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伍振 《百姓生活》2014,(3):63-65
为了一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庆大足石刻,我们来到距离重庆市区160公里的郊区大足县.去观赏那独特的摩崖石刻,感受那博大精深的佛宗禅意。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大佛湾摩崖造像最为著名,足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因时间关系,我们只参观游览了宝顶山大佛湾的摩崖石刻。  相似文献   

2.
红石峡摩崖石刻是陕北榆林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是陕北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石刻数量众多,而且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与艺术价值,享有“塞上小碑林”之美誉.石刻中行、草、隶、篆一应俱全,诸家书法并存,实乃书法艺术中的瑰宝.题诗、题词、纪功、记游、喻景、抒怀应有尽有,内容丰富,有关于民族融合团结的,也有关于边防巩固、军事守备的,更有关于抗日救亡的.题写者多为古代在榆林做官者和途经红石峡的文人墨客,从石刻内容、题写时代及题写者身份的角度去考察,可以见出红石峡摩崖石刻宝贵的艺术、史学、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古代摩崖题刻书法是石刻书法中的一大类别,其功能起初主要是为了实用。魏晋以后,摩崖题刻书法渐与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相结合,从而具备了一定的装饰功能,它融于自然、装饰自然,赋予大自然生命和灵气,并引领人们从中体味山水之情,感受中国山水文化的独特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著名摩崖石刻《瘗鹤铭》是焦山摩崖的滥觞之作,后世寻访《瘗鹤铭》的摩崖石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瘗鹤铭》,也就没有今天的焦山摩崖。《瘗鹤铭》对唐、宋、明、清相关的书法石刻源流有非常深刻的影响,焦山寺僧为摩崖石刻的发展兴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摩崖石刻是传统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文化现象,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旅游信息,是研究旅游的重要实证资料。武夷山明代摩崖石刻反映了当时旅游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也反映了明代旅游所呈现的人本主义、旅游者对游览对象的敬畏态度、审美体验层次的多样性等特征。这一角度的研究,对今天的旅游发展和开发有一定的反思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嘉靖间黄焯编纂的《朝阳岩集》是现存记载零陵朝阳岩诗文题刻的最早和唯一的一部总集,也是我国古代记载岩洞景观和摩崖石刻的较早的一部专书。辑者黄焯,字子昭,号龙津子,延平南平人,嘉靖间任永州知府。今所见《朝阳岩集》为明代嘉靖黄氏刻本,线装一册,不分卷,内容包括铭、记、志、诗、歌、游题短记、补遗7部分。初由无锡孙毓修小绿天收藏,后归国立北平图书馆,迄今所见海内仅此一种孤本,尤为珍贵。其中柳应辰等5首宋诗,乔恕等9首明诗,总计14首诗作不见今朝阳岩石刻及文集、方志文献。另有宋郭昭符1首诗作,内容完整,可补今存石刻磨泐之阙。  相似文献   

7.
得汉城是巴蜀地区典型的古城堡遗址之一,因地制宜的山城防御体系,其城墙附近的摩崖题刻以其自有的叙事方式展示了独特的美学风格。论文梳理其叙事系统为:内容上,题刻叙事与得汉城地理、历史人文构成互文性叙事;形式上,题刻叙事反映了古代诗歌的审美性和汉字独有的视觉艺术效果。得汉城题刻与城墙相互辉映,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性构成了巴蜀地区古城堡独有的时间与空间交织、实用与审美并存、官方与民间协奏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所见到的苗文材料之前,古代苗族是否有过文字,一直是不解之谜。最近,笔者在湖南邵阳城步丹口镇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了100余处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上的文字与古文献资料、民间歌谣传说中的古苗文和明清城步苗族起义军曾广泛使用过的苗文字以及城步民间现仍在使用一些常用的苗文字极其相似。该石刻上的文字应该就是失传了两个半世纪的城步古苗文字。因此,“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说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9.
榆林红石峡景区的摩崖石刻、碑刻、石窟等蕴含了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如何准确有效地传播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是旅游英语翻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原则,探讨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红石峡摩崖石刻书法内容的翻译策略,旨在进一步探讨这一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发挥旅游翻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三峡石刻的民族主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璀璨多姿的三峡石刻主题中,民族主题特别引人注目。以抗日为内容的摩崖石刻,浓缩着凝重深沉的民族精神;以石刻为载体的抗战呐喊,昭示着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以抗侵为题材的纪念碑刻,印证着爱国奉献的民族品质;以正义为内涵的建筑符号,诠释着三峡文化升华的民族主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文字刻石年代长、数量多,气象万千,凿刻技术也极为高明。绵延数千年的文字刻石,以其材料的耐久性,保存了大量古文献、古法书,成为中国文献和书法的一大渊薮。文字石刻形制颇多,摩崖即其一。《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语石》谓:“碑之有文字,始于秦汉。而周之‘吉日癸己’即摩崖刻矣。推而上之,海东之锦山古字,黔南之红崖古字,远在商周以前,亦皆摩崖也。则碑为后起矣。”所传夏禹、周穆王、孔子等撰书的刻石皆难凭信,但无论是碑刻还是其他形式的石材雕刻,都必须先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乡村生活图景的变化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村民个体心态的转变。返乡小说《望春风》延续了格非“江南三部曲”的叙事路线,标志着作者向现实性乡土题材的不断靠拢。作者对传统乡村叙事方式进行现代性转换,聚焦于传统村落式乡村艰难变革的社会现实,展现村民个体在变革中的成长经历,呈现城镇化发展之于乡村的多重影响,探寻乡土精神重塑的可能性,继而在文化层面传达了知识分子格非对于当下乡土文明的冷静反思。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检索,考证了赤峰市区东北隅之红山摩崖石刻文及其作者生平,纠正了石刻文的相关谬误,还原了历史的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14.
《李苞通阁道》摩崖石刻,碑文两行(可辨十六字),记述魏元帝景元四年(263)荡寇将军李苞领工修褒斜道之事。该摩崖石刻虽寥寥数言,却是简明朴素的记实之作。它基本反映了当时修道的规模及其经过,对我们研究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及书法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依据。 但是,该摩崖初镌于石门北口的峭壁上,因原址山崖崩塌,前人恐其泯灭,乃复刻于石  相似文献   

15.
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自晋迄今,一千五百多年来,历代名人陶醉于庐山的林泉峰瀑之间,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和数以千百计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或记山水之美,或述人物之胜,或对景抒情,或临风寄意,或洋洋大观,或寥寥数语,皆启人遐思,发人深省。龙飞凤舞,诗书合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数量之多,艺术价值之高,在名山中不多见。笔者仅以庐山站岭石刻及其书法艺术,发表陋见,求教方家。庐山站岭石刻遍及东西谷及各景点。初步考证,计有358条。其中:唐代5条,宋代5条,明代54条,清代42条,民国156条,现代26条,待考70条…  相似文献   

16.
桂林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桂林以拥有甲天下的山水和与之融为一体的文化景观闻名于世,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防止建设性破坏的蔓延和发展,本文在对桂林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城市规划与建筑及历代摩崖石刻与壁书等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评介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这些珍贵遗产的若干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期望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化年代,各种以市场化和现代性为身份的传媒活动与消费精神融为一体,形成了市场叙事,市场叙事在内容上包含流行叙事、大众叙事、消费叙事、时尚叙事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之结合的是传媒叙事,消费叙事成为其中的主导叙事倾向。  相似文献   

18.
短视频中的乡村不是简单的景观再现,而是有着重要的叙事意义,依然从属于中国文艺的乡村叙事实践。但由于技术、市场、文化等要素的变化,短视频文化所构建的乡村叙事在叙述者、内容、方式上均发生了改变。话语生产是其叙事动力,意指乡村短视频并不是自律性的生产场,其受到了文化、审美、商业、权力等话语的渗入;乡村性的视觉建构是其叙事策略,意指短视频通过使乡村进入展示程序,并对乡土情感进行视觉形塑使观看乡村成为大众的日常化视觉经验,从而构建出了新的乡村视觉体制;媒介乡村是其叙事效果,意指在短视频的塑造下,乡村成了传达不同意义的媒介,召唤出了以互动式、关系为本、在地化为基本逻辑的乡村文化治理范式。尽管乡村短视频因其娱乐和消费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乡村叙事的启蒙性、反思性、批判性,但其依然是乡村相关问题的暴露场,对审视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粱梦吕仙祠照壁"蓬莱仙境"石刻,确为明代遗物。自"蓬莱仙境"石刻产生后,其名声即随"仙"气播布遐迩。近至邻县,远到隔省,凡与吕祖有关之庙宇、景观,多有墨拓而仿镌者。可见此石刻作为古代艺术品和道教史料,具有相当之价值,宜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粱梦吕仙祠的单体重点文物而保护。  相似文献   

20.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摩崖石刻景观不仅是景区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武夷文化的有机组成与参照系统。应用Arcgis软件系统分析了武夷山景区内摩崖石刻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北宋至今的1054年间,景区内共统计石刻403方,水平格局上,石刻景观集中分布于九曲溪与云窝-天游峰两大热门景区;垂直格局上,平均海拔高度248 m以上的石刻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100300 m,其中位于200300 m,其中位于200300 m的石刻数量占总数一半以上。对景区内已考定占总数74%的298方石刻进行时间格局分析,其年均值为0.3824,历朝历代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石刻的热点区域随朝代变更发生空间转移,石刻分布也随时代变迁趋向高海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