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美丽 《学术交流》2006,(1):160-162
韦庄是唐末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感伤是他的诗的情感基调。韦庄诗的感伤意蕴主要体现在一些伤春、悲秋、叹老之作中,表现的是末世文人在天崩地裂的特定时代里,由剧烈的心灵震撼所带来的感伤之情。这种感伤之情既是对现实的反映,又是对人生体验所带来的震颤的描述。他的诗的感伤之情不但是普遍的、深刻的,而且是真挚的、深厚的。清代陈廷焯曾用“深情苦调”来评价李清照的《醉花阴》词,其实用它来概括韦庄诗的感伤意蕴,也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2.
杭勇  张美丽 《学术交流》2012,(7):178-180
唐末诗人韦庄在对情与景关系的处理中,仍走的是盛唐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路子。韦庄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大致有三种:第一是通篇以景写情,景中含情,移情入境。第二是先景后情。第三是先情后景,因情而景,景中含情。但不论哪种方式都能做到情景交融。韦庄诗中的情与景不仅是交融的,而且是和谐的,具有和谐的美学意蕴。韦庄诗以这种情景交融的方式来抒情的特征,不同于唐末的许多诗人,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3.
张美丽  杭勇 《学术交流》2003,(9):144-146
韦庄诗的审美特征是清丽。王国维曾用"弦上黄莺语"来形容和评价韦庄的词风及其审美特色。其实将它用以评价韦庄的诗风也未尝不可。这可从韦诗自然真挚的情感、凄丽浑然的意境及清新流畅的语言等特点看出,同样恰当。  相似文献   

4.
韦庄是唐末、五代文坛上一位诗、词兼擅的重要作家.他的诗的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唐末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韦庄诗具有和谐之美,具体表现在情感内容上的和谐,即以"衰调写衰代";艺术形式上的和谐主要包括意象运用、情景处理和典故运用以及情感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和谐,即以清词丽句来写感伤之情,并形成清丽的风格.韦庄诗的这种和谐之美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宁 《唐都学刊》2006,22(1):125-127
颜色词在各种民族语言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颜色的记录符号,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从生理学角度看,每一种颜色词都具有象征意义;从语言学角度看,文化差异导致对颜色词的理解产生许多谬误;从社会学角度考察,颜色词与个人的心态、行为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社会习俗之间具有深层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6.
相似的文人命运使唐末五代文人首先确立了杜诗的"诗史"地位,并效仿之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其时,政治的腐败使文人大多得不到重用,故杜甫的讽喻手法及寓议论于叙事的艺术手法也被唐末五代文人继续发扬,尤其突出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诗和韦庄对杜甫的接受和仰慕.  相似文献   

7.
程杰 《阅江学刊》2014,(1):111-128
我国是一个花卉文化极其繁荣灿烂的国度,无论是园艺种植、花事观赏,还是文学、艺术创作都极为丰富繁盛。我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先秦的始发期、秦汉至盛唐的渐盛期和中唐以来的繁盛期。从审美认识水平着眼,我们将这三个阶段分别称为“物质实用时代”、“花色审美时代”和“文化象征时代”,三个阶段间呈不断累积演进之势。我国花卉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我国自然条件、社会文化广泛的历史基础。我国地大物博,植物资源丰富,给花卉园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国发达的农耕文明对花卉园艺生产促进良多。我国传统士大夫阶层构成了花卉文化创造的主力,无论是外延的拓展,还是内涵的提升,都主要得力于他们的奉献,也主要体现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文化理想。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崇尚自然的文化观念对花卉观赏的影响从来都是正面、积极的,历史上从未出现其他民族那种基于特定教义对花卉使用的严格限制,西方中世纪普遍禁止那样的现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花卉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决定了我国花卉文化的民族风格。我国观赏花卉以我国原产的木本和经济应用品种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名花、名树体系。我国人民比较重视自然生长、园艺种植的植物生姿,特别欣赏植物的生机天趣,西方社会那种花环、花冠等采结献赠为礼的方式在我国并不多见。在花卉象征上,我国士大夫阶层最终形成了“比德”、“写意”传统,即通过花卉形象寄托人的道德品格和高雅情趣,体现了我国崇尚伦理道德的文化精神,与西方花卉象征多具宗教意义颇有异致。我国花卉象征中的吉祥寓意,体现着我国民众独特的幸福观,有着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系统“花语”。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四个阶段及其文化心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祖 《社科纵横》2003,18(5):50-51
本文试图从贾平凹小说文本的线形研究中 ,探索其作品的发展脉络、内在价值、艺术精神 ,及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心态。并从文化心态的角度 ,对贾平凹小说作品中思想钙质的缺乏、终极关怀的不足 ,及现代意识的欠缺 ,作以学理上的批评和梳理。  相似文献   

9.
前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创作生涯在20世纪俄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他的作品分别获得斯大林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静静的顿河>这部作品真实地折射出作家鲜明的心理特征、生活阅历、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肖洛霍夫童年时代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本国宗教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对19世纪文学大师们在创作经验方面的继承,这种种因素都对他的女性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江增华 《社科纵横》2009,24(4):102-105
施闰章在清初诗坛享有盛誉,在官场上也颇有声望。其在清初出仕的原因除了一些普遍性的因素外,作为个体的他出仕的原因还有:一是他在明朝没有官籍,清初出仕没有心理负担与外在舆论压力;二是为了完成自己登仕与家族父辈希望他出人头地的夙愿;三便是考虑到要以俸禄养家。而清初出仕的施闰章,其心态是矛盾复杂的,既感激,又害怕,时时担心大祸临头。做事时谨慎小心。他在清初为官,其内心世界并不愉快,时而萌生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意念。  相似文献   

11.
杨光祖 《社科纵横》2005,20(6):146-148
本文主要论述了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三大创作误区,及其这种误区写作中反映出的路遥的文化心态,力图从一个角度解读当代文学创作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九十年代以来,纳顿节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并对土族族群认同和土族地区经济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从文化重构的视角来看,百姓对文化需求愿望的提高,自然社会环境的改变,土族族群精英的努力和大众文化的普适性是当代纳顿节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从网络舆情传播的角度谈文化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丽红 《社科纵横》2007,22(2):129-131
舆情与社会心态对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可以深深触动文化的深层结构———社会心态,对文化的变迁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传播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使得中国的文化安全面临一系列挑战。由于网络舆情传播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面,因此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文化传播策略来确保中国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4.
词的衰微,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综合艺术的词,变为文本的词;一是从以娱乐性为主的词,变为以教化为主的词。近代正是儒学诗教崩坏的时代,以诗教作为词旨,无疑使词更快地走向衰微。词已成为古典格律诗的一部分,诗化成了词衰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赵吉惠  赵海 《唐都学刊》2001,17(4):94-95
文化心态是思想观念的具体表现,乃人文建设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逐渐形成一种共识,认为西部地区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影响西部大开发的主要障碍之一,应该更新观念,调整心态,心理建设的视角,“升华现代陕西人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文化整体滞后与部分文化精神超前,深层文化精神、社会心态的"集体无意识"等阻碍创建的观念。鉴于此,只有解决好经济发展与文化精神的不平衡,文化精神支撑力度不足、不够等难点问题,才可能拓深、加快、加大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7.
谈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伴随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英汉颜色词差异程度的不同 ,将基本颜色词分为三大类 :文化伴随意义大同小异 ,文化伴随意义小同大异 ,文化伴随意义完全不同 ,并从功能、起源和使用场合的角度对英汉基本颜色的词的语义和语用含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的北京中央公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公共空间。它为民国文人交流学术思想、建构文化沙龙提供了优越条件,又是民国文人发生浪漫情事、表达故园之思的寄情场所。由于文化立场不同,各类民国文人对于中央公园产生了不同的精神映像,从中可以透视民国文人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西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带的经济增长越来越趋于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差距正在不断扩大。这种东西差距的扩大是地理区位的影响、资金投入的增长、产业结构效应、投入产出效果因素、地区发展战略的取向和政府政策的作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家在投资分配和政策投入方面实行的东倾政策,无疑在较大程度上加剧了东西差距扩大的趋势。然而,我们也没有理由把近年来东西差距的扩大简单地看成是国家实行东倾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陈岩 《学术交流》2005,(10):146-149
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颜色词不仅反映着颜色的物理属性,也折射着社会属性和文化特征。汉英的颜色词由于受各自民族文化的熏陶而产生了不同的联想意义,主要表现为语义重合、语义错位和语义缺项。这是由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心理、民族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的相同或相异所引起的。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颜色词也表现出趋同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