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电脑”是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个新领域。由于它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因此日益成为自然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围绕“电脑”有各种各样的争论:诸如“电脑”的本质是什么?它能否进行思维活动?“电脑”的智能有什么限度?它能否完全代替人脑?等等。本文想就“电脑”产生和发展的哲学意义,作点粗浅的探讨。一所谓“电脑”,指的就是用机械和电子装置的电子计算机和机器人等新技术。由于这种新技术能模拟人脑的某些思维活动,所以被人们誉为“电脑”,亦称之为人工智能  相似文献   

2.
人和自然的发展是和谐一致的人脑(包括人),是物质在运动中的产物。电脑不能超越人脑,人脑也不能超越产生它的物质运动形态中蕴含的智慧,只能逼近或穷尽它。老子的“道”正反映了这种运动形态。因此,弘扬并发展从“道”发动的传统美学思想,是未来美学的关联点。  相似文献   

3.
爷爷上网     
成文 《山西老年》2008,(5):46-46
我打算买电脑时爷爷持反对意见,他认为电脑怎么也比不得人脑,花那个钱多冤枉。我硬是搬了台电脑回家。爷爷还是忍不住来瞅个稀奇,最后得出个结论:"电脑和电视、VCD机差不多,还没它们好看。"为了表示他对"机器脑"的藐视,他从来不肯"学雷锋"为我打扫一下"狗窝"似的房间,电脑上越是积满灰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已将世界联成了一个整体,如今学术文化想要闭守一隅,几乎是不可能了。全球信息、开放意识成了研究学问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人脑所能容纳者,究竞有限,这就不能不借助于电脑和大量工具书。在电脑尚未普及的中国,工具书就显得更为重要。继《世界  相似文献   

5.
电脑能否代替、战胜人脑?对人工智能研究的三条主要途径(工程技术设计、仿生学和心理学)分别进行哲学和技术方面的考查分析后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机能表现出某些如同人类的智能,完成一些由人脑难以完成的工作,但它不可能完成所有由人脑完成的工作,也不可能像人的大脑一样地完成这些工作  相似文献   

6.
关于电脑音乐中电脑作曲的问题越来越成为音乐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数学家倾心研究的课题,其方向和深度各有不同。本文望能在介绍电脑作曲之外,从美学角度尝试解读电脑与人脑作曲的区别问题。利用已知电脑作曲类型分析,得出艺术创作与实践动机的出发点根本上还是人,电脑始终是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出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社会,现在能看明白的起码有这样一些特征 第一、将是信息经济的时代,而且发展速度相当快。《大英百科全书》30卷,过去用电脑13分钟就处理完了,而1993年底仅用了4.7秒。“信息高速公路”主要指“三级联网”(电脑、电话、电视)“两脑”开发(人脑、电脑)。总之,人类社会将由  相似文献   

8.
自然语言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要求电脑对人脑构造或理解语言的机制进行模拟,这种模拟首先需要逻辑语义学对语言构造机制的先期研究。简言之,语言构造机制显示出两个特征:1.有穷多的词条作为出发点;2.依据有穷多规则去构造和理解无穷多的语句。多年来,逻辑语义学各分支不同程度地描述了语言构造机制的两个特征,但对其中特征1的刻画却不充分,而语言学对此却有不俗的表现。于是逻辑语义学和语言学形成互补局面,“互补”产生了组合范畴语法CCG。本文揭示了CCG对语言构造机制两个特征的兼容并举,从而展示逻辑语义学在理论上对电脑模拟人脑构造语言机制工作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所谓"后人类",是当代社会人们对未来人类的一种设想,它体现了关于人类未来的一种价值观."后人类"被设想成为人体和机器、人脑与电脑的结合体,它可以是机器人,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信息状态.本文认为,这种关于"后人类"的设想是技术"物本主义"价值观的产物,"后人类"实质上是"非人类".在未来社会,机器和电脑是不可能超过人、取代人的.  相似文献   

10.
从教学意义上讲,引进计算机技术其实是艺术设计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数字艺术设计实质上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对艺术设计教育有着很深刻的意义.然而,电脑毕竟不是人脑,人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与触摸感、线条、色彩的运作所产生的直接性、随机性、亲和感以及绘画动作的速度、节奏感带来的愉快是电脑所不能给与的.可见,基础绘画技能及艺术欣赏力在三维设计中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以电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和智能革命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人类的认识能力获得空前的大解放。传统的认识论正面临着挑战。(一) 传统认识论的基础之一,是把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与认识客体的对象直接对立起来。多少世纪以来形成了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只有人是认识的主体,人脑的认识功能责无旁贷,大脑的机能独一无二,人脑以外的客体不可能成为认识的主体,认识主体也不会进入到认识的对象中去。这种观点甚至成为区别于机械唯物论、主观唯心论的一个重要原  相似文献   

12.
普特南在分析和批判传统心身观的基础上,提出功能主义心身观,即心理状态不是物理状态而是功能状态。普特南的功能主义心身观既具有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优势,同时又存在诸多的困境:心灵的本体地位问题;电脑类比人脑问题;感受性质问题;功能主义与语义外在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汉字的“字”与汉语的“词”单位不一致,给人脑和电脑的理解都带来困难。汉语另外有三种可能的文本:“汉字词式书写”文本、“纯拼音词式书写”文本、“拼音夹用汉字”文本。“拼音夹用汉字”文本最有可能成为走出汉语自动理解困境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4.
人脑输入汉语文本识别分词时的假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中文信息处理中关于分词问题的研究从人脑的分词机制中得到参照,我们探索了人脑在给汉语书面语分词时识别词的交叉和包孕假象的过程,包括以下4个问题:1.人脑在输入汉语文本时可能遇到的词的交叉和包孕假象及这些假象形成的原因;2.人脑识别词的假象的范围和途径;3.人脑识别词的假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4.人脑的言语场。  相似文献   

15.
以二十世纪的大型电子计算机为典型代表的现代自动控制机,虽然也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产物,但它却能对人类思维的某些功能进行模拟,并且大大加强和延深了这些功能。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它不仅具有人脑思维的特征,而且比人脑工作得更好。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据此就把人脑和自动机等同起来,认为“机器能够代替人脑的思维”,“人类将被机器统治”。可见,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自动机与人脑作比较探讨,弄清自动机模拟过程和人脑思维活动过程间的差异,不仅是自动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  相似文献   

16.
比较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比较汉英两种语言的异同,尤其是比较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不同特点,一能方便中国人学习英语,二能方便外国人学习汉语,三能提高人脑翻译的效率,四能促进电脑翻译的研制。这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研究课题。英汉翻译理论必须建立在两种语言对比的基础上。英汉互译的几个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用字  相似文献   

17.
大脑的奥秘     
《阅读与作文》2010,(4):48-49
人脑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结构.也是人的信息分析中心,可以说,人类数千年进化的顶点就是人脑的发展。那么,人脑中到底藏着怎样的奥秘呢?  相似文献   

18.
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人能思维和能制造工具。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活动和机能。有了思维,在人脑里就产生概念、判断、推理。由概念逐渐形成判断,这就有了“意”了。“意”在人脑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用什么办法让别人知道,进而互相交流呢?那就要靠语言这个工具了。  相似文献   

19.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然而,什么是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坚持什么理念,是我们当前着重研究的课题。应当坚持狠抓基础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题;坚持电脑代替不了人脑的原则,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坚持学用结合、用中创新的理念;实行“语言和文化的教与学”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20.
试论钱学森的思维科学理论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学森思维科学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思维科学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将长期分散的无序学科按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思维科学体系,完成了思维科学体系的建构,预见了一系列新学科的诞生,从而使我国思维科学的研究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实践证明,在钱学森的倡导和影响下,我国学者已在思维科学体系论、形象思维普遍论、灵感发生论、相似论、智力工程论,人脑电脑关系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充分表明了钱学森思维科学理论构想的强大威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