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新学”教育是相对于清代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一整套“旧学”教育制度而言的。旧学教育是以私塾和书院为主要教育场所 ,以儒家经典及封建伦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传统教育体系。“新学”教育体系则采用由西方移植而来并经过本土化的近代学校制度 ,以新式学堂为其主要的教育场所 ,以具有新的认知形式、新的价值观念的近代“新学”① 为主要教学内容 ,包括从 19世纪 4 0年代就已开始传入中国并为大多数传统士人所不齿的西学知识即西方近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近代以前中国社会以传统的旧学教育一统天下。 190 1年清政府下诏实行新政 ,进行…  相似文献   

2.
21世纪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初的中国高等教育已处于非常规发展时期,它正经历着一场巨大而深刻的变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同样以这种形式迈动着世纪的步伐。人们围绕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及有效运作的理念性创新规则的建构等中心领域,各抒己见。理性的审视这场讨论,当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21世纪,为培养更多的“四有”新人,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回顾与反思: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成因 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的“生态环境”。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效用的最优发挥,都必须有其效用发挥的…  相似文献   

3.
民粹主义运动源自19世纪后半期俄国“民粹派”和美国“人民党”的社会政治实践,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拉美国家在政治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性受到世人关注,与其相关的民粹主义问题才开始成为政治学家们关注的话题。此后,学者们将民粹主义与现代化、民主化、经济与政治发展等研究主题联系在一起.对民粹主义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在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民主化理论等不同范式的指导下解读了民粹主义,反映了西方学术界对民粹主义的认识历程和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相互毗邻、语言相通,三地的教育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保留着渊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血脉。在19世纪的教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源于广东的中国传统教育日渐式微,由澳门、香港传播至广东的新式教育日渐繁荣,并不断浸润、扩大其阵地的强劲发展态势。东方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新式教育两大世界教育源流在粤港澳的融合交流,使之呈现出多元性、适应性与融合性的特色。彼此间的教育发展与交流,对三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文明 《江海学刊》2024,(1):176-185
19世纪,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中形成了一种以“文明国家”概念为核心的“文明标准”,世界由此被划分成“文明”与“野蛮”两个部分,这种观念在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中产生了长期影响。20世纪下半叶,英国学派率先展开了对全球化时代“新文明标准”的讨论。而在回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过程中,学术界开始关注多元文明和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但西方学者的讨论大多没有摆脱单一西方文明的视角,仍带有西方中心论色彩。全球化时代需要一种由不同文明共建的“全球国际关系学”,在其构建过程中,中国传统文明观中的和平思想有可能成为破解西方文明观中的“文明—野蛮”二元思维和“文明冲突”论,构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的国际新秩序理论的重要非西方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21世纪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最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① 。德育工作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纪之交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这是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将对 2 1世纪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谈几点认识。一、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一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的影响苏东裂变后 ,两极格局被打破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喧嚣“不惜一切代价 ,尽快完全消灭中国的共产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不少的受聘洋员活跃在中国军事、教育、工矿企业、轮船航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部门,他们对中国的近代化事业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谨就外籍雇员在晚清民用工业中的作用试作探讨。协助举办民用工业面对西方的挑战和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农民起义的打击,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从挽救其统治出发,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洋务运动。在洋务派官僚的主持下,各种新式事业的举办一开始就与西方不同,“大抵西法诸事皆以先学艺后举事为要义,学将而后练兵,学水师而后购舰,学工师而后制造,学矿师而后开矿”1,事前已有比较丰富的科技知识和人才储备,诸…  相似文献   

8.
陈思言 《人文杂志》2023,(8):110-122
19世纪前中期,传教士引介西方政法知识时,并未将“政府”一词与西语对接。19世纪后期,日本语境中的“政府”概念在吸收西方政治意涵后回传至中国。受此影响,中国语境中的“政府”概念不仅与“government”基本形成对译关系,且逐渐成为流行词。此后时人开始在三权分立框架内建构和挪用“政府”概念。但因深受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结构影响,“政府”的定位没有真正突破传统君相结构的“相府”。在中央层面,这导致原本应作为建设现代国家体制重要环节的“责任制政府”改革,仍陷于维护王朝体制的窠臼。在地方层面,“地方政府”附着的分权、独立之义,使得“政府”概念很难被官方用于中国地方政治。自上而下、连贯一体的“政府”体系,在清末难以形成。辛亥革命打破原有政治结构后,“政府”概念脱离传统轨道,进一步转向现代政治概念,现代“政府”体系也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9.
19世纪后半期,伴随着传教士的介绍和西学书籍的进入,以及20世纪初西方政治学说借道日本的大规模和系统进入,加以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断吸取新知的内在驱动力,都在逐步改变着人们对“政治”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习惯,“政治”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合成词,成为涵盖以往“政”、“治”词族的具有包容性的词语.“政治”作为一门知识、一门学科,也被中国人所接受,并逐步形成那个时代的“政治”知识体系.这一进程不仅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观念变革,而且进一步引导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转型.  相似文献   

10.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1 概述西方发达国家早于其它国家近百年普及了基础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经费的增加明显高于经济发展的平均速度 ,教育与社会呈现良性互动状态。但是 ,2 0世纪 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 ,使西方发达国家均不同程度地陷入了经济危机之中 ,教育经费锐减 ,求学人数减少 ,人才培养过剩 ,高等教育由盛而衰。这时 ,西方各国开始了高等教育改革 ,使高等教育在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中走上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发展道路。美国高等教育脱胎于英国的高等教育模式 ,它逐步从学习、鉴别、取舍走向创造。美国高等教育在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民党开启“政治革新”之后,台湾政治朝西方式民主政治的方向发展。但是,在以李登辉、陈水扁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主导下,西方式民主政治的内涵被严重扭曲,统独争议、民粹主义、黑金政治和依附西方等因素交互作用,将台湾的所谓“民主政治”引上了一条危险的发展道路。“台独”分裂势力“假民主、真台独”的实质值得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2.
陆玉芹 《晋阳学刊》2009,(6):125-126
一 钱穆曾说过:“政治事业之推动与支持,则首赖于人才。人才之培养,系唯大学教育之责。”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对新式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改革被提上日程。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民国的第一个学制——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由于模仿日本和德国的痕迹较深,没有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课程、教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并未形成较大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人中国。国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在多方呼吁和努力下.  相似文献   

13.
必须承认:现代主义文学是本世纪西方文学的主潮,而且是对19世纪西方文学的“超越”。这种“超越”的结果,导致了西方19世纪文学与20世纪文学之间具有一道明显的“裂痕”与“深渊”。控制论者维纳指出:“20世纪的发端不单是一个百年间的结束和另一个世纪的开端,……完全可能是独自导致了我们今天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学和艺术之间所能看到的  相似文献   

14.
西方学术传统对群体政治心理问题的关注历史悠久,但直到19世纪才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群体政治心理学.早期的研究侧重于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并且主要是一种思辨研究;随后,实验方法进入群体政治心理研究,研究重点转向小型群体问题,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中,“去个体化”、“服从权威”等问题成为研究的兴趣点;“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是小群体政治心理和群体决策心理中的最受关注的问题,这些现象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也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以赫尔巴特教育学派理论为主的西方教育理论借道日本传入中国,由此引发了中国引进西方教育理论的第一次高潮,其中留学生尤其是留日学生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创办刊物,翻译或自编教育理论著作等方式,热情传播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不仅成为传播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主要中介和宣传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号手,而且也成为实践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先行者。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引进,对我国20世纪初现代教育理论的构建和当时的新式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留学生们传播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功绩应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随着殖民进程的开展,西方语言学家把世界语言分为若干种类,影响最大的是19世纪提出的形态三分法,其中把汉语定为最原始的语言。20世纪上半叶,一批中国语言学家提出汉语是一种最进步的语言,形态三分法乃是西人文化偏见的产物。但这一观点并不意味着中国学者因此把中国文明视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这个观点的提出,既和他们谋求汉语语言学学术独立的目标有关,更和一个“独立”、“自主”、“和平”、“一切以等夷相视”的世界政治理想声气相通。它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中国文化对“西方冲击”的被动“回应”,又不能简单地视之为“中国中心”的兴起,也并非“西方中心主义”的简单倒置;而是中国人利用古今中外的思想资源,对自己形象和世界理想的营造。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在我国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工程。如何结合河北实际,深刻认识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如何积极构筑河北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发展河北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是近代第一个建立宪政民主的非西方国家,其国会选举始于19世纪90年代,先后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即从战前官僚权威体制下的“规制民主”、战后初期占领体制下的“强制民主”到逐步走向“法制民主”,并被当今各国政治学者公认为“亚洲最成熟的民主体制”。对日本由“移植民主”向“本土民主”转化过程中,国会选举对其民主政治发展重要性的分析评价,能够为我们认识东亚地区民主化进程的前景提供有益线索。今后,“加强公民教育”、“合理管理选举”、“清除选举腐败”是日本选举政治发展中必须注意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出版的外国文学史著作中,“东方文学史”常用于书名,却很少有西方文学史著作在书名用到“西方”,多用“欧美”一词.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讨.首先,“欧美文学”的提法是约定俗成的.其次,由于西方列强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早期对中国的侵略,“西方”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带有明显的负面政治含义,因而被文学史研究者刻意回避.近十年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西方”从被回避到逐步被接受.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殖民主义向世界各地扩张之前,在亚洲东部,很久就存在着以中国文明为中心的“东亚世界”。中国是东亚文明的“母源和主体”,东亚世界是随着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而逐步形成起来的,其范围除了现今中国的本土外,还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各国。东亚各国、各民族通过学习和采用中国的文字、儒家文化、政治制度,通过贸易往来、佛教交流等,共同构成以中国文明为纽带的东亚国际社会秩序,维护东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东亚各国同中国保持着特殊的宗藩关系,其形式是定期的朝贡。这是儒家伦理学说中君臣关系在国际关系中的延伸。这种准封建政治关系虽不平等,但不同于西欧的宗主国与附庸国的关系。19世纪中叶后,随着西方资本殖民主义东扩和后起的日本帝国主义破坏,宗藩政治遭到瓦解,东亚世界也随之崩溃。日本曾试图通过武力征服,强行建立由日本主宰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国际秩序,结果遭到了惨败。东亚世界是东亚各国“自律发挥和自我完成的历史世界”,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心,是以各国仰慕向往悠久的中国文明所致。中国同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政治上、道义上的承认,和平共处,自然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历史上东亚世界的存在对于我们今天建立东亚地区的和平、合作、繁荣、稳定和发展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