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伪自由书〉后记》,是一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斗争艺术光辉的战斗檄文。在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运动的今天,认真读一读这篇《后记》,从中吸取鲁迅对敌斗争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同林彪一类政治骗子的斗争,是会有帮助的。善于揭露敌人,这是鲁迅对敌斗争的宝贵经验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2.
据《鲁迅日记》记载和有关资料统计,鲁迅自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开始与徐懋庸(1910—1977)通信起到一九三六年八月五日夜答徐懋庸公开信止,共致书信五十二封,现见于《鲁迅全集》《鲁迅书信集》者有四十六封,其中收于《鲁迅书信集》之1094号信系年有误,另一封误作残简收于附录,又未加系年。现分别考订如下。  相似文献   

3.
《〈鲁迅书信集〉补遗》(《光明日报》一九七七年二月十九日“文学”第六十期,以下简称《补遗》),是新搜集到的鲁迅后期十五封信。鲁迅后期的战斗特点,是以马列主义为武器,彻底进击“正面的敌人”与革命内部的“蛀虫”,努力为无产阶级革命和革命文艺事业添砖加瓦。《补遗》也体现了鲁迅这种伟大共产主义者的特色。和鲁迅的其它著作一样,它是我们研究鲁迅思想和作品的珍贵资料,是我们学习和运用鲁迅精神、同敌人进行斗争的重要武器,是我们用于发展和繁荣无产阶级文艺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4.
《水浒》对梁山农民起义队伍中的革命派极力加以排斥,歪曲和丑化。对李逵更是如此,百般嘲弄,贬低,把李逵的反投降路线写成愚蠢、鲁莽的行动,用以反衬宋江投降主义路线的正确性。如今。我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李逵予以正确的评价。总结其斗争实践活动,汲取历史经验,这对于提高路线斗争觉悟,坚持反修防修,很有益处。李逵在公开的敌人面前不愧是英雄,有“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大无畏精神,他怀着对封  相似文献   

5.
近阅1981年新版《鲁迅全集》,其第十一卷有几处校对错误,兹列如下:《两地书·三四》末缺“(其间当缺往来信札约共五六封。)”一行十三字。(据1958年十卷本。)王得后同志《两地书研究》录出了未编入《两地书》的原信,其中有鲁迅二五年七月十五、十六致景宋的两封,景宋六月三十、七月十三、十五、十七致鲁迅的四封。《两地书·三四》是七月九日,三五是七月二十九日鲁迅致景宋,这中间恰有五封信未编入。《两地书研究》亦引用了这句话:“很快,即在注名‘其间当缺往来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这一文献的各个部份都贯注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它教导我们如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如何抓住事物本质和主流而不被现象迷惑,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工作和思维。(1)毛泽东同志在对敌斗争中,有一个著名的原理:“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和战术上重视敌人这一公  相似文献   

7.
“对敌人要狠,要压倒它,要消灭它”;“对自己人,对人民、对同志、对官长、对部下要和,要团结”,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很早就倡导的方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部光辉著作里,毛主席根据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形势和特点,总结了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把能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做到对敌狠、对已和,提高到能不能坚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高度,成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只有坚定不移地执行对敌狠、对已和的原则,才能使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不断地得到巩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当前正在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中,重温毛主席的这篇著作,对于牢牢掌握批林批孔揭批林彪死党这个大方向,促进革命队伍的大联合、大团结,使批林批孔运动按照毛主席、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健康地向前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菁同志的《关于鲁迅对日译本〈阿Q正传〉的校释》(刊1975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一文,为我们介绍了他最近从《阿Q正传》的日文译者山上正义的儿子山上晃一那里看到的鲁迅用日文亲笔写给译者的信札,和为译本作的校释的原件.他把鲁迅这一封信件全文翻译出来,从而提供了鲁迅的一封集外致日本友人的书简;述说了校释的部分内容,记叙了日译者的简单经历,和手稿的发现经过.这是极其有益的;然而,尚嫌不足的,是对日文译本《阿Q正传》这本书和他的编译者,却绍介不多,言犹未详,似应补充;说编者尾崎秀  相似文献   

9.
周立波同志不但是一位小说家,写出了《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等名著,而且是一位翻译家,译过捷克作家基希的《秘密的中国》和俄国作家普希金的《杜布罗夫斯基》等作品。他还是一位有成绩的报告文学作家,出版过《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战地日记》和《南下记》等报告文学专集。“这三本报告文学集不仅仅真实地记下了广大人民和八路军、新四军英勇善战的顽强机智的战斗事迹,也勾勒出敌人残暴的嘴脸和汉奸的丑恶形象,渲染了中华儿女对敌斗争的壮烈气氛,充满了血肉和烽火硝烟交织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鲁迅的《自嘲》诗,我总觉得目前的解释有点别扭,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目前的解释,说“千夫”指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指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者,都要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这种解释,虽然这对鲁迅的革命精神的很好的概括,而且把“千夫”说成敌人似乎也顺理成章,但把“孺子”说成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就让人感  相似文献   

11.
重温《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以下简称《信》),心潮仍然象初读时那样久久不能平静.这是陶斯亮同志写给已故父亲陶铸的一封公开信,这是一篇用血和泪写成的悼词.这朵白花、经受了几多冰封霜冻,终于在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变的春天,破土萌芽,绽蕾开放.  相似文献   

12.
鲁迅诗歌《哈哈爱兮爱乎爱乎》四章,见于《铸剑》这篇小说里。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4日,从北京来厦门。他在《自传》里说:“因为做评论,敌人就多起来,北京大学教授陈西滢开始发表这‘鲁迅’就是我,由此引起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要逮捕我。我只好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做教授,约有半年,和校长以及别的几个教授冲突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在同阶级敌人作斗争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把研究历史和研究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使历史研究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服务。今天,在揭批“四人邦”的斗争中,学习鲁迅关于研究历史的论述,对于我们批判“四人邦”歪曲篡改历  相似文献   

14.
闻言实 《中华魂》2012,(9):57-63
本期摘登的是由闻言实提供的美国、德国有关学者写的三篇文章和哈佛大学罢课学生写的一封公开信,供研究参阅。它们分别是:《金融化与新自由主义》、《华尔街到底做了些什么?》、《欧洲走下坡路不可避免》、《致格里高利·曼昆的公开信》。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三闲集·答有恒先生》一文说:“我离开厦门的时候,思想已经有些改变”。鲁迅从厦门到了广州之后,他在剧烈的斗争中开始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不过,这决非偶然,应该说,从五四到五卅在北京,特别是北伐战争胜利声中在厦门,鲁迅所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更为显著,他的思想确实“有些改变”。鲁迅长期以来为追求无产阶级的革命未来作了不懈的努力。他早在《狂人日记》一文就号召人民彻底摧毁封建制度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曲笔的形成 ,受我国史学和美学传统的影响 ,但更受制于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鲁迅运用曲笔 ,既是自觉的 ,又是被迫的 ,他把曲笔作为对敌斗争的一种武器。研究鲁迅的曲笔 ,不是要学习鲁迅的隐晦曲折 ,而是要学习他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继承我国优良的文学传统 ,克服文学创作中的平板、直露和肤浅 ,不断丰富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7.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所写的著名诗句。这两句诗早已成了我们的座右铭。但是,诗中的“千夫”一词,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我看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现在,几乎所有的研究鲁迅诗歌的论著,都把“千夫”解释成“敌人”。“千夫是指敌人”,这似乎已成了“定论”,而且是唯一正确的论断。倪墨炎同志在他的《鲁迅旧诗浅说》中说:“在本诗中,千夫是指敌人,千夫指是指敌人的诬蔑、诽谤、压迫、谋害。”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在勤劳的战斗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大量的书简。据《鲁迅日记》记载和鲁迅生前的亲友回忆以及鲁迅逝世四十多年来陆续发现的鲁迅书简,大约有五千五百六十余封,现在已被我们搜集到的全简共有1566封,残简32则①,其中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书信集》共收全简1387封,残简15则②,除鲁迅生前自己编入文集的60封,编入《两地书》的67封,合127封外,  相似文献   

19.
鲁迅跟钱玄同一道从学章太炎,《新青年》时期并肩战斗,这是众所周知的.但鲁迅和钱玄同之间,长期存在着思想政治上的分歧和斗争.鲁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从维护革命利益出发,对钱玄同进行过严肃地批评和斗争,希望他改弦易辙,而未能被钱玄同所接受.于是,鲁迅便不得不断然与之绝交.今天把这个过程的大致情况弄清楚,一方面可以学习鲁迅在思想斗争中旗帜鲜明、始终坚持革命原则的可贵精神;一方面可以从钱玄同的道路上吸取教训,积极开展思想斗争,提高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战斗的一生中,曾多次和混进革命营垒的“蛀虫”作斗争。他总是分清敌友,旗帜鲜明。他总结斗争经验时说:“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都败在他们手里”(《鲁迅书信集》第677页)。他认为,在革命军行进时,“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二心集·非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