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成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与热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哲学、文学、美学、教育学等学科关于主体间性思想的研究及其反思为主体间性问题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转型、创新视野及其研究领域创设了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对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认识的深化及其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也从内部刨设了主体间性问题进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在主体性教育框架下构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强调“主体-客体”二分的主体性教育已成为教育学发展的桎梏。当代哲学中关于主体间性理论的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导向,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转换成为必然。其实现路径包括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建构交往对话式的教育模式以及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和反哺作用等。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问题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以教育者为主导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现实中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作为社会交往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主体间性理论为实现由传统单一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向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研究历史的研究从近代以来达到了高峰。不仅国内学者对其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国外的哲学家也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哲学发展到今天,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尤其与西方哲学对比来讲,中国哲学的研究可以从中得到历史和价值的观照。从中国哲学释义的角度来讲,当前存在的模式主要是"以西释中"。西方哲学由于其不同的范畴,各自只能观照中国哲学的某个方面和维度。然而总体来说,中国哲学的价值主要是通过西方哲学来凸显的。中西方历史决定了中西哲学互相解读和对比的必然性。要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有必要以西方哲学为立足点进行诠释性的建设,从而启发对中国道德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哲学的目的是追求世界或者宇宙的终极,它在研究哲学问题的方式上与其他科学不同。科学都是关于具体问题的研究,而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所有科学问题的极点。在这一点上,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的哲学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传统哲学并非以追寻世界本源为根本目标,而是通过对宇宙观的讨论来明示人的生存哲学。在哲学方法上,中国传统哲学一直采用辩证法,而不是西方哲学的运动哲学。这两种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别造就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典型特征,即学说都是为社会治理服务的。本文在这里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在受到西方哲学的冲击下如何重新构建其理论体系,发挥其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6.
分析哲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潮之一,它的出现是西方哲学进入现代的重要标志,其代表哲学家如弗雷格、罗素、摩尔、维特根斯坦等提出了深刻而独特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分析哲学的特点。同时,从分析哲学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映射出现代西方哲学关注人性、注重逻辑、关注科学等特点,充分显示出现代西方哲学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福柯对人类主体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词与物》等著作中。福柯解构主体的原因在于他将主体看作现代社会所有问题的根源。考古学提供了解构主体的认识论基础,谱系学提供了解构主体的方法论工具。对主体观念的解构,表明了主体观念是历史性建构起来,对主体实践的解构,指出了现代人被主体、权力所奴役的历史性境遇。他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主体性进行解构,主要通过各种话语、权力、知识在人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作用来解构人的主体性。本文也就从以上几点对福柯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认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限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近代认识论研究出现了困境。现代西方哲学通过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类主体和理性,摧毁了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根基.从而实现了认识论研究方向的现代性转变。现代哲学是在反思和扬弃近代哲学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自然会话叙事为例考察话语意义的协商和建构过程,认为会话叙事过程中由话语意义主体性到交际双方主体间性的确立和发展是话语意义由不确定到相对确定变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的现象学从"严格科学"开始,终结于"生活世界".这一哲学理念的转变,不仅仅是他个人研究方式的转变,也反映了整个现象学运动的发展趋势.而且由于他的生活世界思想切中了现代社会的弊病,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因此也影响了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哲学话语"是一种宏大叙事。它往往将现代性原则同启蒙精神联系在一起,对理性和主体性的批判是其基本主题。透过学术界对现代与后现代之争的对话,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对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与批判很难离开马克思所开启的社会批判维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揭示,正是对现代性问题辩证的历史的扬弃。笔者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不仅指出了启蒙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困境,而且进一步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人的异化。这些观点摈弃了针对现代与后现代之争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立足于现实,成为当今考察现代性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德国古典哲学作为西方哲学发展的高峰,凝聚了两千多年西方哲学思想的精髓,从康德到费尔巴哈,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德国古典哲学王国。然而由于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本身所固有的缺陷,这一哲学最终走向了分裂。这种分裂是一种"终结"还是"出路",学术界对此莫衷一是。分析德国古典哲学分裂的过程及表现,探讨德国古典哲学的去向,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扬弃关联,从而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超越以往任何旧哲学的新世界观,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13.
利益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利益问题关涉人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转型.作为需要主体与需要对象之间的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利益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要素构成.利益的基本特性可以概括为主体性、客观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哲学家们普遍断言哲学已经终结,但是对于哲学的终结意味,海德格尔把它理解为哲学从一个位置到达另一个位置。从知识的角度看,哲学的终结起始于知识对主体的脱离。知识问题毫无疑问是西方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对知识的可能性和客观性的信仰是近代认识论得以可能的前提,因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对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巨大的延伸,是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进步与变革。在研究领域、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各自立场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人类哲学的发展大体发生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是从原始多神崇拜转向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自然本体论哲学;第二次是由古希腊自然哲学转向近代欧洲认识论。现代西方哲学多少受到这些转折(尤其是后一次转折)的深刻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现代西方哲学正继续着对  相似文献   

17.
文化哲学作为20世纪哲学界最新的发展领域,从哲学的边缘学科发展成为哲学的显学之一,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是值得后人去思考。仅仅关于"文化哲学"这一学术定义就没有一个被所有大家公认的说法,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对于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解;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未来文化哲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对其方法论与具体路径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一词已愈发多见于我们生活之中了,芸芸者正为这一概念而兴致盎然。如同“哲学”一词之处境,往往被人一知半解,被信手拈来而大行其道。《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一书正是在这种后现代性明显的混沌之时悄然出场的。书中李泽厚与刘绪源就后现代哲学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刘瑞 《现代妇女》2014,(2):131-132
高中数学课程强调知识的单向传输,评价主体的单一化,这样的课程观已经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后现代课程观是建立在对现代课程的反思与批判基础上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这些理念都为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注入了新的血液。本文试图从后现代课程观的视角,审视高中数学课程,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哲学对话的目的是重建中国精神近年来,主张中、西、马哲学对话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标志着我们终于认识到,原来建立在现行学科划分基础上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各自为政,很少对话往来,遑论相互学习影响,是不利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尤其是具有原创性中国哲学的产生的。然而,时至今日,真正卓有成效、有影响的对话成果似乎还未见到。这也不奇怪,因为对话要有成效,需要对话者对中、西、马三个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