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逻辑实证主义为实现其“拒斥形而上学”(即拒斥传统哲学)的纲领,提出“意义标准”和“证实原则”的理论。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凡科学的的理论都是由一系列有意义的命题组成的。传统哲学的命题,仅仅是在表面上与综合命题或分析命题相似,实际上它既不能被经验证实,又不能被逻辑证明。所以,哲学的命题是毫无意义的,由无意义命题所组成的哲学理论就应该抛弃。逻辑实证主义提出“经验证实原则”的初衷是要通过经验达到强的证实,即完全的证实。然而,经验并不能证实全称命题,一种科学理论用经验来达到强的证实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证伪主义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科学命题不能被经验证实,但可以被经验证伪,较好地经受住证伪的理论是确实度高的理论。我国现行的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即"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一种证实思维,忽视了对案件疑点的证伪,应予以完善。刑事侦查要得出确实度高的结论,就必须经受严格检验,排除疑点。因此,应增加"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要求,以提高移送审查起诉案件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卡尔.波普的科学哲学的核心是经验证伪原则,该原则是建立在其对归纳法的批判基础上的,波普把它看做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该原则的提出是波普较为深刻地洞察了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的结果,有其进步性,当然也不尽完美。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把"是"判断和"具有"判断看作是两种最基本的判断形式,"是"判断与形容词相关,而"具有"判断与名词相关,它们都源于亚里士多德主谓命题形式(S是P)中的"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既具有逻辑意义(作为系词"是"),又具有存在意义(作为动词"有"),它既与形容词相关,又与名词相关.然而,命题主谓理论的发展使形容词逐渐成为谓词域的核心形式,而名词等形式被忽视了,"是"的"具有"意义也丧失了,命题形式日益形容词化,命题语言成为形容词性语言,由此产生了许多所谓的哲学问题.维特根斯坦语言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对形容词性的命题语言的批判,恢复和确立以名词为主要形式的日常语言的地位,从形容词性语言走向名词性语言.这一结果被胡塞尔称为"具有"判断的恢复和形容词名词化,是语言哲学的内在转向.  相似文献   

5.
逻辑经验主义的意义理论认为经验事实是句子的意义基础和证实标准。这一理论在处理有关某物存在的命题时会导致矛盾,无法自圆其说。蒯因提出"本体论承诺"的思想,将某物存在这一经验事实理解为对句子做语义分析之后,根据某种本体论思想所做出的承诺;由此,逻辑经验主义所遭遇的难题可以得到一种解决。逻辑经验主义具有还原论的特征,蒯因的"本体论承诺"则是一种整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6.
有关事实的命题是回答"是"与"不是";有关价值的命题是回答"应当"与"不应当".从分析法学的视角看,把事实与价值区分开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法学的发展史证明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批判自然法学的理论出发点;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是法学作为一门科学得以独立存在的依据;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是法律应该得到遵守和法律改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过程中,考察了生产力标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提出并论证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永恒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列宁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命题,把生产力作为历史进步的尺度。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实践中,首次提出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标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理论。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提出的不仅以生产力和社会形态而且以"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来判断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为我们理解多样化的人类历史进程提供了一种更为合理可行的解释.更验证了史学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理论更新这一命题.在当前史学界提倡"有意义之历史研究"是哈贝马斯所给予我们的最为重要和最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编辑学理论关于大学学报的研究中,一个所谓重要的命题就是"特色生命论".这个命题没有把学报特色与真正的历史使命和功能这个根本关系摆正,难以成立.首先,科学和登载它的学报不一定非要有什么特色,"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其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学报的本质是学术期刊,它的安身立命要求必须按照学术期刊的办刊规律来办刊,放弃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去追求所谓的"特色",是本末倒置.再次,学报不看重"特色",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策划也并不意味着放弃地域文化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在<高尔吉亚篇>中借助苏格拉底提出一种"知识性技术"或"技术性知识",其中,"能知"与"所知"直接合一,呈现出一种纯然"透明"的心理状态,即它必定能够透过这些心理状态看到这些心理状态所指向的实在.就命题性知识而言,一个有知识的人所知的命题肯定是真命题而且他也肯定知道所知的是真命题;就技能性知识而言,一个有知识或技术的人所做作为的肯定是完善的目标而且他肯定能够实现他所做所为的完善的目标.因此,对于一个具有"知识"或"技术"的人来说,无论是命题还是行为,都是不可错的.基于这一知识概念,柏拉图不仅批判了作为"信念性技术"的修辞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它毫无力量,而且柏拉图还建构了其自身的"本真性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