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鲁迅作品内容博大精深,艺术新颖独特,是值得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研究的,既不能违背作者的创作意图,又不能脱离作品实际,这确实需要化大气力去探索。李兵培同志对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了思考,他批判了“乐园说”,得出的结论是:百草园是牢笼,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的关系是并列的或承接的;此外,  相似文献   

2.
鲁迅1926年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回忆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鲁迅这里所谓的“我家”,确切地说,当指绍兴城内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新台门是一座封建士大夫宅第,当时共居住着覆盆桥周氏中的六个房族,而鲁迅故居则为新台门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正>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现代史上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所以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能够在其中看到别样的“精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收录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这篇文章描述了鲁迅童年时期在绍兴的百草园中的游戏和在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  相似文献   

4.
鲁迅以“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概括了成长过程中接受的两种文化,揭露了“三味书屋”正统教育的“文化权威”性质及其弊端,表达了对“百草园”这一全面发展寓教于乐学堂的颂赞。“百草园”生活诱发、强化了鲁迅的艺术审美性,拓展了文化视野与思维空间,使他从非主流文化中吸取了反封建资源,获得了个性自由与思想解放,这是鲁迅成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重要因素。鲁迅从破除文化权威的整体性高度击中了传统教育的要害,同时切中时弊,启发我们反思当前日趋功利化标准化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正确导向。  相似文献   

5.
就鲁迅小说《祝福》描写祥林嫂“撞香案”“捐门槛”“最后的疑惑”等三个重要场景作解析,集中评论目前流传广、影响大的“节妇”典型论。认为祥林嫂善良憨厚、坚忍倔强,在封建罗网中不断挣扎,有自发的反抗精神,但不是有觉悟的自觉清醒的反抗者;她受封建思想意识毒害,愚昧落后,但不是“节妇”典型。在解读《祝福》以后,还引用了鲁迅有关言论,这有助于人们对祥林嫂艺术形象的全面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中学时就学过,以后也曾多次提起。但鲁迅读书的这个地方,为什么叫“三味书屋”?这“三味”又指哪“三味”?却早都忘了。直到最近去鲁迅的故乡绍兴,亲身走进“三味书屋”,看  相似文献   

7.
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说法。但通读全篇,我们不难体会到怀旧意味和抒写百草园时渗透出来的对往昔的慨叹,以及描写三味书屋生活背后流露出来的对寿先生的敬意与怀念。该文是鲁迅回顾往昔生活一系列链条中的一环,折射了鲁迅的一个思想印迹,传达了中年鲁迅的寂寞情怀和在纷扰中寻求闲静的无奈心态。  相似文献   

8.
《祝福》是几乎可以和《阿Q正传》媲美的杰作,阿Q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祥林嫂则是现代的我们女性国人的灵魂。祥林嫂把做稳了奴隶视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决没有在做个好寡妇之外争取点什么人的权利。她第一次到四婶家做女佣,卫老婆子说是逃出来的,只是卫老婆子和婆婆串通起来搪塞四婶的托辞。从发生在祥林嫂灵魂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惨剧中,鲁迅揭示了铁屋子封建传统文化触目惊心的血醒味。《祝福》看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和作为小说家的鲁迅天才的长处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过去的批评家评论《祝福》时仅作人物分析,没有注意到对小说文本提供的意象的研究,所以本文做意象批评。小说中以雪的意象隐喻祥林嫂的清白无辜、处境艰难、留恋人间、并表示对她的挽悼;以四叔为理学的意象,揭示理学为代表的伦理政治制度是祥林嫂悲剧的始作俑者;以鬼神界的意象揭示神道设教的精神奴役,是伦理政治制度的帮凶。这三组意象构织出一幅中国封建末世的画面,作为祥林嫂形象立足的根基,深化了人物性格和主题。这篇小说证明了鲁迅不仅凭才气编故事,更是以渊博的学问著文章,所以他的作品才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一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语言朴素、含义深长的散文。多年来,本文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都把文中的百草园当做乐园来解释,说“百草园确实优美,其乐无穷”。我们认为,这样解释脱离文章实际,违背作者意图,未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研究百草园,要从百草园的实际出发,主要是看这园子是否给了“我”应有的乐趣。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是什么样子呢?四周泥墙,岌岌可危,拔何首乌藤会“弄坏了泥墙”。园内“人迹罕至”,是“荒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而且“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园中的桑椹、复盆子,都是介乎果与药之间的玩艺;唯一的树是高大的皂夹树,不能爬。鸣蝉自然是伏在这树的“树叶里”,无  相似文献   

11.
关于《祝福》中祥林嫂之死因,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作为鲁迅最著名的乡土题材小说,《祝福》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本文从民俗传统对俗民个体的控制与教化角度,认为隐喻型民俗控制和奖惩型民俗控制是造成祥林嫂之死的最主要的主客观原因。鲁迅以此深刻揭示了封建文化思想吃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正>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每次阅读都觉得亲切而有收益。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我常常看别人的评论,其中有很多分析精深的文章对自己启发很大。但是,我觉得有一些评论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现在将我的一些意见写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怎样评价镜吾先生和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共两大部分,后一部分主要是写镜吾先生和他的三味书屋。怎样评价镜吾先生和三味书屋呢?有人说,三味书屋是少年儿童的“牢笼”,“三味书屋远不及百草园那么广阔美丽,富有生气,走进了黑油的竹  相似文献   

13.
“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开蒙的塾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作者为回忆这段读书生活而写的一篇优美朴实的自传性散文。“三味书屋”原来叫“三余书屋”。据说,清朝嘉庆年间,鲁迅老师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先生首先在这里置地建屋斋,名曰“三余书屋”。当初定名“三余”,是取董遇“学当以三余”之义。据《魏略》记载:董遇教书,其弟子说,读书“苦渴无日”。遇  相似文献   

14.
<祝福>描写了祥林嫂在现实生存和灵魂痛苦两个层面的悲剧,鲁迅先生紧紧抓住封建意识形态的残酷性、虚伪性和欺骗性进行批判,尤其是对意识形态权力话语及其对民间渗透所形成的习俗等进行解构,从而完成对封建文化的内在批判.  相似文献   

15.
典型形象是指文艺作品中高度概括化的艺术形象,是个性和共性的高度统一。《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纯朴善良、刻苦耐劳的鲜明性格的刻划,和对祥林嫂这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全部悲剧性生活道路的描写,集中地概括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迫害下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曹禺的话剧《雷雨》写于1933年,这二篇体裁不同的作品堪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精典,其中各自塑造的中国劳动妇女形象祥林嫂和鲁侍萍给人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中国的劳动妇女在旧时代那严酷的封建重压之下,犹如大石磐底...  相似文献   

17.
《彷徨·祝福》:“祥林嫂?怎么了?”“老了。”在前些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鲁迅全集》注解中,写的是“老了,即死了”。读后  相似文献   

18.
《祝福》中祥林嫂及其周围人们的“笑”,是鲁迅先生用沉重的笔蘸着祥林嫂的血和泪写成的,展现了祥林嫂的性 格特征和其必然的悲剧命运。这些“笑”是作者的客观描绘,揭示出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正>鲁迅,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在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往往成为学生们品味经典和提升素养的重要材料。无论是《孔乙己》《故乡》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鲁迅总能用他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脆弱,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祥林嫂一生所遭逢的处境是荒涎寂寞的,她不断地受到命运无情地播弄:二十六、七岁青春时节转瞬成为寡妇,被迫再嫁后又丧夫失子;鲁镇的冷眼与麻木使她沦为乞丐;精神绝望后寂寞死去……在这一系列充斥着扼杀窒息的生存悖境中,她伴随着孤独寂寞的飞雪,一步步地跌向深渊,坠入虚无,用自己悲苦凄凉的一生控诉这黑暗腐朽社会的冷酷无情。在《祝福》中,鲁迅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的态度;期望揭出这病态社会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①,借助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惧去实践他的“反抗绝望”人生哲学。《祝福》仍旧承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