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积案如山,步履艰难"1977年12月19日,64岁的胡耀邦来中央组织部正式上班。他在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是组织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当时说的一句话是:"积案如山,步履艰难。"他还解释说,"文化大革命"前的历次政治运动,还有建国前的  相似文献   

2.
在平反冤假错案和支持真理标准讨论中立下赫赫功勋的胡耀邦,名震中国,意气风发。为那个时代的干部和年轻改革者,树立了理想主义的人生范式。  相似文献   

3.
徐庆全 《领导文萃》2009,(19):64-67
多少人感谢胡耀邦 从1976年至1978年,胡耀邦抓住一个最要害的问题,拉开中国社会大转折的序幕,这就是极具针对性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  相似文献   

4.
<正>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胡耀邦与华国锋的关系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胡耀邦在中央党校期间,多次讲到他与华国锋之间来往的情况,这从一个很小的侧面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在中央党校工作期间,胡耀邦十分尊重华国锋  相似文献   

5.
25岁当上首长、35岁任省委书记、“文革”中最早被批斗的中央委员、为300万人平反……从农家孩子到部队首长,从团中央书记到干校学员,从赋闲在家到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的一生充满传奇。在胡耀邦同志逝世22周年之际,让我们来回顾他几经沉浮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刘畅 《领导文萃》2008,(10):65-70
与中南海仅一墙之隔的西华门,住着许多中共领导人。推开一扇绿色的大铁门,在警卫员的带领下,沿着高高的围墙没走多远,就到了胡家。  相似文献   

7.
抢救胡耀邦     
王凡  东平 《领导文萃》2008,(20):112-115
1989年.实在是个不寻常的多事之秋,而且几件事都出乎意料。班禅副委员长辞世没过多久,又一位精力充沛身体一直很好的中央领导人骤发病变,他就是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而王敏清则又一次成为现场抢救的组织指挥者。题为《胡耀邦最后的瞬问》文章,记述了胡耀邦那次发病和抢救的过程,那篇文章与王敏清的叙述有很大差异,很有必要对当时真实的情况加以辨析澄清。那篇文章写道:  相似文献   

8.
胡耀邦对家人和亲朋的要求很严格,他有"二不准":一是不准亲友上京找他办事;二是不准亲友打着他的招牌办事。直到胡耀邦逝世,他在浏阳的亲属没有一个人转为城市户口、安排工作的,全都是普通农民。  相似文献   

9.
告别胡耀邦     
于光远 《领导文萃》2013,(17):91-94
一1987年1月胡耀邦出席了专为对他进行批评的党组织生活会、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发出了公报。公报里说,会议对胡耀邦"进行了严肃的同志式的批评",同时,批准了胡耀邦辞去总书记职务的请求,保留他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的职务。在这个会议之后,胡耀邦就不再在公开场合露面。1987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他参加了。在这个大会和会后的一中全会上,胡耀邦再次被代表们选举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  相似文献   

10.
苗伟东 《领导文萃》2011,(21):53-56
1975年7月,胡耀邦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负责中科院的整顿工作。这时的中科院,由于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成为重灾区。很多科学家受到迫害,科研人员被下放的和被劳动改造的,占科研队伍的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11.
贝璐瑛 《领导文萃》2008,(24):68-73
刚解放的时候,我父亲龙潜在湖南省革命大学当过一段时间的教务长,胡克实当时任副教务长。他们算是同事。后来我父亲和胡克实都调到北京工作,相互来往也并不多。“文革”时,作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克实也不能幸免,靠边站了。我当时无所事事,加上在湖南时就熟识,于是就去看望他。  相似文献   

12.
刘崇文 《领导文萃》2012,(17):53-56
胡耀邦去世前的最后一段日子,是在思想极度郁闷的状态下度过的。为了排遣这种郁闷和愁闲,他每天除了读读书、看看文件、写写字、会会客之外,就是打桥牌。自从在长沙生了一场大病,到南宁后就很少出去参观、游览。一般是上午读书、看文件,下午玩牌。耀邦是个最不善于排遣烦闷的人。他没有多少业余爱好,基本上不看戏、看电影,看电影就看一些科教片,为的是了解科技发展成果,增加科技知识。对戏曲也只是翻阅一些著名的剧  相似文献   

13.
一条宽敞的大道如彩虹蜿蜒在崇山峻岭,把四川、贵州、广西紧密相连。今日,四川人若要出海,再不必向东绕一个大圈子,只消驱车沿着这条叫“大纳路”的南通道向前,便可一口气抵达南海边的著名港口——北海市。  相似文献   

14.
沈宝祥 《领导文萃》2006,(6):120-123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叶剑英即派他的儿子去看望胡耀邦,并征求胡对治理国家的建议。胡耀邦给叶帅提了三条建议。有些人称这三条为“新隆中对”,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工作时的秘书陈维仁则称之为“隆中三策”。  相似文献   

15.
满妹  晓露 《领导文萃》2006,(2):65-69
父亲的沉默是从辞去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时开始的。1987年1月16日,当人们从父亲突然辞职引起的震惊中反应过来后,许多老朋友、老同事、老部下纷纷打电话、捎口信,想到家里来看望他。可他让家人一一婉言谢绝了,他是怕连累了人家。十几个月里,他足不出户,终日不语,默默翻阅了自己从1977年再度复出以来的全部讲话、文章和批示,反思自己十年间在领导岗位上的功过是非,然后开始再次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那些日子,父亲除了读书思考,总是长久地沉默着,独对晨曦和落日。看着他沉默不语的时间太久了,我担心他会闷出病来,就怂恿孩子们去找…  相似文献   

16.
春秋 《决策探索》2005,(11):81-82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1978年),胡耀邦还不是政治局委员,还没有陈永贵的官大(陈当时是国务院副总理)。不过胡耀邦敢说敢干,他在中央党校讲起学大寨修建人造平原来,就直截了当地说那是劳民伤财。胡耀邦“文革”期间挨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多年,对学大寨搞农田基本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和花架子等毛病看得很真切。所以他对陈永贵极端重视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以为然。直到多年以后,水利部长钱正英每次找他谈有关农田水利建设的问题仍然战战兢兢,胡耀邦一听这种话题就不高兴。  相似文献   

17.
1988年冬,我任湖南省教育厅长与胡耀邦同志有过一次谈话。当时在谈到农村教育时,我说,上面热衷于加快九年制义务教育进度,下面就报假数字对付检查,可见讲真话也真不容易。还是周小舟同志说过的“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这时,耀邦同志深有感慨地说,我也讲过违心的话。回顾一生,有两件事是难以原谅自己的,提高来看,也是做人道德的问题。一件是1959年庐山会议批判彭老总,我明知彭老总是对的,心里很矛盾,但因为相信中央,也举了手。第二件是1968年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大多数中央委员都被打倒了,为了凑足到会人数,我被匆忙解放出来,出席会议,一看到…  相似文献   

18.
黎安 《领导文萃》2013,(3):122-122
胡耀邦同志一生很少写诗。而在其留世的屈指可数的诗词里,有一首破口骂娘的粗口诗,意味深长。据耀邦同志的长子胡德平回忆:1988年8月,胡耀邦在烟台休息期间,根据李白的咏酒名篇《月下独酌》(其二),即兴作了一首《饮酒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酒价年年涨,酒瘾月月添。量小非君子,醉昏才算仙。滚他妈的蛋,为政在清廉。  相似文献   

19.
一、在胡耀邦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长时期内,始终贯彻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作者于1953年曾就中小学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问题,就教于胡耀邦同志。胡耀邦说:我们在青年教育中要始终贯彻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相统一的思想。他说:马克思说,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培养人民群众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毛泽东说,要培养青年在德、智、  相似文献   

20.
正吴江先生经历丰富,理论造诣高深,参与了中共许多重要理论的形成,又有一段时间身处政治核心漩涡之中。他与中央领导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胡耀邦等曾零距离接触,与胡乔木、周扬、邓力群等理论家切磋争鸣,还与陈伯达、康生等也甚为熟稔。特别是胡耀邦在总书记岗位上,吴江在不同时期的三次"直谏",且围绕"厚重"、"威重"、"慎重"三个主题词展开,令人印象深刻,沉思难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