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萱 《东岳论丛》2002,23(6):132-134
林纾一生翻译外国文学作品 180余种 ,他对小说的见解多散见于他为自己翻译的小说所写的序跋中。林纾的小说理论主要有如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 ;二是引进西方现代小说观念 ;三是比较西方小说与中国文学的异同优劣 ;四是思考了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 在近代文坛上,林纾既以翻译家、古文家著称,也以小说家名世。林纾小说的成就显然不及他的翻译和古文。也许正由于这一点,自林纾1924年逝世至今,整整六十年过去了,还没有人对林纾小说创作的概况、特点、成就、不足及其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作过全面的具体的研究。本文试图就以上诸问题略陈浅见,以尽抛砖引玉之力。  相似文献   

3.
对林译小说风靡一时的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宗刚 《东岳论丛》2004,25(6):131-135
林译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主体无疑产生了深刻影响。林译小说之所以会风靡一时,是林纾的翻译契合了接受主体在特定的文化交汇点上独特要求。一方面,林纾及其小说翻译,满足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接受主体的精神要求;另一方面,接受主体的精神需求又反转过来促成了翻译主体的文学翻译活动的继续和深化;特定的历史交汇点的独特要求注定了林译小说的中介性作用:它在风靡一时之后,将会最终从文化中心而趋于边缘。尽管林纾和林译小说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作为中介的历史作用是无法抹杀的。  相似文献   

4.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即从太平天国革命被中外反动派扑灭到中日甲午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时期。在笔者看来,我国小说理论的近代化,就酝酿于这个时期,酝酿于这个时期出现的早期改良主义者之手。鉴于笔者的这一看法迄今尚未见晚清小说理论研究界明确提出,故撰为此文,略事述说。如有不当,尚祈指正。洋务运动时期文学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从翻译文化派角度来看,林译小说之所以能“不忠”却又风靡一时是因为以下方面的原因:意识形态方面,林纾使翻译为当时的政治服务,使作品符合译入语社会伦理道德;诗学观方面,林纾维护传统文学形式,同时引进新的文学形式;赞助人方面,林译小说得到资产阶级改良分子、读者和出版社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晚清的小说理论,按其主张大约可以分为四派:一派是以梁启超、夏曾佑、狄葆贸等人为首,以《新小说》杂志为核心(某些人与《新小说》无关,但观点与《新小说》一致),可名之为“新小说派”;一派是以徐念慈、黄摩西为首,以《小说林》为其核心,可名之为“小说林派”;一派是以林纾、周桂笙为代表,专事翻译西方小说,而在  相似文献   

7.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林纾对小说的社会作用、基本特征、结构、题材和描写技巧等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虽然林纾的理论自身充满着不可磨合的矛盾,但他对小说理论的初步探索和直观揣测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8.
高献红  白贵 《河北学刊》2007,27(5):217-220
作为耐人寻问的文化个案,林纾及其"林译小说"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林纾根据社会需要及读者接受能力对文本进行选择和改造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在书馆报社的助推作用下"林译小说"获得了最大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9.
林纾晚年评价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纾晚年评价的两个问题洪峻峰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林纾有两次重要出场。一次在清末民初,作为小说翻译家,译介了大量西方小说,风靡一时;另一次在五四时期,作为守旧文人的代言人,出面攻击新文化运动,从而遭到新文化的迎头痛击。学术界对林野的这两次出场,一誉一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小说是有自己长期发展的历史的。然而,比较象样的关于小说遗产的理论,在近代历史开始之前,却是没有的。只是到了晚清时期,情况才发生了变化。当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小说理论中,就有这方面的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小说理论呢?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关于小说遗产的。为了客观地描述和评价当年革命派的小说理论,我们不能不研究它的内容和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关于小说遗产的理论。(一) 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政治舞台以后,在特别重视小说的同时,对小说遗产也给予了注意。他们关于小说的理论著述,不仅有许多都涉及到怎样看待小说遗产的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清末“译坛之王”林纾翻译了哈葛德的许多小说。在183种林译小说里,哈氏小说就占了25种(其中2种未能刊印),这个数目远远超出林纾介绍的其他任何一位外国作家。因此,我们在研究林纾的翻译小说时,考察一下他与哈葛德小说的关系,应该说不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哈葛德(1856-1925)是英国近代小说家,一生著述甚丰,写了57部小说,10部杂著。但其小说质量均非上乘,故在英国文学史中没有多大地位。我国出版的多种英国文学史方面的著作,都没有提及哈葛德其人其作。按时下流行…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幽默与西方现代幽默各具特色。林译小说因其含有数量不菲、质量较高、影响颇大的西方幽默文学译作而值得关注。除对西方幽默文学多有译介外,林纾还在这类小说的序跋中分析介绍西方幽默写作的特点和手法,并以“译”作则,影响后世作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现代幽默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文学中,林纾以翻译家、古文家著称,而他的翻译小说更使他名扬近代文坛。林纾一生共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一百八十三种,世称“林译小说”。 这位中国翻译事业的巨人,作为跨世纪的一代知识分子,思想充满着矛盾与痛苦。他是一个热情的爱国者,他是一个顽固的卫道者;他是译述西洋文学的先驱,他是传统古文的殿军;他是“五四”文学的不祧之祖,他是“五四”文化运动的顽固反对者……。近代社会的风风雨雨,使得近代人物也复杂难测。本文试图从“林译小说”角度探讨这一历史人物的思想历程。 一 林纾的翻译活动,前前后后持续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1907年以前林纾的翻译可以说是生气勃勃,流光溢彩,不仅翻译的名著多,政治小说多,而且译笔精彩,译书也几乎是林纾教书之外唯一的文学事业。1907年以后,林纾的翻译活动开始向末路过渡,  相似文献   

14.
从林译小说看赞助人对译介活动的操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蓓辉 《云梦学刊》2008,29(5):135-138
赞助人是影响翻译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文学系统的外部因素,赞助人操纵着译介的兴衰、翻译的选材、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从勒菲费尔的操控理论假设出发对林译小说之所以"不忠"却又能风靡一时的原因进行考察,可以看出资产阶级改良派、商务印书馆及清末民初读者对林纾译介活动的强大操控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传统文学的自身转化赋予近代小说开放的文学特质,刺激并促发小说理论的批评理性精神。以林纾为代表的小说批评家突破了天朝心态的狭隘偏见,真诚地赞美西方小说的艺术魅力,反面递送了小说文体革新的信息。新文学术语的移植,丰富了小说艺术的理论空间。近代小说家的开放意识,推动了小说走向世界的进程,它既是批判精神得以弘扬的依托,也奠定了小说理论世界化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小说林》是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之一。《小说林》的小说论著所阐发的小说理论,是晚清革命派小说理论诸支派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然而,长时期来,在晚清小说理论研究中,如同对整个革命派小说理论一样,对《小说林》的小说理论、研究既很不够,评价也多有不确。本文就是有鉴于此而草写的。  相似文献   

17.
在发表于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文学的特点、性质和分期》一书中《关于中国文学近代化过程的几个问题》一文里,笔者把中国文学的近代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的开始阶段、戊戌维新变法时期的第一发展阶段、同盟会成立以后几年间的第二发展阶段、辛亥革命以后数年间的停滞阶段。然而,这一划分是就整个文学发展而言的。就小说理论的发展而论,那么近代化过程在甲午战争以  相似文献   

18.
文言小说从短篇到长篇的运用在林纾手里得到完美的演绎,并掀起了文言小说繁荣的旋风。甚至可以说,林译小说及其创作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的高峰,因此,晚清民国以来的读书人几乎多多少少都读过林译小说或其创作,其中自然也包括"五四"运动的发起者们。然而,深受林纾文言小说影响的"五四"文化先驱们发起的白话运动却宣告了文言小说的终结。林纾作为古文的殿军也不得不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并且由于激烈的反抗而很长时间被认定为历史进步的阻碍者,林纾及其作品从此很长时间沦为历史的弃儿,但这更多地可能是"五四"运动发起者们的政治谋略。  相似文献   

19.
林纾的声誉来自"林译小说",五四以来的毁誉也源于此。对于林纾,后来研究者需要摆脱五四遗留下来的道德义愤,以对传统的无差别心乃至敬畏心给予一种了解之同情。在中国文学史上,林纾在小说译著中不再使用笔名而用真名,打破了人们对于小说的鄙视,是一种开风气之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林纾自己也看重令其名利双收的小说译创。在林纾的心目中,小说与古文始终有着价值的高下之分,小说是"小道",古文才是"大道"。林译小说能够博得当时社会中上层知识阶层的青睐,不但在于林纾以古文家的身份介入小说化解了士林阶层阅读小说时伴生的道德焦虑,更在于林纾以古文的笔法和小说家的天赋共同造就的"林译小说"独有的品味和趣味。  相似文献   

20.
翻译视域下的林纾现象——兼论林纾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的翻译家林纾开创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其译作不尽完美,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锺书也撰文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及客观的研究.通过对概念的系统论证和对现象产生根源的探究,指出了运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