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唐代史家杜佑先后有两位正室,即梁氏和李氏。《唐丞相金紫光禄大夫守太保致仕赠太傅国公杜公墓志铭》可证,梁氏去世当在德宗建中三年(782)前后,其籍贯为安定郡。又《大唐故密国夫人陇西李氏墓志铭》可讧,李氏出身卑微,其被杜佑纳“以为继室”在德宗建中三年(782)后数年,被封为密国夫人在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正月。杜佑始撰《通典》当不晚于至德二年(757),进献《通典》当在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相似文献   

2.
《大唐高祖神尧皇帝睿宗孙嗣薛王房宗子李公墓志》《唐李氏世系图》两碑今存甘肃省合水县,两者关联紧密。主要记载李唐宗室睿宗之子薛王房十几代后人的名讳辈分、功名仕宦等情况。碑铭提到的若干诏令赦文、区划建置,可以补证《宋史》地理志等传统史料记载缺憾。方志、金石专著目前对两种铭文的著录尚多有讹误。通过正史检查、碑文互校,可以补正《李公墓志》三家录文碑主名讳等119处、122字;《世系图》碑三家谱系十一世子孙官职等18处、36字。  相似文献   

3.
杞县《李氏族谱》之李岩疑辨秦新林明末大顺军中是否确有李岩其人,早在清初就有过争论。1978年,顾诚《李岩质疑》一文发表,争论再起。主张确有李岩其人说者,主要有三种议论:一是杞县《李氏族谱》中之李岩即大顺军之李岩;二是砀山县李举人即李岩;三是李岩在北京...  相似文献   

4.
黄帝谱系的形成和演变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帝三王同宗共祖的黄帝谱系是在先秦诸子竞言先王的文化氛围下出现的,由于后被收入了《世本》和《大戴礼记》,司马迁又据以写入《史记》,影响颇为深远。通过对黄帝谱系的形成和演变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一元谱系是中国古史的主流,作为族谱仍有其合理性。一元谱系的形成与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民族认同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李骞是北朝赵郡李氏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来《李骞墓志》的发现,为研究其生平以及赵郡李氏的有关问题提供了新史料。结合墓志和相关史料可知,李骞原名希义,字景让,后改名骞,再改字希义;李骞家族原来聚居平棘,后来迁居柏仁;李骞庶长兄长钧未被记入《李骞墓志》,李骞长女宝信当为高延宗妃;李骞生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卒于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曾在北魏和东魏担任多种官职;《李骞墓志》出土于河北省赞皇县。  相似文献   

6.
李思纯1919年留学欧洲,1923归国,时或为官,然主要从教高校。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等众多著名学者和文化名人过从密切,是当时学人圈中的活跃人物和知名学者。但因李氏辞世较早,其名鲜为当代学界所知。李氏在1946年赴南京出席"制宪国大"期间写下了一部记事甚详的《金陵日记》。手稿为李氏家人珍藏了半个多世纪未为人知。其中涉及众多人物与事件,尤其是对"国大"细节,李氏政治态度,生活情境反映真切,呈现出一个颇具多样性的历史"世界"。  相似文献   

7.
《文明小史》文本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以并连和勾连的方式连缀故事(组),其叙事时空操作表现为同一背景时间中的空间位移,体现出社会全景式小说建构的艺术企图,具有民族叙事特质。小说官、民、洋人的人物结构隐含文明与落后对峙、交杂的叙述意义,表达着李伯元对近代中国社会情状与走势的主体认知和整体概括。李氏叙述显示其对本土与外洋关系的某种智性辨析和判断,体现出一种智性民族主义立场,属于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话语谱系。  相似文献   

8.
根据党崇雅传世诗集《鹃失啼》抄本和民国十一年版《宝鸡县志》,发现党崇雅亲笔《鹃失啼》手稿的第一收藏者是其门婿李时灿,以及陕西宝鸡党氏、李氏两大家族后裔子孙的相关信息,并对新发现的嘉庆八年祝寿屏风进行了历史考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李渔自述为依据,将《龙门李氏宗谱》有关李渔字号、出生地点、生年、子嗣、妻室、宗师等若干问题的记载与之比勘研究,指出两者不一之处,肯定《宗谱》的记载虽有所据,但不可能来源于第一手材料。进而推断《宗谱》增补李渔家族谱系的时间不会早于乾隆三十八年,认为使用《宗谱》的材料必须持审慎态度。并结合《宗谱》记载和其它确证,考定李渔生于公元1611年,卒于公元1680年。  相似文献   

10.
西夏皇族后裔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灭亡后,其皇族后裔是否存在,是西夏学长期以来未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作者珍藏的十部《西夏李氏世谱》.证明西夏皇族后裔仍然存在,现居住在青海湟水流域。对长期以来《清史稿》等文献中认为李氏系沙陀李克用后裔的错误说法,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其错误根源。从而澄清了历史事实,恢复了西夏李氏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1.
王仁杰的剧作《节妇吟》和《董生与李氏》借鉴欧洲传统戏剧原则,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现代启蒙主义思想,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诗情画意与西方情节艺术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2.
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重要将领李岩,崇祯十七年被李自成冤杀。关于李岩的籍贯,史学界众说纷纭。以近期发现的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清康熙五十五年由李元善所修的《李氏家谱》为依据论证,李岩的籍贯应为河南省博爱县唐村。  相似文献   

13.
唐代传奇与士子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纵览唐人传奇小说时,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凡涉及婚姻关系的作品,男女主人公的姓氏几乎都不出崔、李、郑、王、韦、柳等姓。如《枕中记》中的卢生梦中娶了清河崔氏女;《游仙窟》中的十娘、五嫂分别是崔姓王姓;《离魂记》中倩女是清河张氏女,其恋人为太原王氏子;《李娃传》中男主角是荥阳公之子,《霍小玉传》中的小玉也出自陇西李氏。这至少向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崔、李、郑、王、卢、韦、柳等姓,在唐代士子心中占有极高地位;从士子们对这类故事的津津乐道中,可知他们是非常倾慕那些家族的女子并且希望与之联姻的。那么为什么这几家姓氏会在唐士子心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唐谱系学者柳芳在他的《氏族论》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山东(崤山以东)地区,太原王氏、清河博陵崔氏、范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明朝倪谦出使朝鲜的背景,《辽海编》的编印经过及其内容、价值,可供研究中国与李氏朝鲜文学关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清末,中日学者编写了一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言语法著作,称为《汉文典》。这些著作的“谱系”类型主要有三种:中国虚词训解和泰西“文法”系;传统“小学”与“文法”结合系;字法、词法、句法、章法综合系。确认清末中日《汉文典》“谱系”,可有效厘清清末中日《汉文典》之间的复杂关系,凸显清末中日《汉文典》的学术脉络主线,认识清末中日《汉文典》的学术创造意义,也可以意识到汉语文言语法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史中具有制度上的“正统性”。 从东亚汉语学史视野来看,清末中日《汉文典》“谱系”存在不对称性。希冀在《汉文典》学史的回顾中,找到研究东亚汉语史交错与分离的符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从泰始五年(269)任巴西郡中正开始,直至太康三年(282)授长广太守,陈寿担任佐著作郎和著作郎达十余年。十余年中,陈寿不仅得以遍阅国家藏书和各种实录、档案,也通过从《益部耆旧传》的编纂到《诸葛亮集》的编纂,实现了史学观念与视域的转变,走出“益部”与“地方”,建构起了适应新的统一王朝的天下观,并最终通过《三国志》精心的体例设计表达出来。《三国志》于《魏书》中以《王卫二刘传》专录文学人物,成为《三国志》中事实上的《文苑传》,而于《蜀书》《吴书》中则不立文学人物专传,仅以随文指点的方式书写蜀、吴文学,呈现蜀、吴文学概貌。《三国志》以此方式整理三国文学谱系,建构出以曹魏邺下文学为主,蜀、吴文学为补充的三国文学格局。这一格局既客观反映了三国文学的历史实际,又与《三国志》宏观的“天下”体系相符合。其杰出之处体现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对邺下文学主流地位的承认和谱系的准确建构,二是对蜀、吴文学成就的客观判断和准确书写。对“益部”或者蜀汉在其“天下”与“三国”体系中的客观定位,是陈寿完成《三国志》“天下”建构与三国文学谱系整理的重要基础,而陈寿走出“益部”、完成从“我者”到“他者”身份的转变无疑是...  相似文献   

17.
徽州人受"朱学"影响,修谱之风愈加浓厚。《安徽绩溪瀛洲章氏宗谱》在2008年面世,其谱系部分对族人有一定实用价值,便于相互联系。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它又确实存在较多缺陷,行家多有批评。基于《安徽绩溪瀛洲章氏宗谱》编修内容,试从谱名、文字资料等方面对旧谱的疑点和差错、排行、标点符号以及谱系排列、兼祧与过继、家庭婚姻状况等略加评析,意在抛砖引玉,亦供正在修谱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侗著作的版本,大致可分为《延平答问》版本、《李延平先生文集》版本和拾遗三个系统。基于《延平答问》的宋刻本、明刻本、清刻本和朝鲜、日本刻本,以及《延平文集》的版本,以及后人所编拾遗部分,通过前人的著录、史志以及罕见的李氏家谱的珍贵史料,进行了详尽的考证。  相似文献   

19.
李焕章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青海籍诗人。据赵宗福选注的《历代咏青诗选》介绍,李氏系今湟中县李家山乡人,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故于公元1924年。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人,次年礼部会考,廷试第一等,签分度支部制用司主事。入民国后,历任西宁县议会会长、教育会会长、内务科科长等职”,还当过贵德县皮毛局局长。他一生写了许多作品,主要有《惜阴轩诗草》、《惜阴轩诗话》、《寡过堂日记》、《弁言实业杂论》等。诗作中的佼佼者《暮春之初过拉计山》、《虎台怀古》、《湟中杂咏》、《贵德竹枝词》被选入《西宁府续志》卷之十·志余,得以保存与流传。  相似文献   

20.
明代宁波镜川杨氏是一个持续几十年位居全国首列的科举家族,他们以《易》经传家,受此影响,宁波城内的陆氏、李氏、张氏、屠氏、章氏、董氏、戴氏等近百个进士家族,均以《易》传家。治《易》经的鄞县进士,占据了明代鄞县进士百分之六十以上。鄞县如此集中攻读《易经》,区域色彩如此之强,这在全国是相当稀见的。杨守陈编纂的《易》学作品,影响了鄞县其他家族,乃至影响整个浙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