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织创造力是个体、团队、组织层面创造力交互作用的多层次构念,是创新和创造力研究的一个新领域。首先基于已有研究总结组织创造力的相关定义,在此基础上对组织创造力及其相关的组织创新和组织创新能力等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提出组织创造力的多层次构念,评述组织中个体、团队、组织层面创造力的测量内容与方法。最后,展望多层次组织创造力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刘虎  刘昊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113-116
从国内外创造力培训的现状出发,通过指出当前创造力培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应用教学设计技术和理论以弥补当前创造力培训的不足。而当前创造力培训和教学设计缺乏结合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创造力概念的复杂性使得创造力理论和应用相脱节;二是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具体性的要求和创造力概念的模糊性相冲突;三是受创造力和教学设计的现状所限。为促进两者结合,相关从业人员应将创造力培训立足于具体的知识领域,并重视创造动机的培训,从而更好地促进创造力培训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地综述了组织创造力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包括组织创造力的概念框架,组织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组织创造力的测量,组织创造力与领导的关系等。理清组织创造力的脉络将为研究者们提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比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创新则推动着社会和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创造力是人类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个人的创造力构成了创造力的基本要素。创造力是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正确思维能力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论文首次提出了知识阈值的概念和描述知识、创新、创造力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创造力曲线  相似文献   

5.
从创造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入手,通过分析非智力因素对研究生创造性活动的影响,进而提出高创造性研究生所应具备的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6.
组织创造力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织创造力研究代表了组织行为研究中新兴的崭新研究领域,通过组织创造力的研究,能够更为清晰地理解组织变革当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并对最终的组织绩效与组织存亡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基于此,梳理了国内外对于组织创造力概念、测量的研究,归纳了对组织创造力前因变量和框架模型的研究,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展望了未来组织创造力的研究方向,指出测量量表的开发、组织创造力的形成机理研究和创造力向组织绩效的转化研究将是未来组织创造力研究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7.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对创造性心理学开展了几项研究:其一: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分析表明,不同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都受到早期促进经验、研究指引和支持、关键发展阶段指引的共同影响,但又在思维特征、反省认知和关键影响因素上存在差异,同时强调了教师在成长历程中的独特作用。其二:比较了中、英、德、日四国学生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上的异同点。其三:对创造力特质的神经基础研究发现,大脑右侧颞中回后侧与创造力有关,右侧颞中回后侧的灰质总量越大,创造力越高;开放性特质中介右侧颞中回后侧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其四:对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实用性创造力、威廉斯创造力个性测验、典型行为的创造力测验之间相关,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大学生,其创造力水平也高。其五:考察了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倾向对大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并建立了三者间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个体变量和材料变量对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8.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不同的职业对于创造力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事务性、常规性、对规则秩序要求严格的职业,如会计、行政等,对创造性要求相对不高,创造性过高反而不太适合从事类似的职业;而艺术型的职业如设计师、剧作家、媒体策划等要求创造力强,否则将无法胜任。企业型、营销类的职业对于创造性也有比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试论编辑主体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杨光宗编辑出版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越来越表现为依靠对编辑主体创造力的开发去实现。所谓编辑主体创造力是指编辑主体在编辑实践活动中,通过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使信息载体──出版物用不同的质量和强度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编辑创造力的开...  相似文献   

10.
对195名不同行业员工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工作满意度与创造力呈正相关关系,尤其工作满意度的自我实现维度对员工创造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员工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是其创造力的动力源泉。该结论给管理实践以重要启示,即管理的重心应以员工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和自我发展环境打造为转移。  相似文献   

11.
人文科学有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人文科学之可能性和意义就在于它立足于人的丰富的、真切的经验,立足于生活世界。人文科学的经验区别于实证的自然科学经验概念,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本体论前提,与生命意义、传统文化、人文创造力等人文要素具有内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创造力越来越成为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对创造力的概念和作用的理解却存在较大差异,归结起来主要有:能力论、总和论、品质论、过程论等几种观点.而创造力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优化个体素质、促进创造性成果的取得、使个体获得更多创造机会进而提升为更高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创造力刍论     
一、创造力的概念和本质 近二十年来,由于科技竞争,创造力的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有关创造力的研究,在一些国家里掀起了热潮。但是,学者们对于创造力的界说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创造力是对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不寻常的、然而又是适当的反应;有的认为,创造力是产生许多“独特认知联结”的能力(刘安彦:《心理学》,三民书局印行,208页)。美国的吉尔福特(Guilford,1959)把创造力看成是努力的一种形式;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Gottfried Heinelt)则说:“创造力意味着从复述和反映式的狭隘思维和态度中解放出来,向灵活性、自发性和独立性的方向发展,而不走到绝对自由的极端上去”(《自学》1983.6.48页)。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4.
"精神青春期"和"精神更年期"概念,是两个标志着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的具有关节点意义的重要概念,特别是"精神青春期"概念,它与人的创造力直接相关;"精神青春期"的阙如,意味着人的理性精神文明的创造力的匮乏。面对当下中国年轻人普遍缺乏创造性这一现实,彻底反思和改革我们的中小学(包括幼儿)教育和大学教育,把"精神青春期教育"纳入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中,十分必要,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研究采用社会效度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创造力内隐观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认知、人格的许多方面;2、经因素分析把大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因素,分别是:道德品质,异常人格,探究心理,自主性,才情,内在动力,独创能力,知识经验,发现问题的能力,智力,自强,其中道德品质、内在动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中国大学生所特有。3、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在上述诸因素上创造力内隐观总体差异显著,在各具体因素上内隐观有些也存在不一致。4、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技术创新的特点及创造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技术创新及技术进步、技术开发等与之相关概念范畴的科学定义 ,阐明技术创新的特点及其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大学教学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认为成功的教学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并提出了教学艺术的概念;提出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整体设计的艺术、讲授的艺术、板书的艺术、考核的艺术几个方面,教师教学艺术的形式主要在于深而广的知识技能储备、较高的创造力水平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对教学的激情和执著追求、虚心学习和认真备课。  相似文献   

18.
在现在竞争激烈的时代里,研究生创造力的塑造与培养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针对研究生不同专业、性别、年级的创造力进行类别特征分析,探讨影响研究生创造力发挥的因素,提出研究生创造力的塑造与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国民创造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创造性人才将成为国际间、企业间争夺的最重要的资源。可见,培养学生创造力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时期是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只有培养学生的恩维能力和创造力,才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①。教材中的诗歌因其整体性、跳跃性、语言凝练、富于想象、情感强烈等特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优势更为突出。长期以来,这种优势却被忽视。如何在中学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值得认真探讨。 一、开展各种认知活动,增加学 生知识量,…  相似文献   

20.
玩兴的研究及其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国外和我国的港台地区,成人玩兴的研究得到了重视。玩兴,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具有特定的含义。玩兴与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在大学生创造力培养过程中,应重视玩兴的引导和培养。首先对“玩兴”的研究作了简要的概述,之后理论联系实际地阐述了“玩兴不仅对儿童和青少年重要,对成年人也一样重要”的观点,从而针对大学校园中创造力培养环境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