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恢复重建就业和社会保险特殊政策出台后。旺苍县快速反应,积极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县上成立了灾后就业援助领导小组,统筹安排部署,制定专项援助方案,按照简化程序、特事特办的工作原则,设立了“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为全县受灾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公共就业服务。县劳动保障部门及时调整培训重点,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学校培训与企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受灾群众就地就近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围绕灾后重建.  相似文献   

2.
崇州市劳动保障部门针对灾区实际情况,实施“培训三化”服务增大培训面,确保受灾群众能够及时获得免费培训,更加有效地推进灾后就业援助。一是培训地点就近化。在培训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受灾群众暂居安置的因素,分散就近设立培训点,方便有培训意向的人员:二是培训目的定向化。  相似文献   

3.
受“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影响.广元市有19.5万多名受灾群众和返乡农民工失业、失地、失去基本生活来源,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为切实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恢复信心,广元市紧紧围绕帮助受灾群众更快、更多、更好实现就业,着力抓政策落实、就业援助、技能提升、创业促进和信息对称.把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变成实现就业的过程.把新上项目的过程变成扩大就业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巴中市劳动保障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对因灾失业人员实施就业援助。一是开发公益性岗位3557个,优先安置重灾户失业人员实现就业。二是先后举办了8场受灾群众就业援助招聘会,提供岗位1.4万多个。有38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  相似文献   

5.
成都市青白江区劳动保障局快速反应,积极应对特大地震灾害,落实就业援助,及时帮助受灾群众和失地农民实现就业自救。该局组织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分为13个组,对本区受灾群众、失地农民、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和重灾区迁至青白江区以及对口帮扶的彭州市葛仙山镇、敖平镇受灾群众的就业意愿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登记,并结合筹集的岗位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该局还开通“绿色通道”,协调用人单位提前支付返乡的灾区民工工资5万余元,涉及劳动者100余人。  相似文献   

6.
“5.12”地震发生后,成都市及都江堰市就业局千方百计周密组织,共收集48家各类用人单位招工信息1000多个,举办了灾后首场招聘会,并将就业岗位送到受灾群众临时居住的帐篷中。目前,都江堰市人力资源市场的灾后重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开场.为广大受灾群众服务。  相似文献   

7.
汉源县河西乡在“5.12”地震灾害中,涉及受灾群众7000余人,后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工相继失业返乡达500余人。河西乡立足山区实际,抢抓灾后重建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2009年,全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3100人.同比增加720人,实现劳务收入2310万元.人均劳务收入24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实现了农民工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8.
民生是灾后恢复重建之本。两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促进地震灾区群众"户户有就业"摆在民生工作的重要位置。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两年间共帮助和促进近160万受灾群众就业,确保了就业有门路、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为灾区群众点燃了新生活的亮灯。  相似文献   

9.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崇州市设置临时安置点137个,就地安置受灾群众近10万人,转移安置4273人,接纳安置市外受灾群众3400人。崇州市劳动保障局坚持政府安置与受灾群众自助自救相结合,坚持政府保障与产业扶持相结合的方针,逐步实现由政府“输血”向受灾群众自我“造血”转变,全方位、多角度狠抓就业这一关键环节,做好受灾群众生产自救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今年以来,达州市劳动保障部门采取切实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搞好摸底调查。全市就业服务机构深入乡镇和街道社区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摸排登记工作,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提供免费服务,优先推荐就业。二是加强政策扶持。通过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培训补贴等就业优惠政策.帮助高校毕业生创业和带动就业。三是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聘用高校毕业生到公益性岗位工作。四是提供就业服务。通过提供用工信息、加强职业推介、现场招聘、网络招聘、送岗位活动等形式,已帮扶近1500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五是开展创业培训。  相似文献   

11.
“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一年了.作为地震灾区成都市的受灾群众.他们的就业状况如何?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30日,全市共筹集、开发就业岗位近60万个,纳入就业援助42.1万人,组织受灾群众定向培训27.58万人,先后帮助35.3万名灾区群众实现就业,其中本地就业33.7万人,劳务输出1.6万人。  相似文献   

12.
劳务产业是巴中的支柱产业。搞好劳务开发.发展劳务产业,解决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贫困山区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实践“三个代表”,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三个转变”,发展“三大经济”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就业是人们生存之计、生存之要.人以劳动、就业为谋生的手段.“民以就业为本”。那么怎样才能够促进就业呢?就业要以教育培训为本。  相似文献   

13.
《劳动理论与实践》2010,(3):F0002-F0002
2009年,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一揽子特殊政策措施,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构建“大创业”、“大就业”格局,健全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有力地巩固和发展了全市城乡比较充分就业局势。  相似文献   

14.
《劳动理论与实践》2011,(8):F0002-F0002
近年来,成都市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在健全完善统筹城乡就业“三大制度、六大体系”及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制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系列特别培训就业行动计划和“五大创业工程”,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免费发放就业培训券、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就业援助扶持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县人社局以构建人力资源供需平台为依托.以服务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为目标.以提高就业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强化业务指导为抓手.扎实开展就业培训、就业援助、劳务开发、失业保险等各项工作.为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都市农业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6.
广元市地处四川省北部,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市。全市总人口306.21万人,劳动力总数171.35万人。近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地震的双重影响,大量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乡,而本地受灾群众失地、失业现象突出。地震之后,全市从业人员从152.3万人降到130.7万人,通过灾后专项就业援助行动,就业形势本来已经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江油市在“5,12”大地震中遭受重大损失。江油市劳动保障局干部职工在局党组的带领下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一面抢救群众、服务灾民,一面竭力恢复劳动保障各项工作,帮助受灾基层平台重建。  相似文献   

18.
“了解地震抗灾常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重建家园!”一堂浅显易懂的讲课给都江堰市幸福镇社区受灾群众极大鼓舞。5月23日,成都市及都江堰市就业培训中心在“5.12”地震后抗灾心理培训班.安抚重灾区家乡父老乡亲。  相似文献   

19.
邻水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被广安市委、市政府授予明单位称号;县就业局被省劳动保障厅、省解困再就业办、省劳务开发办授予再就业培训“五年五十万计划”先进单位、流动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劳务开发先进单位和劳务输出先进单位;邻水县被省政府和省劳动保障厅授予“再就业培训基地”和“劳务基地县”称号,县就业训练中心被省扶贫开发办命名为“劳务扶贫培训工程培训示范基地”;县劳动保障局局长幸云被省劳动保障厅和省人事厅授予“再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做好藏区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我省将组织实施2014年“千名藏区群众职业培训行动”,面向藏区群众开展免费职业培训(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帮助实现稳定就业,成功创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