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学的最深刻本质是文化:大学是一个教育组织,更是一个文化组织;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大学是社会文化中心,是社会理性文化的策源地;大学又是一种"文化人共同体",即文化精英的组织。大学最本质的属性是文化;同时它又必然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它表征的是区别于野蛮社会的城邦政治共同体或者工商业活动.在17-19世纪,它具有鲜明的经济领域属性,用以解释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关系.在当今时代,它主要表征的是区别于国家领域、经济领域的非营利的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不应将公民社会视为资产阶级话语的专利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建设之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模式创新、社会支持和社会团结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积极有序地推进公民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自1982年人口条款入宪至今已有30年,在此尝试分析并解释这一宪法中颇受争议之条款——第25条。现代政治是人民统治的政治,然而谈及中国现代法治进程,涉及的不只是一个谁统治谁的合法性问题,还内含了一个人口治理的维度。人口是人民这一精神性事物的肉身,它的基本单位是家,现代性在中国可表达为从“小写的家”客观化为“大写的家”。就此而言,现代人民统治的基本结构就不是“个体自治一公共自治”的二元模式,而是“公共自治一家庭自治一个体自治”的三元模式。据此,第25条应当从人口治理的角度加以扩大性解释,即应解释为“国家实行人口管理,使人口的变化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自1982年人口条款入宪至今已有30年,在此尝试分析并解释这一宪法中颇受争议之条款——第25条。现代政治是人民统治的政治,然而谈及中国现代法治进程,涉及的不只是一个谁统治谁的合法性问题,还内含了一个人口治理的维度。人口是人民这一精神性事物的肉身,它的基本单位是家,现代性在中国可表达为从"小写的家"客观化为"大写的家"。就此而言,现代人民统治的基本结构就不是"个体自治—公共自治"的二元模式,而是"公共自治—家庭自治—个体自治"的三元模式。据此,第25条应当从人口治理的角度加以扩大性解释,即应解释为"国家实行人口管理,使人口的变化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其合法有效地统治,都必须履行两项基本的职能: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随着国家"以工支农、以城带乡"及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  相似文献   

6.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农村,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背景并逐步型构的历史体系,对它的研究必须关注整体,进而预设一种理论框架,如此,才能将微观制度的变迁置于整个农村秩序之下。村落第三域可以作为村民自治研究的一种框架解释。具体而言,中国村落具有共同体的属性,应被视为存在于人类共同体中独立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并基于二者关系而衍化出的第三域的组成,凝聚力、自足性和自主性是其核心属性,而自治则是其组织和生活规则。这一框架具有三点意义:可将村民自治权定位为村民自治制度的逻辑起点;可将村民自治进程中遭遇的问题概括为村落第三域核心属性淡化的表现;有助于指明村民自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绝地天通"的人神观把神和人分开,古代帝王籍此以"礼治"代替"神治"并使其统治权获得"合法性",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绝地天通"的人神观是古代帝王倡导和实行的祭天保佑的统治思想和统治模式的思想源头,也是其倡导和实行的"礼治"统治思想和统治模式合法性的思想根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过程中,"绝地天通"人神观产生了三个重大现实意义,即:德本思想被确立、"礼治"思想深入人心、统一的国家观初步形成。这其中,人们的共同话语开始形成,政治认同逐渐形成,政治整合有效开展,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关键要素。这个历史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古代的国家性质,国家依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二重国家--对国家本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国家观认为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笔者认为 ,这一传统观点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 ,必须确立新的国家观——二重国家观。从社会层面看 ,国家是社会国家 ;从政治层面看 ,国家是政治国家。社会国家与政治国家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演进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独立的地位。早期马克思用"林木偶像"来隐喻现代国家。透过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现代国家作为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这一观念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后国家政权的研究,马克思意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国家有可能演化为一种独立的、保守的政治力量,马克思指出这是资产阶级不能直接统治的后果,也是资产阶级市侩化政治的集中表现。针对国家机器不可改良的性质,马克思提出要"打碎国家机器",并且以巴黎公社为原型,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共和国"这一替代性政治建构。  相似文献   

10.
社会政策不仅旨在追求公正、福利等特定的社会目标,而且具有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功能。民族共同体不仅是一个政治法律共同体,也是一个伦理共同体,而社会政策也有鲜明的伦理属性,且二者具有伦理同构性,这决定了通过社会政策建设民族共同体的可能性。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而社会政策同样具有长期性、持续性、日常性的特点,这决定了通过社会政策进行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性。社会政策通过制度化个体之间互助的伦理关系、强化民族共同体的伦理内涵、重申并落实共同的价值观而建设民族共同体,这揭示了社会政策路径下建设民族共同体的可行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突出强调的背景下,通过论证社会政策具有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功能,给中国社会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带来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虚拟社会的繁荣兴盛带来了网络政治的迅猛发展,其独特的吸引力以及虚拟社会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导致谣言开始借助网络渠道进行传播,对国家的政治安全形成了严重冲击,消解了政府的公信力,弱化了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扰乱了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因此,需要从政治层面探究网络谣言的成因,通过加强对新型虚拟社会组织的管理,对政府主体行为进行规制,提升社会公众的网络政治素养,构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良性互动,健全网络传播行为的法律规范等途径,在多种主体的共同参与下运用多种策略实施综合性治理,才能达到对网络谣言有效治理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2.
"教化"概念的建构在时间上是一个过程,在空间上是一个系统。它既是一种方法和手段,又体现了一种境界和理想,表现为合工具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既关涉德性的养成,又关涉政治的取向,本质上表现为道德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总之,"教化"是在个体与社会交往互动的基础上,使一定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要求,有效传递给社会中的个体并内化为自我的内在品质,在普遍性认同的基础上最终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浪漫派新诗,从它的产生之日起就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因此,中国的浪漫派新诗不仅是一个文学话题,也是一个政治话题。一方面,中国的浪漫派新诗能够对社会现状做出及时迅速的反映,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中国特殊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使它在一定时期政治性超过了文学性,曾一度沦为社会宣传和革命斗争的工具以及现实主义的附庸。从它的产生、发展到今天对它的反思和重新定位,中国浪漫派新诗所带有的政治烙印是无法磨灭的。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中间层主体是对"政府-市场"二元主体框架的突破,是经济法主体的新发展.社会中间层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互融的产物,是政治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由政府向民间分流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民间资源向政府不断挤入的确认.社会中间层主体不仅发挥着分离于政府职能和升华于市场权能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沟通协调、保护恢复等独有作用,并呈现特别保护性、辅助政府调控性、公共服务性和自治性等多种团体类型.各国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规范社会中间层的健康发展,以克服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充分发育,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乎完全受到人与人的关系的制约和支配。而从社会层面上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其核心的问题就是政治关系,其他所有的关系都是受到政治关系支配和制约的。因此,和谐社会的本质在于人的政治生活的和谐,要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一定形式的社会结构、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在社会政策中贯彻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价值、明确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定位等等,是和谐社会之政治基础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得以持续稳定运行的前提,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形式。政治认同的建构与形成是认同主体、认同对象及相关因素的“三位一体”互动过程。政治认同主体的社会存性是其基本特质,作为集多种特性于一身的“社会复合体”,政治认同主体具有一定的利益与意义追求,同时兼具理性和非理性特质。政治认同对象是由内(政治价值理念)、中(政治制度规范、政治组织机构)、外(政治行为)三层次构成的“四位一体”结构。政治认同主体从心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政治态度)和实践(政治参与)两个维度,体现着其对政治体系的认同状态。  相似文献   

17.
英模塑造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生活中从未间断的现象令人注目。就其实质而言,它是国家实现政治动员、进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对党和政府实现特定时期的政治议程和目标、维护国家与社会稳定、巩固政权合法性有着特殊意义。这一行为有其厚重的渊源,是传统政治文化与表彰机制的延续,是对延安时期树立榜样的成功经验的继承,有来自苏联的示范影响,是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国家建构进程中联结政权与民众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8.
女性作为劳动者,不仅增加社会劳动者的数量,而且更在相当程度和意义上决定了劳动的质量。如果撇开政治上的诸多原因,在相当意义上,一个社会的女性是否走出家门,以及将以怎样的方式参与社会,是由社会发展的成本—收益的比较所决定的。男女平等不单单是传统观念和社会道德问题,同时也必然是社会经济问题。经济的发展不仅从生产方式的改变中为女性提供了与男性越来越平等的机会,同时也为女性的自由选择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行政信访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文章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视角,辩证分析了这一制度的制度基础、基本功能和内含价值,据此解读了这一制度安排的政治属性,认为它本质上是一项以治理民主实现社会民生的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上,文章解析了民主与民生各自含义、治理民主与社会民生关系等关键性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20.
新自由主义继承和延续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思想内核,同时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福利思想。新自由主义者以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为基本出发点,对集权主义和国家干预的制度模式进行批判,反对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20世纪8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的福利思想渐渐在一些西方国家成为主流思想,以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为指导的社会福利政策改革开始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