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梧笙 《今日辽宁》2005,(1):36-38
“这个场景我是忘不了的,我的邻居,两口子双双下岗,孩子正在念书, 两个人每天早早起来推着车去卖书,风里来、雨里去,没有一点怨言,可生活上的窘困却不见转机。”牛忠海停顿了一下,仿佛又重新经历了那次长久的思考,”我愿意也确实给过他们一些资助,可是这又能真正解决问题吗?出路在哪里?我又能做什么?”  相似文献   

2.
伴随“独生子女新生代”的出现,有关独生子女教育的话题也开始在人们的饭后茶余接踵而至:独生子女必然是“小皇帝”、“小公主”或“问题儿”吗?为什么“孩子难教,父母难当”的叹息如此普遍?独生子女教育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循?这大概是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和关心独生子女成长的人们常常萦绕在心头的问题。独生子女因其“独”在无形中放大了自身的价值,抬高了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强化了为人父母者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做父母的几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梦想孩子们能成为他们所期望的人,成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佼佼者。在“高期望”的背后也隐含着微妙的补偿心理和攀比心理:一方面,做父母的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独子或独女身上;另一方面,家长们总倾向于认为自家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是“找岔子”、“添麻烦”的学科吗?不少人(乃至个别领导者)曾经有过这样的疑虑。读了这篇文章,您会明白,这纯属误解,至少是无知。打个比喻说吧,玫瑰花的刺是会扎人手的,可是,你能说玫瑰花不再美丽芬芳了吗? ——编者  相似文献   

4.
今天,不仅欧美,而且日本都在大力开展发展经济学研究。亚洲各国的社会科学家对此抱什么态度呢?我是专门研究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年轻经济学家的反感在欧美通过研究而积累起来的各种社会科学概念和方法,也适用于亚洲研究吗?如果不适用,有什么可以代替它的?为了讨论这个问题,东京大学的中根千枝教授组织了“关于社会科学概念和方法的亚洲讨论会”。参加这个讨论会的人几乎都是亚洲各国的著名人类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5.
王小波 《社会》2003,(5):54-56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深入人心:“没有爱 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但真正能够 在婚姻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爱情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婚姻这个巢留得住爱情这只鸟吗?难道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并且没有墓志铭? 重读弗罗姆《爱的艺术》,不禁让人惊诧:这个美  相似文献   

6.
1986年1月25日,斯里兰卡政府和印度政府就解决斯里兰卡种植园工人的国籍问题达成了协议。斯方同意给予9万4千名无国籍者以斯国籍,印度则答应接受已申请印度国籍的8万3千人,并同意加速遣返这些人员。从而使这个拖延了三十多年之久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斯里兰卡种植园工人是十九世纪英国殖民者从印度马德拉斯省(今泰米尔纳杜邦)招募来的,因为他们是泰米尔人,所以又称为“印度泰米尔人”或“泰米尔劳工”。种植园工人及他们的国籍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他们的处境如何?斯印两国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什么意义?一纸协议是否能一帆风顺地彻底解决问题?这是本文所要叙述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美学的前途如何,这是目前美学工作者和美学爱好者都很关心的问题。几千年来,人类对审美问题绞尽了脑汁,创立了五花八门的学说,造成了一个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古至今,大家各说一通,没有一种观点无懈可击,也没有一个美学家能被不同学派说服。称为“美学原理”的东西不断出现,但除了作者本人及其学徒之外,谁也不把它们当原理看,因为它们实际上也不过是某种假说。同时,尽管在美学领域不断重复“理论联系实际”的口号,却至今收效甚微,美学基本上仍停留在纯理论上。在许多人看来,它不仅对国计民生毫无意义,就是对艺术创作也没有什么大关系。每当它要指导艺术创作或其他审美实践时,便立即显示出无用、可笑和讨厌。于是,很多人发生了疑问:美学是一门科学吗?它能继续存在下去吗?未来的社会需要美学吗?美学将是什么样子?它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为了摆脱困境,现在应当怎么办?这些问题尖锐地摆在美学工作者面前,必须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生命周期”?形成它的力量是什么?我们喜欢它为我们所采取的这个形式吗?要改变它能做些什么呢?这些是我今天想试图加以回答的问题。什么是生命周期?一般地说,周期指的是往复的时间型式一事物、项目或活动的一种行列,它往往被经过,然后又被经过,再经过等等。最直接包含在生命周期中的重复单位是世代,它是从出生到一个被看作正常而适当的死亡年龄的年龄时间间距。这个时间间距的典型事件序列相当不一地被划分为或粗或细、或大概或精确的种种范畴。对于共同体来说,它大致以周期的方式重复着。只要该集体存在着,那么就一代接着一代,代与代交叠。它对个人来说是否也是一个重复的周期,这是一个看法的问题。对于那些相信再生和羯磨规律的人来说,它确是如此;而对不相信这些的人来说,就象做啤酒广告的人告诉我们的那样:“只兜一圈”;童年、青年、成年和老年的序列获得了一个特别的命定性。轮子只转一转,没有第二次机会。对个人来  相似文献   

9.
读罗杞明同志《法律上一个需要明确的提法》(《学习与探索》1979年4期)一文,很受启发,也想插言一二。“法律上平等”的问题,确实是法律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上的重大原则问题,不仅仅是“名称”、“提法”之争。这点,罗同志说得很清楚,不想再谈。问题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正确的提法”吗? 公民,罗同志归纳的概念是对的: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享有该国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履行该国法律所限定之义务的人。但是,在一个国家里居住的人,不可能是清一色的一个国籍的人,就是说不一定都是“一国公民”。难道对他们就不能用这“一个国家的法律”约束吗?旧中国,清政府的法律对外国帝国主义确实  相似文献   

10.
关于“死的权利”——日本、荷兰、美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在接受“生”的同时 ,也受到“死”的约束。据说生命有了 3 5亿年的进化史 ,但有关生死的法则从原始生命诞生的瞬间开始就一直维持不变。如今人类创造了高度文明 ,在先进的医疗的协助下 ,虽然还没有完全战胜疾病 ,但却可以长久地将身体置于生死之间。因此 ,便产生了探讨“死的应有方式”问题。在医疗尚不发达的时代 ,医疗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扩展连在一起 ,同时也可以说给人类带来了幸福。但如今 ,不少人开始怀疑 ,“让人活下去的医疗”果真能给人带来幸福吗 ?于是 ,从现代意识的自我决定权利观念出发 ,产生了个人的生死是…  相似文献   

11.
令"现代性"头疼的汪曾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天强 《求是学刊》2006,33(3):104-106
汪曾祺写的那些东西是“小说”吗?这个问题比较怪异,肯定会有人反问道,汪曾祺的小说怎么会不是“小说”呢?的确,在今天汪曾祺的许多作品都已经名正言顺地步入到了“小说”的殿堂中,文学史也为它们留下了应有的位置。今天的汪曾祺,我们听到更多的是赞誉之声。汪曾祺的作品当然是  相似文献   

12.
很多人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一卷和三卷对商品价值的论述中,提出了价值规律的两重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含义。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资本论》一卷和三卷对价值的论述能统一起来吗?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入手,寻觅一条回答这些问题的路径;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对“计算价值”这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一恩格斯在评价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萨伊的效用价值论时曾说过:“假定某人花费了大量的劳动和费用制造了一种谁也不要的毫无用处的东西,难道这个东西的价值也要按生产费用来计算吗?经济学家回答说,决没有这样的事,谁愿意买这种东西呢?于是我们立刻不仅碰到了萨伊的臭名远扬的效用论,而且还碰到了随着‘购买’而来的竞争,这样就形成了尴尬的  相似文献   

13.
无缘无故地杀死动物和毁坏植物是道德的呢还是不道德的?能不能以某些生物无用、植物没有痛感为理由来为这种行为辩解?大多数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A.施韦兹(1875—1965)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他认为生命是自然界神秘的产物,对生命要给予极大的尊重。他在自己的伦理学中提出了“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14.
一个时期以来,“异化”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经常谈论的题目了。他们力图证明,异化这个概念是个人道主义的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著作中运用过这个概念,因而他们是人性论者和人道主义者。事情难道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著作,对异化问题作一番探索和考察。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早已能模拟人的一部分"智能",但在将来,计算机的"智能"能否提高到类似人智的水平,或者说,科学能否使一台"非人"的机器产生"人一样的智能"?对于这个问题,西方曾出现过所谓乐观派和悲观派这两种相反的见解.乐观派认为计算机能模拟人的智能,他们和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拉·梅特里一样,认为"人是机器",人脑也不过是一台复杂的计算机;计算机的局限性,也是人智的局限性;计算机能够、应该,而且将会做人能做的一切.悲观派则认为人的智能远非计算机所能企及,计算机永不可能达到人的智能水平.但近几年来,却又出现了另一种乐观和悲观的对立,双方都以机器思维最终将能够与人智并驾齐驱这一假设为前提,尽管这个假设的可信程度还低.  相似文献   

16.
声音     
正“我们现在差不多有120亿平方米(库存)可以住4亿人,你说这个房地产还能搞吗?”——中金公司前总裁朱云来,在新华网思客讲堂谈房地产,他觉得房地产产能过剩“不要跟我说弯道超车,老老实实地从自己的企业出发,该干什么的干什么。一点一滴地提高效率,基业长青。如果想投机取巧,那是旧的机会主义在新的形势下的一个误解。”——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  相似文献   

17.
机器能不能思维?这个问题的争论,持续了三十年.随着控制论、信息论、仿生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争论也日益广泛深入.今天,发展到讨论人工智能的实际可能性问题,就这个问题已经召开了四次国际性会议.有人认为,这个问题不仅在实用方面是重要的,而且在哲学上具有挑战的意义,是把精神还原为物质的问题.由于电子计算机工业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前景,将来有智能的  相似文献   

18.
决定太平天国兴衰成败的关键性历史事件——天京内讧究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是由于某些临时因素所促成的偶发事件,还是属于无法避免的“历史的必然”?这个问题提出已久,但是至今还未解决。一、当时的人是怎么看的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回顾一下太平天国本身、清朝官方和当时的外国人是怎么看的。他们的  相似文献   

19.
存在一个美利坚帝国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拉克战争引发了关于“美国帝国主义”的新一轮争论。事实上,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从未充分展开:这个术语通常是为这场战争的批评者所使用,而被战争的支持者所抵制。尽管战争的支持者信奉的如果不是帝国主义,则肯定是帝国,那么,华盛顿是新的罗马城吗?存在一个美利坚帝国吗?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吗?在我看来,我们应更好地理解美国在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不是纠缠于这个旧术语。对美国使用强权的批判是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因此我们最好看清楚我们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对我所提问题的最简单回答依然是“肯定”的。在建构全球市场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一“英国社会人类学”一词不仅仅是对英国或受过英国训练的社会人类学家所从事的工作的称呼,它还意味着一整套的名词概念,一个有限范围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学,一个中心的专题论坛,一种特殊形式的传统做法和一系列特殊的理论问题。总之,它意味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传统。这个传统将来还有适当的前途吗?“英国”这个资格除了组织上的效用以外,不久会被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