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伦春族游猎·定居·发展》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都永浩先生撰著的《鄂伦春族游猎·定居·发展》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单个民族实体从形成到发展全过程的专著,特别是在鄂伦春族文化系统转换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对鄂伦春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以...  相似文献   

2.
鄂伦春族是历史上游猎于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民族。由于居住的地方处在偏远的边疆,又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鄂伦春族文化的传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鄂伦春族的生产与生活,使鄂伦春族的文化不致失传,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编辑出版了一部由王立坤主编的《鄂伦春传统民歌》。  相似文献   

3.
世代繁衍生息在中国东北部大小兴安岭、黑龙江嫩江沿岸地区的鄂伦春族,半个世纪前,是一个狩猎民族,依靠在原始森林中游猎为生。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鄂伦春族总人口8196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的1个自治旗、11个猎民乡镇、16个猎民村。  相似文献   

4.
居住在我国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解放前一直过着以狩猎为主的游猎生活.他们依靠一匹马、一杆枪和几条猎狗,一年四季游猎在深山密林之中,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掌握了许多独特的狩猎方法.现就鄂伦春族在解放前传统的主要狩猎方法,作以简要介绍. 鹿:是一种视觉、听觉和嗅觉都异常灵敏的动物,性情机敏多疑,随时观察四周每一个可疑的目标,倾听每一个细小的声响,一旦看到、听到或嗅到什么,就会立刻逃之夭夭.但是  相似文献   

5.
定居前鄂伦春族的经济主要以游猎为主,辅以采集、捕鱼和家庭手工业,农业的出现是外界强压的结果,并且未能维持太久即被放弃。所以说,游猎是定居前鄂伦春族最重要的经济类型,同时也决定了其社会结构、意识结构、人口素质结构和生活习俗结构的基本特点。 游猎是人类原始的生产方式之一。鄂伦春人,是遗留的地地道道的少数原始游猎者之  相似文献   

6.
一、概况 鄂伦春族人口 鄂伦春人是以能骑、善射、坚强、勇敢、淳朴、机智等性格著称于国内的游猎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中最少的民族之一。根据1959年6月的调查,居住在黑龙江省黑河地区的鄂伦春人人口共有1,318人(288户)。具体分布在:  相似文献   

7.
8月16日,黑龙江省暨黑河市鄂伦春族下山定居60周年庆祝大会,在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举行。国家民委专职委员李文亮、黑龙江省委副书记陈润儿出席庆祝大会。8月20-21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也分别举行了相关庆祝活动。自1953年大兴安岭鄂伦春人下山定居至今60年来,鄂伦春族由贫穷落后的游猎民族,发展成为一个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与其他各民族一起步入了21世纪。这一成就的取得,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8.
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著名狩猎民族之一,世代居住、游猎于黑龙江上游、大小兴安岭之间。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为维护北部边疆的安全,强化对鄂伦春族的管理,曾实行了“抚鄂安边”政策。此政策以重建旗佐建制,劝说鄂伦春族弃猎归农为基本内容,以抚绥鄂伦春族,利用其武功杜绝边患,加强东北北部边疆的安全为最终目的。虽然,“抚鄂安边”政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古文献记载、考古发掘和民族学资料,论述了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树葬,认为此种葬俗源远流长,是北方游猎民族的古老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室韦人、契丹人等。作者并以此推论室韦人即今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10.
我省鄂伦春族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游猎民族,直到解放时,他们的社会形态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家族公社制残余。1953年9月,鄂伦春族实现了定居。从此,他们跨跃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几个阶段,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已经整整经历了40个春秋。  相似文献   

11.
浅析民国初年鄂伦春族的军事组织刘金明,麻晓燕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狩猎民族之一,世代居住游猎于黑龙江上游、大小兴安岭之间,以骁勇善战盛名于世。民国初年,面对边疆地区严峻复杂的局势,北洋政府出于固边安民之目的,开始着手整编鄂伦春武装,从编练民团、组建山林游...  相似文献   

12.
鄂伦春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稀少的民族,解放前还不到两千人。主要聚居在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东麓,嫩江流域上游各支流的广大原始森林地区。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支,无文字,清朝时期通用满文,辛亥革命后,通用汉文。鄂伦春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已经世世代代游猎于精奇里江流域及外兴安岭一带。  相似文献   

13.
鄂伦春族作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以狩猎见长的游猎民族,他们在狩猎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以禁忌形式形成了一系列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涉及言语表述、日常行为、思想崇拜、家庭礼仪、社会公德以及婚姻、丧葬、生育等诸多层面,成为维系全体民族成员思想或行为的道德准则;正是在各种禁忌的影响和作用下,鄂伦春人逐渐走过了民族繁衍发展的各历史时期,迎来了新中国建立后民族社会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斜仁柱     
本文介绍了鄂伦春族“斜仁柱”的搭建过程、室内布局和建筑特点,指出“斜仁柱”是与鄂伦春族游猎文化相适应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5.
游猎生活从鄂伦春族生活中消失了,而且作为一种原始的文化不可能再度复苏,它将成为永远的过去。保护、抢救并生动的再现就显得十分的必要。《鄂伦春游猎生活》的出版非常有意义。它既具有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也是对鄂伦春族往昔生活最好的纪念。《鄂伦春游猎生活》首先介绍了鄂伦春族的经济生活。“经济生活篇”全面介绍了鄂伦春族狩猎、打鱼以及采集的生活。对每一种动物的习性和狩猎方法都作了描述,从野兽习性的掌握,从猎场的选择,从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都充分体现了鄂伦春族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一曲“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的歌儿,在我的心海里已回荡好多年,我早就想去大森林里,亲眼看一看勇敢的鄂伦春人。这一天终于到来,鄂伦春族定居50年大庆前的一个雨后的夏日,我来到了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新生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鄂伦春民族乡。新生乡距黑河市区90公里,在市区西北方向。她座落在群山的怀抱里、美丽的刺尔滨河和索尔其干河畔。新生乡是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是1953年党和政府为世代在大山里以游猎为生、居无定所的鄂伦春人选定的新家园。新生,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地名!一个民族获…  相似文献   

17.
今年10月1日,是鄂伦春自治旗成立30周年的喜庆日子。鄂伦春族是世居黑龙江流域和大兴安岭的游猎民族。在旧社会,鄂伦春人民,饱受沙皇俄国、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压榨,濒于灭亡的边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鄂伦春人终于迎来了解放的曙光,由原始公社末期,飞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今天,鄂伦春族人口已从解放前夕的2,000,发展到4,000多。 1951年10月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鄂伦春自治旗。在黑龙江省鄂伦春族聚居的地方成立了民族乡。后来,又在黑龙江省呼玛、爱辉、逊克三县建立了十八站、欧浦、新生、新鄂和新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引导下,我国各少数民族不仅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而且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应该承认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点不仅我国各族人民耳闻目睹,而且国际上也是公认的事实。就拿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来说吧,这个住在深山老林里的民族,解放初期还保有原始社会末期的残余,全民族处在游猎和文盲状态。但解放后的4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关怀帮助下,他们不仅实现了定居,并建立了鄂伦春族乡,  相似文献   

19.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 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骏马, 一呀一杆枪。……这首五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歌,使我们这个只有2000多人的小民族名扬全国。很久以来,我们鄂伦春族就以游猎为生。大兴安岭既是我们的家乡,又是我们的天然猎场。1954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开始定居,到1958年,我们都住进了政府给我们盖  相似文献   

20.
鄂伦春族的兽皮文化有悠久的历史。鞣皮和制作皮制品的工艺极为原始,兽皮制品种类繁多,其上的纹样古朴美观,别具风采。研究鄂伦春族的兽皮文化,不但可以揭示东方少数民族兽皮制作工艺,也可以揭示出远古时代游猎民族的生活习俗。基于上述思想,笔者对鄂伦春族的兽皮文化试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