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在进行减租减息和互助合作运动的同时,开展了广泛的农业改良运动。边区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农田灌溉事业;开展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这些改良措施促进了边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的农村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
习仲勋的陕甘边区人权保障思想与实践包括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人身权利四个方面。在习仲勋的领导下,陕甘边区人民群众积极参政议政、开展生产劳动、享受文化教育,同时享有生命安全和个人尊严的保证。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推动了陕甘边区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是中共统一战线策略在生产实践中的典型应用。通过动员与组织农民进行互助合作,在保障物质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争取了农村各阶层的团结,进而有效地巩固了农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农民在革命中心态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互助合作运动的成效,以及统一战线的加强。以太行边区壶关县为个案,分析不同时期各阶层对互助合作的解读与诠释,揭示农民在革命与变革中的心态趋向及其表露出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农田水利建设经历了初创、急速发展、曲折前进、稳步发展的曲折发展历程。自边区创立初始,农田水利建设即被作为农业发展、经济恢复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边区政府适时地调整着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且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而宝贵的水利经验,有力地支援了晋察冀边区的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也为建国后的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面对陕甘宁边区空前的经济和财政困难,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指导经济发展、解决财政困难的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和实践不仅帮助边区政府和军民及其它根据地渡过了暂时困难,而且为以后根据地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对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关于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及边区政府和军民的具体实践作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深刻总结了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把农业放在首位的方针;强调共产党员不懂得经济就不算革命;在发展合作组织,提倡股份经济,以及生产必须实施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和各根据地经济工作的基本纲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土地革命时期,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是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为了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就必须进行经济建设,而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瑞金作为红色首都和中央直属县,首当其冲地担负起了这一历史重任。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组织下,瑞金苏区农业经济发展很快,1933年粮食增产15%以上,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扩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根据地的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科学技术,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有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抗日根据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各个抗日根据地政府在实行减租减息、农业互助合作的同时,还采取开垦荒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改进耕作方法、开展农业科学实验、推广先进技术、培育和推广良种、植树造林等具体措施,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9.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的财政和经济困难之际,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根据地经济发展的思想,把"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作为根据地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坚持以农业为主兼顾工业和其他生产事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过程中"给"与"要"的关系。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地中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农业经济 ,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地中的经济以农业占绝大部分 ,农业在中国革命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革命根据地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所决定的 ;是革命战争的需要 ;是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 ;是革命实践的结果。根据地中农业多种经济成份的存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在广大农村中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可以看作是对新民主主义时期根据地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这一理论的发展及运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在国内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传统、现代与革命这三者即开始了相互间的斗争、纠结及融合,此种现象贯穿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数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力形态在自身演变的过程中,凭靠内部力量始终未实现质的突破,即没有实现向现代生产力形态———工业生产力的转化和过渡。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创建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用革命的手段对乡村旧村政权进行现代性的初步改造,尽管囿于当时具体的战争环境,这种改造进行得并不彻底,但这种对旧政权的权力结构和形式的革命性的现代化改造,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该意义上讲,旧村政权的初步改造工作开启了根据地乡村地区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新中国建立后,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及时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启动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并规划了科技兴农之路。对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怎样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行了一系列艰辛探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  相似文献   

13.
城乡相互带动,协调并进是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东北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分析二者的关联性入手,重点探讨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有关交换方面的研究自莫斯对礼物馈赠的探讨之后,一直为社会文化人类学界所关注.虽然礼物交换在很多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但劳力、资金、物品等方面的互惠交换现象却很少被涉及.论文通过对一个农村的互助体系的田野调查,阐明了互助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互助是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以人情和关系为文化基础的社会交换.它既是一种利益交换的工具,也是一种表达感情和履行道德义务的方式.互助不仅保障了经济与社会的正常发展,而且加深了人们的感情,创造、维持和强化了人际间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省62个农业区域为研究单元,利用2011年农业投入产出的截面数据,运用Moran散点图、LISA聚集图分析了江苏省农业产出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借助GWR模型估计测算了江苏省各地区农业生产要素弹性。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产出在整体和局部均表现出了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产出增长的弹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即各要素弹性在不同区域间具有较大差异,苏南地区大多数区域农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要素投入,劳动力和土地要素弹性较小,苏中地区大多区域农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土地要素弹性为负或不显著,苏北地区大多数区域农业产出依靠劳动力要素投入,其次为资本要素和土地要素。  相似文献   

16.
土地、劳动力、资本与技术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四大要素。如今,劳动力对农业经济的贡献体现在“量”与“质”两方面,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在借鉴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生产要素——人力资本,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对台湾1986-2007年农业发展进行定量测度,探寻台湾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影响因素及源泉。最后,从实现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提高的目标出发,提出推动台湾农业持续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辽西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西北经济区是辽宁经济比较落后的区域,非农业人口比重高,其中一些资源型城市已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辽西北经济的发展是关系辽宁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在辽西北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以人为本的技术引进及更新,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才是辽西北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西西江流域是广西最重要的农业产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广西西江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广西西江流域农业生产,经过长期探索发展,形成了几种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从科技、财政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宣传教育,促进西江流域农业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构建一个同时包含农业与非农部门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与理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农业保险通过劳动力资源配置助推绿色经济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基于30个省2012—2021年数据实证考察了农业保险、劳动力资源配置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农业保险推动劳动力资源配置是提高绿色经济效率的重要机制;农业保险的保障性降低农业风险,影响家庭决策,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改善产业结构,产生资源配置效应;农业保险的政策性降低农民生产成本,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绿色生产技术的使用率,进而影响绿色经济效率,产生绿色发展效应。依据上述结论,认为应提高农业保险的供给水平,实施农业保险与农村就业培训相挂钩的政策,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广度和渗透深度,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和绿色经济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