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宋八大家之中,柳宗元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并称,为历代学者作家所重,其山水散文更被推许为“千古绝调”、“文家绝境”,为后世所景仰。林琴南本来是扬韩抑柳的,但他承认“记山水则子厚为专家,昌黎不能及也”。他说“子厚之文古丽奇峭”“体物既工,造语尤古,读之如在郁林,阳朔间”。①柳宗元山水散文独特的文体风度,早已为历代评家所瞩目,宋代黄震说他“峻洁清奇”,明代王鳌说他“丰褥精绝”,清代李刚己说他“寄兴旷远”,等等。孙梅先生更对他推崇备至,说他“笔力事绝万古,云霄一羽毛,非诸家所敢望尔”。②刘熙载较韩…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即孙中山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口号?他“社会主义”思想真实涵义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文章指出:孙中山早年考察欧洲时,正值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十分高涨之时,他为时势所趋,考察了欧洲的下层社会,发现了西欧社会贫富悬殊的弊病,为了使中国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后避免出现西欧社会的这一弊端,遂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口号。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接受了美国亨利·乔治的“土地国有论”和单一税思想,实际是“平均地权”的又一提法,而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虽然如此,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当时仍有巨大的历史意义:一是表达了他对工农群众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二是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奠定了他后来“三大政策”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的学说充满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世精神和承担责任的忧患意识,并以此奠定了后期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色。但是,孔子虽然关注于“用世”,却并未忽视“立人”,“用世”和“立人”是他的学说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一旦我们开始注意孔子“立人”的这一方面,便会发现他对于人并非只做道德的限定。相反,由于孔子用心于人的自由发展,由于孔子本人就是音乐艺术家,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现了艺术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他的思想与人生另有富于艺术精神的侧面。孔子的这种艺术精神,汉儒、宋儒都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1045-1105,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字鲁直,号山谷老人、涪翁,官至吏部员外郎。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开江西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源深厚的家庭,父亲为著名诗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欧阳修和梅尧臣都是他的远亲。他从小聪慧过人,能过目成诵,治平四年,他22岁便考中了进士。初任叶县尉,神宗元丰年他写信给苏轼,并以诗文作了自荐,其诗文得到了苏轼的称赞和尝识,自此声名大震。后来他又和秦观,张耒、晁补之俱游学于苏氏门下,成为“苏门四学…  相似文献   

5.
论陶渊明的浪漫情怀李华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他有不少称谓:梁钟峰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隋王通奉他为“放人”(意即放浪之人)、宋朱熹说他是“带性负气底人”、清龚自珍尊他为“卧龙豪”等等。通常,人们称他为田园诗人、隐...  相似文献   

6.
傅斯年与中国现代史学的科学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中国现代思想界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和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治史方法的熏陶,傅斯年一生致力于以自然科学为楷模建立历史学,试图“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为了追求“纯粹客观”的历史学,他极力排斥主观,消灭自我,把历史学严格地限定在史料学范围之内。他还以史语所为大本营,聚集和培养了一大批贯彻和传播其治史旨趣的专家学者,由此形成了一个以追求“科学”、“客观”的史学为目的,以整理、收集和考订史料为其内容,以“求真”和“务实”为其风格,具有强大声势和广泛影响的学术集团。傅斯年对中国现代史学科学化做出的种种努力,促进了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把历史学自然科学化,他的失误也恰恰在于唯自然科学是尊,用纯粹自然的眼光看待并要求历史学。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史上,郭嵩焘是和“曾左彭胡”一道登上社会政治舞台的风云人物。虽然他的官运间阅远不及“曾文正”、“左文襄”之显赫,也跟与他一同被诏出山、 生出身的曾国荃相差悬殊;但他的先知先觉,他对当时世界的认识,特别是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却远远超过了他同时代的人,更是“曾左彭胡”儒家正统思想派所不能同日而语的。郭嵩焘的先知先觉,集中到十点,就是他通知夷情、明辨本末,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应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些见解不仅超越了成、同时期大多数洋务派人物的水平,而且为他身后蓬勃兴起的维新变法思潮开了先路…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胡适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学术成就涉及哲学、历史、文学、教育等众多方面。他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山大师”①,为整个中国文化的转变,树立了新规范。唐德刚先生认为,“胡适之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最卓越的贡献应该还是在文学方面”,因为“他是近百年来提倡‘文学改良'和推行‘白话文学'的第一人。”②胡适一生最热心倡导的是传记。他认为“模范人物的传记”,“可以做少年人的良好教育材料”,可以给少年人“介绍一点做人的风范”。③因此,他常常劝别人写自传,自己也身体力行,一生写了约120万字的传记作品…  相似文献   

9.
吴正荣 《船山学刊》2008,(2):100-102
老子首先通过对战争瞬息万变场面的反思,悟解了与人类社会时阎参系迥异的“道”的时度,同时在“道”的时度中,生发了他对人类生命瞬息短暂的感慨,制定了生命最为可贵的幸福原则。为此,老子发出“无欲”、“无为”等响彻天地的呼唤;必须去除过分的“私心”,必须树立“道心”的绝对权威,要“以道制欲”。切不可“以欲制道”。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永远告别战争,才能避免为自己所创造的文明异化,才能最终建立充满真诚与和谐的幸福家园。从而也为我们展示了他的历史反思之路。  相似文献   

10.
人们都说湖北宜化集团总经理张永正是一位搞活国有企业的“事业狂”。究竟他“狂”在哪里?最近,我们作了一些调查,现简要介绍如下:一、他不仅是“不当局长当厂长,不当主任当经理”,而且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上,人们说他是一个“企业狂”。1977年,张永正带着“一班人”在三国古战场的犹亭,靠2000元钱起家,建起了一个年产1万吨碳控的化肥厂,为宜昌的支农工业立了一功;1985年,宜昌地委调他任地区化工局副局长。1987年,当他看到化肥厂经营不够理想、负债亏损时,他便毅然申请,辞官回厂,一举扭转被动局面,将一个年产1万吨碳钦的化…  相似文献   

11.
“积淀说”:我的怀疑魏之郴李泽厚先生在谈到“积淀说”时讲,他在1956年提出的“美感两重性”(“社会功利性和个人直觉性”),“也正是指的这种积淀的审美心理结构”①。又说,“从那时起”,他“就一直认为”要研究这种“心理结构”,“后来”他“造了‘积淀’这...  相似文献   

12.
“无为而治”的谬误剖析──“干扰”与“本性”[香港]黄展骥1.“树树”与“树人”郭先生以种树为业,十分成功,树长得又高又大,果子很丰盛。别人很想仿效他,但总没有办法。有人向他原因。他答道:“我并没有什么秘诀,只不过顺着树木的天性,让它尽量发展罢了。种...  相似文献   

13.
“新潮作家”是个难以界定其范围的概念,姑且随俗地用以格称80年代以来运用异于传统手法来进行创作的一大批作家。尽管其文学主张干差万别,却有着一个明显的共同点,这就是“以语言为文学之本”(王蒙语)。他们所进行的“文学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场“语言实验”。“语言实验”这一说法,是何立伟首先提出的,而他的语言实验就是立志写出“美文”。他明确反对用重复、仿制的“公共语言”来创作。老作家林厅澜则长期孜孜不倦地探索文学语言的特异素质和汉字“语象”效果的营造,他的探索引起了普遍关注。“美文”是中国古代文学…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诗、词、散文俱佳,又擅长书画。他的诗歌理论,除了吸取前人的理论成果外,主要是结合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而形成的。苏轼主张诗歌要有为而作,以“济世”、“救时”为目的。与此相联,他还主张“不能自已而作”。在艺术表现上强调随物赋形,文理自然。在艺术风格上,提倡“自成一家”,但又力主风格多样化。苏轼的诗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三年前,我与黎毅先生还是一面之交。当时我读了他刚出版的《黎毅短篇小说集》,不禁拍案叫绝!于是写了一篇评文——《窥到下层人物心灵的作品》。不久,收到黎毅先生给我来信。信中充满着幽默感,说“我不自量力‘倾囊投资’出了这本集子,今天读了尊作,本钱已经‘收回’,而有盈余。”他还自谦形容自己,“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听话的人可能不知所云。”故此,他建议往后要以书信“作笔谈”。即“心内有话,慢慢想,慢慢写。”谁知自那以后,我们的信件往返不断,成了“心灵之交”。每读他的信,总觉得像读他的作品那样“过痛”,窥到他…  相似文献   

16.
阿尔都塞的反经验主义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批评了阿尔都塞因袭实证主义思潮,以“认识论上的断裂”论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划分为以经验论为理论基础的“意识形态”时期和成年马克思的以反经验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时期的做法;剖析了阿尔都塞的所谓“反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理论,指出阿尔都塞把认识过程完全置于思想领域中的“理论实践”论是一种“颠倒了事实”的认识论;他以马克思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去论证他的“两种客体”论是没有根据的;而他的真理本身是真理的标准论则在承袭了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的真理标准论的同时,又抛弃了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立场。因此,阿尔都塞所提出的对马克思主义一系列新解释是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相背的。  相似文献   

17.
战国初年,吕氏齐国的新兴势力田(陈)和取代了吕氏政权,建立了田氏齐国,史称“田齐”。田和取齐以后,称为齐侯,号为齐太公,是田齐的开国君主。田和死后,其子田午继立为齐桓侯,也称为齐桓公或陈侯、陈植公。他曾用其他诸侯所献之金(即青铜)铸造了《陈焕午敦》,刻有“保又(有)齐邦,永世毋忘”等铭文。”’田午死后,其子田因齐继为齐侯。因齐也写作“婴齐”,在铜铭中又写作“因育”,曾铸有《陈侯因看敦》。2。,他“始以齐强天下”’‘’,开始称王,是为齐威王。死后,其子田辟强继为齐王,是为齐宣王。齐威王、齐宣王是田…  相似文献   

18.
孙应鳌为贵州省明代中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被誉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之冠”。他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成进士,面对着日益衰朽的明王朝,一方面深感忧虑,另一方面也要有所作为。他的忧虑,乃系封建正统的臣僚对君王的忧虑,对黎民百姓的忧虑;他的作为,也是封建正统的臣僚愚忠于君王的作为,为黎民百姓造福的作为。儒家思想、封建伦理道德,成为他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而孙应鳌又接受王阳明“心学”的熏陶,心学成为他的全部哲学基础,其文学观也就处处呈现出“心即理”、“心即物”、讲性讲命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时逻辑的奇怪常常在于见怪不怪。当彭荆民今天打着道德的旗帜指斥别人时,他是否还记得20多年前的情形?难道他的曾经蹲过十几年监狱的历史反倒成了他今天继续对别人指斥的资本?难道历史的圈套他们那一辈没钻够,还要我们这一辈继续往里钻才符合彭荆风们的逻辑?《“坦言”的“性幻想”——兼评吴励生的“反道理观点“(载(云南当代文学》第41期)一文的指斥之辞让人感到缺乏正常的逻辑。究其根本的文化心理,彭剂民显然是自诩为“当代圣人”的:因为他以为神圣理念在握,神圣真理在手,为了他的所谓“神圣目的”,可…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名字考略季云陶行知先生(1891~1946),原名陶文。安徽省歙县人。毛泽东同志曾称誉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同志称他为“万世师表”,周恩来赞誉他是“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假使陶先生临终能说话,我相信他必继韬奋之后请求入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