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工运动:现象、问题与理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对劳动过程、劳动体制、劳工权益以及劳工运动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血汗工厂的重现集中体现了全球劳工面临的苦境。90年代以来的“反血汗工厂公司行为守则运动”作为关注劳工问题的新社会运动,代表着全球化背景下劳工维权和劳工赋权的第三条道路。本文将以过去10多年该运动在美国的发展过程为分析对象,探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借助卡尔·波拉尼(KarlPolanyi)关于“市场—社会”间“双向运动”的理论透镜,对“反血汗工厂公司行为守则运动”中多元化的行动者及其行动进行分析;其次,结合相关的社会运动和劳工运动理论,剖析该运动不同于传统劳工运动的特质;最后,以推进具有社会运动理论视角的劳工研究为出发点,围绕该运动对于劳工维权和劳工赋权的影响力和局限性,提出未来研究面临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陈鹏 《城市观察》2015,(6):107-137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运动,业主维权的兴起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住房商品化改革的结构性产物.基于B市社区民族志调查,本文重点探讨和解析业主维权的抗争谱系及其对城市基层治理转型带来的制度影响和效果,认为业主维权的基本类型包括依法抗争、以法抗争、弈法抗争,这三种抗争类型不仅代表了业主面对法律时的三种不同位置和运用法律的三种不同方式和策略,而且也意味着三种不同的法与社会(行动者)之间的结构关系.这种坚持法律中心性的维权抗争实践的大量集聚和累积,不仅促进了公民知识的生产,而且有效推动了基层政府的治理转型.业主抗争模型的提出,有助于推进和深化对当代中国城市抗争政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社会网研究很少关注网络结构与权力分配之间的关系,这恰是要素论的贡献。在介绍影响、社会关系、社会行动者等基本要素之后,本文分析了要素论的建模原理及多种结构条件,并简析其优势所在。要素论研究发现,权力的分配取决于行动者的偏好、信念、关系类型及诸多结构条件,因此,核心点未必有权。要素论根据网络结构预测权力的分配,这是其独特之处。该理论的其他优势有:坚持理论导向的实验研究,揭示了权力来源于排除机制,运用分析—组合法,可用于研究大型的、复杂的社会历史结构。本文最后讨论了要素论的未来方向,包括考虑到行动者的属性和结构的转换以及关系的要素论研究会加深对中国社会的认识等。  相似文献   

4.
当前老城复兴中的人文转向尝试将“人”及其“真实生活”带回更新进程,但“活”的公共文化再生产始终是个难题。作为前沿文化实践,“再造日常”搭建了不同人群间的沟通对话机制,重塑了制度内外对接转化机制,需在城市更新和社会转型的双重意义上来理解。本文以一个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及新型公共文化建构为例,从“找回公众”“消融区隔”和“淡化权威”三方面展现这个界限消抹和连接再造的过程,其背后是空间活化、文化再生及地方治理品牌化三重机制的叠加,它使老城生活在空间、人群和制度上由表及里地向外打开。通过日常的再造,行动者以文化再生产的柔性力量探入国家-社会连接处的肌理,推动了转型,这也使关于“社会的生产”的讨论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5.
2005年4月1-7日,台湾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一行7人访问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并就研究和推展“社会学干预方法”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同仁进行了交流和讨论。“社会学干预”方法是法国当代社会学家阿兰·图海纳(A.Touraine)于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当年在针对法国学生运动和反核运动等“新社会运动”的分析上被证明颇有成效。在锻造之初,这一方法针对包括帕森斯、阿尔杜塞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结构决定论”,强调行动者在“社会的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将理论重心移到“人们的社会行动”上。通过研究者与行动者的一系列互动,如搭…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社会运动理论中的资源动员、政治过程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研究中国城市的业主维权运动。笔者将宏观的利益集团社会政治视角与中、微观的维权运动动员机制结合起来,考察影响业主维权运动的主要因素。笔者在北京市小区维权案例中发现,在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领域,以开发商和物业公司为主体,包括房管局小区办、地方法院和街道办事处等相关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在内的、一个具有分利性质的房地产商利益集团已经形成。该集团的强势地位,使开发商和物业公司敢于普遍而广泛地侵害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这正是业主维权运动兴起的深层原因。维权骨干和积极分子的领导、业委会的建立、业委会的有效动员、适当的策略、业主丰富的资源,是业主组织起来,击败房地产商利益集团,取得维权胜利的核心因素;这五个因素构成了业主成功维权的中、微观动员机制。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城市业主维权运动主要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并给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政治生态带来重大影响。本文试图基于对城市业主维权抗争实践的观察和研究,提出法权抗争这一分析范式,并将之具体化为上访维权、诉讼维权和立法维权三个基本类型;在此分析架构下,本文将为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维权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描述类型学。  相似文献   

8.
应星 《社会学研究》2007,22(2):1-23
本文首先提出研究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是事关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问题,然后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草根动员——来切入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作者通过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突破了西方社会运动研究范式与印度底层社会研究范式在有组织的精英场域与无组织的底层场域之间的简单对立;作者拓展了对“依法抗争”概念的理解,并批判了国内目前流行的农民群体利益表达已进入“以法抗争”新阶段的观点。作者认为草根行动者是一个既不完全认同于精英、也不完全代表底层,而是有着自身独特行动目标和逻辑的行动者。草根行动者所进行的草根动员,使农民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具有权宜性,在组织上具有双重性,在政治上具有模糊性。草根动员既是一个动员参与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进行理性控制并适时结束群体行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以布迪厄场域理论来考察不同社会形态下青年与社会的信息互动实践,发现青年与社会的信息互动在具有“位置-权力”关系的场域中展开,“位置-权力”关系通过信息资本的占有而建构。社会形态随技术变革更迭,青年与社会信息互动的场域逻辑与运行机制发生相应转变。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青年与社会的互动场域变得多样,并且发生着从家庭向学校再向网络空间的偏向性转换,场域运行的推动力量也从时间权威向结构权威再向认同权威转换。可以说,青年与社会信息互动场域的转换,正是人类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对“用时间消灭空间”的信息传播时空观的生产实践与社会表征。  相似文献   

10.
徐韡 《社会学》2009,(1):62-64,F0003
“网络婚恋交友”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由共同的身份认同和同一目标而达到的、具有互动性的社群行动,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下的衍生物。本文以“符号互动论”和“社会拟剧论”为理论框架,把个体“镜中我”自我表演、对象互动以及整个社群成员互动三个层次作为理论切入点来解析网络婚恋交友的(个人、熟人、陌生人)三空间;描述了网络婚恋交友的社群互动结构的(主体、接触、意义)三因素,在这种现象中,内心情感和自我表现,都是群体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于青少年问题的解读是不同的。社会建构论关于“社会问题是一种界定的社会过程”的观点,福柯的权力论关于“权力一自我一知识”的关系框架,为偏差青少年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据此得出的结论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偏差青少年逐步发展形成的罪错行为和边缘性活动,是青少年“群体表达不满和要求尊重某些一致认定的条件的活动”。偏差青少年在其边缘化过程形成的“共认符号”和“协同行动”产生于其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人生经验.构成为他们的生活日常知识,并完成了“身份形成”和“身份认同”,实现了青少年群体内的自我肯定。权力一自我一知识的互动关系不断推动着偏差青少年边缘性的社会化过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研究以社会运动理论为基本视角,通过对目前中国城市中普遍出现的中产阶层市民组织化维权运动之现状及问题的描述和分析,探讨市民组织化、行动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国家—社会关系的演变路径作出说明。作者认为城市中产阶层在房产物业纠纷的维权运动中表现出了相应的权利意识和行动力,而对市民自主组织的政治/法律限制已构成市民组织化表达行动和社会发育的制度瓶颈。  相似文献   

13.
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批判地总结了20世纪西方社会运动和革命理论的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社会运动和革命的三大视角:社会变迁、国家和社会的结构及结构性行为以及社会运动的话语(即变迁、结构,话语)。任何社会运动或革命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三个因素,但这三个因素之间却没有一成不变的逻辑关系。因此,建立一个不随时空和情境而变的社会运动和革命的系统性理论是不可行的。但是,这三个因素之间也不是没有关系。特别是对于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或革命来说,这三大视角的核心和有机连接点,也就是说这三个因素对社会运动或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其内在结构体系的演变体现着不同时代背景下居民的健康需求变化。研究基于“全面健康”发展视角,追溯国外社区公共空间理论及实践演化过程,对不同健康维度下社区公共空间的体系结构进行关联性对比分析,将其总结为三个阶段:生理健康满足的“单维”探索期、注重人文思想的“双线”发展期、关注生活品质的“多维”拓展期;探究了不同时期社区居民健康诉求调整与社区公共空间结构体系演变的对应关系,揭示了社区公共空间体系由单一物理空间影响向心理、环境、社会等全面健康影响的发展演化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杨甜甜 《社会学研究》2007,22(4):230-242
现代组织研究始于韦伯对科层制的分析,随后的研究主要发生在英美社会学界,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组织社会学研究中心(CSO)对组织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路径与英美的极为不同,主要讨论组织中行动过程如何展开、行动关系如何建构,组织被看作是一种行动领域,权力和规则是行动者建构行动领域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一定意义上,《权力与规则》是这种思想的总结性著作。在《权力与规则》一书中,费埃德伯格提出应该从行动领域如何建构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组织(2005:3),在他看来,组织运作的过程就是行动者在一定的规则条件下争夺权力的过程。换言之,…  相似文献   

16.
再访涂尔干--现代经济中道德的社会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尔干的一个卓越贡献,是从现代经济中辨识出了作为其后果与构成的道德性因素。本文将其概括为涂尔干的“道德性视角”。研究表明,涂尔干的道德性视角,不仅是对正统经济学“去道德化”倾向的一个有力批判,更是引领经济社会学的转向,即把社会结构分析与道德分析整合起来的桥梁。以此为基础,本文从涂尔干道德性视角中,引申出了可构成这种整合基础的三个理论命题。最后,笔者以雇佣关系中的道德为例,提出在持久性关系中,经济道德通常是一种遵循莫斯“礼物交换”过程的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肆虐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而这也是对历史上的重大疫情与城市医疗空间之间的关系作深刻反思的契机。对于该“反思”,文章以“图解”的方法和福柯权力空间的理论为视角来考察流行病下空间实践的演化。首先,文章介绍了图解理论。而后,逐步将其带入流行病的语境中并生成“流行病图解”。随后,根据福柯对西方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三次流行病——“麻风病”、“黑死病”和“天花”——的哲思为起点,总结出了三种关于流行病的图解和空间实践,分别为“驱逐”(exclusion)、“内化”(inclusion)和“常规化”(normalization)。作者认为,历史化地看待疫情与空间实践不仅能更好地尊重人的需求,还能进一步扩展医疗空间研究的理论视野,为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风险社会视域下“校园贷”问题的生成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贷"是一个横跨"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的"跨界性"问题,以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进行分析,可有效地贯通网上、网下两个空间的情境性区隔,是从整体上对其进行解读的理想选择。它的异变主要涉及社会急剧转型、网络技术发展及大学生群体结构三个风险源:社会转型过程中风险的无序释放是催生"校园贷"问题的现实动因,网络技术的风险特征是催生"校园贷"问题的潜在根源,大学生群体消费欲望强而财商低的结构特点是催生"校园贷"问题的重要因素。防范"校园贷"风险的关键在于建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个体自省的风险应对共同体,以减少各类风险发生交叠、共振的频率。  相似文献   

19.
论身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西方主流社会学中身体这一现象曾经长久地被人们所忽视 ,而当代的社会理论家 ,如福柯、布迪厄等人却对身体给予了超乎以往的重视 ,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对身体现象进行了广泛研究 ,使身体的论题进入了社会理论的核心。本文将围绕有关身体的若干主要论题展开讨论 ,并力图在吸收现象学、存在主义和实践理论等哲学和社会学思想的某些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对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论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探讨 ,勾勒出一种身体理论的基本框架。在此身体并不意味着通常意义上的行动者 ,它仅仅是行动者的一个重要层面 ,如果我们将行动者的精神结构区分为…  相似文献   

20.
今天是“一二·九”运动六十九周年纪念日,借这个机会,我想给同学们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叫“中国之谜”;第二个问题叫人的全面科学发展;第三个问题叫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