的人始终给予足够的重视,他说:“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人作为生产力主体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人是创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的主体,而且根本在于:人的发展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是满足人的主体需要和实现人的主体本质的手段。在创造外在财富的过程中,人的个性、才能及各种主体本质都得到发挥和发展。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才强调说:“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可见,生产力是一个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系统,一个在改造自然中实现和发展人的主体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制订和实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正是在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实践中,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和全面的再认识,从而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对此,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作了高度的概括。赵紫阳同志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阐发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接着说:“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必须破除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  相似文献   

13.
<正>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是检验一切事业成败的标准.提出并坚持生产力标准,对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改革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只有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才能揭示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既然生产力标准是检验一切事业(包括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而社会生产力又是一个经济学的范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实践标准?实践标准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简称。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于真理的本质特征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相一致。但是要判断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单从主观...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干部工作中,坚持以生产力标准衡量干部的实绩,正确理解生产力标准与干部“四化”方针的关系,对于做好新时期干部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甩。 一、坚持干部的革命化,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革命化是选人、用人的政治标准。小平同志说,现在“用人的政治标准是什么?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这是主要的政治标准。”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革命化,最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这就明确地提出了新时期干部革命化的标准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忠诚于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造福于人民;坚持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多作贡献;努力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不管其动机如何,现在不少人实际上把经济效益标准、金钱标准,作为生产力唯一的标准。这是庸俗的、片面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等短期行为的出现,是这种标准的外在表现;忽视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自身的发展,则是这种标准的内在表现。事实表明,这些不正确的做法,已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这三者都与人的发展相关。 首先,人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劳动者劳动生产能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的要素问题,既是理论界长期关注和争鸣的问题,也是目前条件下进一步深化生产力范畴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提出以下观点供思考.有种观点绝对地否定把生产力本身的内在要素归结为人和物的“二要素说”以及归结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三要素说”,这是欠恰当的.因为,第一,从方法论上讲,“二要素说”和“三要素说”遵循的是“实体还原”的方法,即把现实生产力还原为它的原始单元,这些单元都是一定时空中存在的可感形体,而且对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各自不同的功用.“还原”本质上是一种“分解”或“分析”,而“分析”的方法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第二,马克思、恩格斯也曾把人和物看作是生产条件的要素,把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看作是劳动过程的要素,这正是“二要素说”和“三要素说”立论的经典依据.我们认为,生产劳动的实现和生产力的形成是同一个过程,因而实现生产劳动的要素同时也是形成生产力的要素.第三,“二要素说”和“三要素说”揭示了现实生产力的实体构成,便于向我们呈现和说明简单生产劳动的情况,特别是原始生产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考察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形成过程,论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及其重要意义,从而指明: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生产力理论提高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是党的十三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而得出的一个精辟论断,受到全国上下的普遍赞同。但对这个根本标准的理解却见仁见智,甚不一致。有些同志甚至认为坚持了生产力标准就不好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不好再谈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了。这完全是一种曲解。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是相悖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前人已经造成的物质基础上去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必然不断前进。这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恩格斯、列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认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上的重大飞跃.同样,我们党的十三大坚持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