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8’韩愈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鲁庆中1998年10月12日至16日,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孟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韩愈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韩愈故里孟州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58人,提交论...  相似文献   

2.
1992年4月20日至25日,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韩愈故里河南孟县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一百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盛会。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约七十篇,集中讨论了韩愈的历史评价、儒学思想、文学成就等方面的问题,撮要综述如次。 韩愈的历史评价。任继愈先生认为,对韩愈的历史评价要放在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广阔背景上来进行。从秦汉至鸦片战争,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一直存在着一对基本矛盾:政治上的高度统一与经济上的极端分散。这对矛盾协调得好即是盛世,协调不好即是乱世。而要协调好这对矛盾就要有理论上的准备。汉儒讲五经,宋以后以四书取代五经,叫新经学。四书对协调这对矛盾、建立统一的思想体系都有积极作用。从五经到四书有个过渡,韩愈及其弟子李翱推重《大学》、《中庸》和修、齐、治、平,启后之功甚大,故尤为宋儒所重,结束  相似文献   

3.
韩愈论二题     
韩愈是八九世纪之交中州的一位大散文家、大诗人、思想家和教育家(今河南孟县人)。由于他身上存在着政治和学术的两重性,以致千余年来,对其评价就成为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里只就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议论。 一、关于求仕为官问题 对于韩愈的汲汲求仕盻贵一事,自他以后,不断有着责备。最具有代表性者,较早有清初大思想家大史学家王夫之。他对韩愈的名利思想一再讥评,他说:“韩愈以送穷为悲叹,小人喻利之心,不足以喻义,而恶能立义?”(《读通鉴论》卷16)又说:“韩愈氏自诩以知尧、舜、孔、孟之传者,而戚戚送穷,淫词不忌,则人心士气概可知矣。”(同上卷26)。较近者有生芸生,他有一篇《韩愈和柳宗元》(见1963年2月号《新建设》)其中有一个标题为《韩愈的品德》,在这下面,他罗列了有关韩愈品德作风的十二点,如“厚颜乞怜不择言”、“趋炎附势捧太监”、“身在道外,意在禄中”、“三贬三变,继续上爬”等,集中对韩愈的求仕为官作了不遗余力的抨击。那末,对于韩愈的求仕为官究应如何看呢? 我们也认为,韩确是一个具有浓厚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4.
由中共河南省修武县委、修武县人民政府主办,《申州学刊》杂志社、《寻根》杂志社协办的首届“中国·修武云台山竹林七贤学术研讨会”于2006午10月28日至31日在河南修武县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以及台湾政治大学等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的代表,汇集在风光旖旎的云台山下,高情清论。与会者围绕竹林七贤与魏晋社会、政治、玄学、文学、世风,竹林七贤在山阳(今河南修武)的遗迹以及如何借助竹林…  相似文献   

5.
论韩愈刺潮     
<正> 韩愈(768~825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是唐代文坛一代宗师,世人推崇备至.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谏迎佛骨,忤触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刺潮,在他政治生涯中是一件大事,在潮州历史上也是一件有名的事件.如何评价韩愈在潮事迹及其对潮州历史的影响,历来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本文就韩愈刺潮的经过和事迹及其影响进行探讨,对一些有争论的问题,略抒管见,以就教于学者们.  相似文献   

6.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盛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而道济天下之溺。”陈寅恪《论韩愈》中评说韩愈是“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殊为经典之论。本文无意就韩愈历史地位再作赘论 ,亦因现有韩愈诗文之论详矣 ,而对其辞赋显得相对漠视 ,或者说论赋较多隐没在文论诗论之中。本文则试图立足于辞赋这种文体本身的演进流变和它与古文的相互比较中观照韩愈的辞赋观念与辞赋创作。一、韩愈的辞赋观念(一 )与韩愈明道奉儒的文论观念相对照的是韩愈在赋论观念上的重情崇骚。作为古文运动极盛时期的核心人物 ,韩愈以孔孟儒…  相似文献   

7.
韩愈在潮州     
韩愈,字退之,世称昌黎先生,河南河阳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卒于穆宗长庆四年(824年),享年五十七岁。韩愈一生中曾经三次来广东。第一次是在大历十二年(777年),当时他才十岁,他的长兄韩会坐元载党,贬官韶州,韩愈就随兄来韶,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三十六岁时,即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官至监察御史,因为天早人饥,上疏奏请宽免关中税钱及田租,为幸臣李实所谗,贬为连州阳山令;第三次,则在元和十四年,因他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宪宗欲加极刑,幸得宰相裴度,崔群等求情,韩愈才得免一死,贬为潮州刺史。唐代潮州,“流谪所归”,中人无不视为畏途。韩愈来潮时,已五十二岁。他在正月十四日离京上道,到达蓝关,因大雪封道,恰逢侄孙韩湘远道赶来相送,韩愈就吟诗一首以示之:“一封朝奏二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朽骨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路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大约经过二个月的跋涉,在二月中旬踏上广东地界,四月廿五日抵达潮州任所。韩愈在潮州的时间不长,不过七八个月。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做了不少好事,见诸史载者,  相似文献   

8.
林椿是朝鲜半岛古代较早在"记体文"创作方面取得很大成绩的作家.林椿的"记体文"创作一方面明显受到了韩愈的影响,包括谋篇布局、语言技巧、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韩愈"记体文"的痕迹,另一方面在句式、句法等方面又与韩愈有所不同,表现出了林椿选择性接受的倾向.通过韩愈与林椿在"记体文"创作方面的比较,我们不仅可以发现韩愈在朝鲜半岛古代"记体文"创作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可以进一步发现中国"记体文"在东亚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9.
王粲的籍贯,今人主要有两说:一说在河南修武,如李宝均《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78年10月第1版)、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册(86年5月第1版)等;一说在今山东邹县西南,如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78年12月第2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79年7月再版)等。两说都有影响,以致有人不加分辨,将两说并存,如吴云、唐绍忠《王粲集注·前言》(84年3月第1版)、曹大中  相似文献   

10.
李福标 《学术研究》2005,(11):141-142
韩愈诗文在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宋代以来有关的校勘、笺注资料繁多,号称“五百家注韩”。但近一个世纪中,其作品较有规模的整理惟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简称马注)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近年韩愈研究得到重视,作品集的整理也接连展开,如1996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2003年台湾国立编译馆出版罗联添主编《韩愈古文校注汇辑》,但屈注力求详集历代旧注,当代重要的校勘、诠评成果却有遗漏;罗注称“涵盖历代笺校成果、纵摄古今评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