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D·H·劳伦斯以一系列独具个性的长篇小说赢得了世界的赞誉,但是绝大部分的评论家都将目光投射在他极负盛名的代表作《恋爱中的女人》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作品上,而往往忽略了其于转型期创作的几部作品。《出走的男人》是劳伦斯转型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探讨了男人出走的根本原因。而这种出走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反抗,也是劳伦斯希望重建和调整男女关系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当代长篇小说,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独占风流,其数量之最,质量之高,有目共睹。而革命的历史,当是英雄的历史,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成就,往往就是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英雄造就了作品,英雄使作品生辉,作品与英雄齐名。近几年来,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在英雄人物塑造方面,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显示了某些新的特点。认真研究、探讨这些新特点,对于英雄人物塑造的进一步创新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得益于《大同报》与《新满洲》的长篇小说征文而有所谓“发荣”的东北沦陷区长篇小说,定型于征文所倡导的中心意识及获奖作品的导向意义,其“滋长”之意亦运行在日本及“伪满洲国”所限定的文学轨道上,只有极少数作品与之保持距离,这使得东北沦陷区长篇小说大多具有浓烈的殖民意味。只有极少数作品反映了一代青年的时代症候,令人感到“伪满洲国”众多青年精神上无所依托,时时处于一种令人绝望的孤独与幻灭感中。这一“发荣”之象与“滋长”之意使得东北沦陷区的绝大部分长篇小说成为文化伪劣品(甚或剧毒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只有极个别作品显示出一定的文学史意义。这也是由东北沦陷区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一“五四”与“五卅”都是全国范围的爱国运动,但以青年与工人的关系而言,二者有重大变化。前者由学生发起,工人继而支援;后者由工人带头,学生随后参加。这一变化表明,工人阶级已成为左右时局变动的社会力量,五四时期业已结束。历史性变化在小说创作上导致这样一个新现象:小说中第一次出现走入工人斗争中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自此开启一种创作风气,直至抗战全面爆发也就是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左翼十年”期间,许多小说家都在作品中表现了青年如何追随革命发展而投身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与此相适应,青年在思想上也出现了某些新因素。由个性解放起步的梅行素准备“把身  相似文献   

5.
山东青年作家矫健的长篇小说《河魂》与山西青年作家郑义的中篇小说《老井》,是近年来载誉文坛的两部农村题材作品。这两部作品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上层开了胶东农村和太行山区在一个旧的时代走向结束和一个新的时代正在诞生的交替嬗变中人们的探索与追求、欢乐与痛苦,就它们的艺术表现而言,无论叙事模式和审美视角都有着某些共同之处,比较它们在艺术上的异同,能够给予人们以丰富的生活启示和艺术启示。  相似文献   

6.
高尔基是20世纪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但他早期的散文、诗歌作品却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了青年高尔基热爱自由、追求理想、渴望革命的斗士精神和英雄气质。从他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位“神明”艺术家真实动人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7.
从“复仇”这一情节模式出发,分析了武侠小说中的主导性因素,是如何被传奇性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所承继,又采用了哪些改造和利用,使之服务于政治,成为革命意识形态的艺术言说方式的,从而揭示出传奇性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与曾在新中国被根绝的武侠小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正> 蒋光慈是我国革命文学的拓荒者.他勤奋地撰写了大量诗歌和小说,苦心孤诣地探索如何用艺术的形式反映我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生活,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和农民的反抗斗争.1930年蒋光慈创作了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作品采用了新题材,描写了新人物,表现了新主题,它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阶段.也确立了蒋光慈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再论石达开的出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受到洪秀全的猜疑及诸王的排挤,愤然率部出走。石达开出走后始终坚持革命斗争,没有脱离太平天国革命思想和原则的指导。石达开的出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从侧面证明了由于农民小生产者分散、狭隘等特点,使革命团体缺乏统一的意志和远见,其失败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众多女作家中,蒋韵以其多产、低调和特立独行而在近年来逐渐引人注目。在她30年间创作的大量中、短、长篇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经得起一读再读的女性小说精品。以作品论的形式和文本细读的方法,从性别美学视角切入,具体分析《栎树的囚徒》、《上个世纪的爱情》、《走入深渊》和《心爱的树》这几个小说文本。可以看出其作品的若干特征:以女性个人本位的创作视角彰显出无所不在的权力对家庭女人生存命运的主宰;在爱情与权力“面对面”的语境中表现爱情的短暂与脆弱;两性关系中男性对女人身体的征服欲与占有欲以及面对权力所出现的驯服与不驯服的身体;在女性日常生活根基中融入鲜活的个体生命体验,表现出同一历史时期中作为“个人”的不同的女人和男人,并把一个个关于日常生活,关于爱情婚姻,关于家庭,关于背叛与出走的小说叙事,提升为关于珍惜生命关于爱和救赎的具有生命哲学意味的女性小说。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众多女作家中,蒋韵以其多产、低调和特立独行而在近年来逐渐引人注目。在她30年间创作的大量中、短、长篇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经得起一读再读的女性小说精品。以作品论的形式和文本细读的方法,从性别美学视角切入,具体分析《栎树的囚徒》、《上个世纪的爱情》、《走入深渊》和《心爱的树》这几个小说文本,可以看出其作品的若干特征:以女性个人本位的创作视角彰显出无所不在的权力对家庭女人生存命运的主宰;在爱情与权力“面对面”的语境中表现爱情的短暂与脆弱;两性关系中男性对女人身体的征服欲与占有欲以及面对权力所出现的驯服与不驯服的身体;在女性日常生活根基中融入鲜活的个体生命体验,表现出同一历史时期中作为“个人”的不同的女人和男人,并把一个个关于日常生活,关于爱情婚姻,关于家庭,关于背叛与出走的小说叙事,提升为关于珍惜生命关于爱和救赎的具有生命哲学意味的女性小说。  相似文献   

12.
柔石烈士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富有才华的青年革命作家。写于一九二九年的中篇小说《二月》是柔石创作道路上的一部具有划时期意义的作品。这部作品无论在对现实反映的深广度、人物的典型意义、艺术表现的圆熟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他前期的其它作品,首先得到鲁迅的热情介绍和推荐,以后历来为中国文学界所重视。  相似文献   

13.
“出走”是一种生命现象,也是作家们乐于表现的主题。茨威格看到了人渴望摆脱平庸、让生命放射出光彩的内在动因,让亨丽哀太太“出走”了一回,但他尚未承认人类“出走”的正当性。葛利叶也专门表现过出走,他是把“出走”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来思考的,并认为“出走”根源于人的生命冲动和人性意识。在茨威格和葛利叶笔下,出走之地均是旅馆,这暗示着:既有的存在不是家,而家在别处,也许就在“出走”本身  相似文献   

14.
《车间主任》的特殊贡献蔡梅娟张宏森的长篇小说《车间主任》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其原因除了众所论及的成就外,还在于它的有别于其他同题材作品的特殊贡献。这种特殊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以深刻独到的生活视角为当代工人矗立了一座精神革命的纪念碑《车间主任》...  相似文献   

15.
论梁斌长篇小说的叙述模式及其文化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斌的长篇小说创作表现出一种红色叙述模式,它通过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来描述革命的曲折历程,人物分为正面和反面两类,在方法上强调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这种叙述模式与作者的无产阶级感情及政治意识形态之间有着一种同构的关系,叙述视角、人物形象等构成一个复杂的隐喻世界;同时,这种叙述模式在50年代盛行一时,体现出特定的时代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何国瑞先生在《歌颂革命暴力、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本质论之二》一文中 ,严厉批评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是一部“近乎反动的作品”,并认为一些教授、评论家极力称赞这部作品 ,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咄咄怪事”。何先生的批评表现出了主观性、片面性和教条化的特点。对他文学批评中的观念和方法 ,本文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既是王蒙创作道路上一部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王蒙对民族百年历史深刻反思的经典奉献。作家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对中华五千年传统文明、文化、历史、人性和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形象的思考和深刻的反思。作品通过倪吾诚的家庭纠纷和争斗,写出了资本主义与封建家庭的极端腐败和溃灭,资产阶级及其意识形态的软弱性,人民革命的必然性,以及改造中国文化形态的艰巨性。同时也写出了在这种蜕变期里,知识分子及没落地主分子的绝望、扭曲和痛苦。  相似文献   

18.
作为抗战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镜像,延安作家群的战时记忆具有“史实”和“心灵史”的价值。延安作家群通过对自身抗战记忆的回顾,叙述了在抗战时期个体的心路历程与精神轨迹。他们在长期的身心体验、跨域流动、思想改造以及革命实践中完成了对自我主体性的重构。面对新时期以来创作者对革命的批判与反思,延安作家群以革命作家的身份自觉,通过对苦难伤痕的自身超越深情地告白革命,打破了这一时期新启蒙话语形态下有关革命与伤痕叙述的二元对立方式。在对革命意义的一路追寻中,抗战记忆所赋予的意义空间也提供了他们对于自我定位和群体身份的确认。就其实质而言,延安作家群的“抗战记忆”是对于其自身革命一生的真诚告白。  相似文献   

19.
杜鹏程同志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新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描写革命军事题材的优秀作品之一。它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场上延安保卫战的描绘,反映了人民军队和革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同敌人进行英勇斗争时表现的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人民革命的无比强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生机勃勃、成绩斐然的新四军文艺工作,在中国现代文艺史上,理应记下它的光辉业绩及奋斗历程。一新四军文艺团体的建立,是1938年1月以朱克靖为团长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在南昌的成立为其开始。团员来自全国各地,有青年学生、工人,还有文学家、戏剧家。团员们家庭不同、境遇不同,但都满怀救国热忱,风尘仆仆奔向革命。抗战爆发,许多追求真理,向往革命的青年来到了新四军文艺团体。党在白区的长期斗争中培养了一大批左翼文艺作家和戏剧电影工作者,除少数继续留下为党工作外,大部分都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